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65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

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

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

D

2.(2017·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材料中“诸侯稍微”说明在那个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可以判断当时推行“推恩令”,同时从“上足以奉供下职,下足以供养祭祀”“强本干,弱枝叶”等语句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D项正确。

3.(2016·

石家庄二模)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B项正确。

B

4.(2017·

山西五校联考)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由唐代到宋代招生范围的扩大,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D项正确;

皇权不会向社会基层扩展,只能说统治基础更加广大,故A项错误;

对于百姓的德行修养起不到作用,故B项错误;

地方官员的权力不会受影响,故C项错误。

5.(2016·

梅州模拟)据《晋书》记载:

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

“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

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

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

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中正评定推荐的人才不一定能够出任高官,故A项错误;

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督官员,故B项错误;

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

‘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可知九品中正制度在选拔官员是注重对后备人才的考评,故C项正确;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C

6.(2017·

河南天一大联考)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

这反映出(  )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

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

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根据材料“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得出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故B项正确。

7.(2016·

鹰潭模拟)《新唐书·

百官志》载: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到“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可知政事堂由独立的议事机构变为附属的议事机构,三省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机制减弱,故A项正确。

A

8.(2016·

商丘二模)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

序》中说:

“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

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

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

”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科举制的发展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家族团结的需要

宗法制在西周末年遭到破坏,之后逐渐废除,故A项错误;

材料“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

其后此法又废”可见是科举制的发展在九品中正制之后,故B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与家谱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家谱由官修到私修,都体现家族团结,不是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

9.(2016·

蚌埠二模)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

“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  )

A.君权至上B.法律严酷

C.等级森严D.伦理治国

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体现的是君权至上的思想,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材料内容不能充分体现等级森严,不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伦理思想,故D项错误。

10.(2016·

南昌模拟)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

11.(2016·

永州三模)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

皇权受到约束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6·

福州模拟)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

依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有助于强化专制皇权,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

江苏四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

房玄龄等《晋书·

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

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

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

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8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10分)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随世兴衰,不顾才实”“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重门第;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

第(3)问依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材料三中科举制的变化概括得出:

依据材料三中“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得出选官权集中到中央,依据材料三中“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社会阶层的对流、统治基础的扩大,依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儒学的地位、官员的文化素质。

(1)制度:

察举制。

说明:

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

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2)变化:

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

中正官徇私舞弊;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扼杀人才;

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

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

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4.(2016·

晋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

严助传》

材料二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

职官一》

(1)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4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1)问从材料一中的“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可归纳为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

从“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可归纳为让宰相参与议政、奏事;

从“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可以归纳为大臣之间相互诘难辩论。

(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逐一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阁臣与宰相的实质来作答,即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并不能统领六部等。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古代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以及两则材料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皇帝制度中皇权至上的原则作答。

(1)举措:

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

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

令其诘难大臣。

(2)职责:

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

(3)策略:

分散权力;

权力制衡。

原则:

皇权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