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84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二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

②微:

指泉声细微。

③机心:

机巧的心计。

《庄子·

天地》: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诗句简析。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中“丝丝”一词的妙处。

(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

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 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

位于金陵城西,素为古代文人墨客登临赋咏的名胜之地。

②离宫:

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

(2)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惜琼花

张 先

白,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1)词的开头两句“汀

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简要赏析。

(2)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关山月二首(其一)

[南北朝]徐 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疏勒②,云阵③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①星旗:

星名。

②疏勒:

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

指云形似阵。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说明。

(4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长相思 山驿

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

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

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①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河阳,地名,唐检校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1)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2)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1)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

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

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

(3分)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

(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答题步骤是先概括写了什么景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概括景象时要结合题目“春日登楼”和首联的“望”字。

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则由见闻而怀归,这一点答题时要注意。

(2)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得极妙。

(1分)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出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

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按照答题步骤答题:

①指出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该字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哲理。

2.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

(1分)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心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

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

(2分)(其中总述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答题时要先概括出诗人的总体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

(2)①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②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③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1分。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

然后再分析有没有技巧,有的话指出表达效果和情感。

3.

(1)分别是“覆”和“唯”。

(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

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

(1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

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

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答题时第一要注意审题,应先指出是哪两个字,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

①释字义;

②明手法;

③点效果;

④述情感。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分)诗人借助对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

[解析]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

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

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

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在低于4分情况下酌情给分。

4.

(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

(1分)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叠音词的答题步骤是:

解释词语含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物),富有音韵、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但这首词首句中“丝丝”出现了两次,这就要求答出分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物);

另外答完字面意思之后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答出深层含义。

(2)①比喻。

(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②比拟。

(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和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

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

③对比。

(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

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

(1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种即可。

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

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本题第一要注意审题,“请选择其中两种”;

第二答题步骤是先指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来表现思归之情的。

5.

(1)上片:

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唯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

(1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

(1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1分)或下片:

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

1分)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应先指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

一般作者看到的眼前之景是实写,想象的是虚写,最后应指出表达效果。

(2)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

(1分)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

曾经的行宫,早已是芳草萋萋。

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

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

(1分)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

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

(1分)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

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

(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美丽青春。

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

(情感概括及简析各1分;

答出任何两点即可给满分;

两条合为一条,言之成理亦可;

未分条概括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应注意审题,“哪些”“分条概括”表明不是一种感慨,“简要分析”即应在指出情感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

上阕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

下阕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6.

(1)描绘出一幅明丽的画面:

(1分)汀上花盛开,洁白似雪;

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抓住所给景物的特点,大体把握其基调,如由“白”与“碧”可知此景为乐景,此情为乐情;

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

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

(2)对比。

(1分)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1分)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1分)将怀人的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1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答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通过上下片内容来看,此词主要通过春与秋的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怀人的思归之情。

7.

(1)①思念家乡亲人。

(1分)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把握。

分析时要抓住表情词语,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作答。

前两联的“思”和“忆”是明显的表情词语,表明了思念家乡和亲人;

后两联的“复”是表情词语,表明了对战争的厌倦。

(2)虚实结合。

关山客子是实写,思妇未眠是虚写。

[或答:

①想象。

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景象。

②从对面写起(或衬托)。

用家中思妇衬托军中客子。

均可得分;

手法2分,说明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首先,要注意审题,大体范围是前两联,且是主要手法,不能只是某一句的手法。

其次,要熟知常用的各种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出。

第一联是在写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的圆月的夜晚思念家乡秦川;

第二联是在写出征军人想象家里妻子的情况,所以是虚实结合手法。

第三,答手法题要指出手法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8.

(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

(2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

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

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

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

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1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如何抒情”要注意首先明确抒情手法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这首词写了很多景物,很显然是借景抒情;

指出手法后要写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9.

(1)这首词表现了羁旅之人悲凉的心境(1分)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这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

要注意抓住表情词语“凉”“清”“行人”。

(2)描写了凉蟾、暮云、暮山、秋声、雁声,(缺一点减一分,减到3分为止,答全给3分)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本题要注意审题,答题范围是全词,而且是秋景,答题时不要答不属于秋景的意象。

10.

(1)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

“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

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

(1分)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讯,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

“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寓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

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

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尾联回应次句,写官军攻破河阳,检校司徒又急于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2)同意。

(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1分)简洁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1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

(1分)(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愁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