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94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宿迁经验材料Word格式.docx

  四是保护优先原则:

环境资源属稀有资源,具有多种比较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开发中必须科学分析,按近期与长期统一、局部和全局兼顾为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

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应优先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再恢复”的发展模式。

  生态市建设基础条件分析

  1、建设生态市的主要优势因素有:

  

(1)生态环境特征突出,部分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

宿迁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1℃,日照时数2235.3小时,年均降水量892.3mm,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是部分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较高。

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省前列;

森林覆盖率26.8%,居全省首位。

三是境内河清湖秀,环境质量优良。

市区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全省最低,境内从未发生过酸雨,主要河流、湖泊基本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2)以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项目工程为重点,“螃蟹之乡”、“意杨之乡”、“花木之乡”优势凸现,生态经济优势显现。

一是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和项目进园区管理,工业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

认真做好各工业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行项目进园区和产业布局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污染集中控制;

XX年全市进园区竣工项目366个,总投资26亿元。

全市有10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2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二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在沿湖地区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建成了有机大米基地1700亩、有机水产养殖基地10000亩。

三是瞄准市场,大力膨胀花卉苗木产业规模。

沭阳县把花木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全县共有花木面积20.5万亩,全县花木年产值8亿元,农民收入的80%来自花木。

四是引导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发杨财”。

建成了江苏省杨树良种繁育中心,林农菌复合经营是全省的样板工程,木材加工业已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并成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重要行业。

林菌套作优势凸显,全市林菌套作面积达2.2亿平方尺,既消化了农作物秸秆,又致富一方百姓,“发杨财”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渠道。

  (3)大力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XX年6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市各县、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

泗洪县在XX年底率先通过了国家验收。

全市创建省、市级绿色社区8个、绿色学校30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5个。

中心城市建成了省级园林城市,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展顺利;

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地保护。

  ⑷区域潜在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成本低。

我市地处苏北腹地、淮海经济区中心,接受陇海、沿海和沿江三大经济带的交叉辐射。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降低发展的探索成本;

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⑸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较大。

由于长期的投资不足,传统产业不发达,无法和其它地区竞争发展传统工业,客观上具有结构调整的空间优势,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2、生态制约因素

  ⑴自然因素:

受区位和气候因素影响,我市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河流、湖泊受上游客水污染,加之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扬沙扬尘天气影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⑵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农灌用水有效利用率较低。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土地垦殖率较高,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部分水体污染尚未得到全面控制。

  ⑶社会因素: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各类人才紧缺。

人口总量中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仍较高,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较为严重。

  ⑷政策因素:

政策法规建设在生态建设中极其重要。

目前我市在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方面仍不够健全,缺少一个按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的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政策体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生态市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经过13年的努力奋斗,至XX年,把宿迁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阶段性目标

  1、第一阶段:

启动期,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经济支持体系,完成生态市的体制建设、产业转型、典型示范和能力培育。

  2、第二阶段:

重点建设期,建成一批生态工程并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以拓展绿色产业作为重点,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绿色经济目标,初步形成优质资源、良好环境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基本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3、第三阶段:

发展完善阶段,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巩固和完善已进入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社会。

  三、明确主攻方向,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

  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生态效益型工业

  ⑴优化产业结构,接受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城市拓展的新建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而且更是招商引资项目、接受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一是分类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充分体现行业功能特色。

根据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状况、企业集群和产业配套延伸的内在要求,市经济开发区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和支柱企业的创业平台,县区工业园区主要是区内农副产品加工业、地方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载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则是以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禁止不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园区,市经济开发区和宿豫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新引进的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项目要全部进入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积极推进以资源再生为主导产业的环保工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充分利用宿迁废旧资源回收产业优势,形成以废旧金属、废纸和废旧塑料再生加工项目为支撑的新技术产业园区,吸纳这方面项目的产业转移。

①金属材料回收再生及加工业,重点引进和研发高效回收再生铅技术和设备,生产合金铅、氧化铅和硅酸铅等产品。

②废纸再生主要生产用途广泛的高强瓦楞纸、黄板纸等包装用纸。

③塑料制品产业要重点发展板材、管材新型材料和汽车、机电仪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配件配套设备。

④环保产品及技术开发主要从事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生活污水资源化技术、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⑤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城市垃圾资源化、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行业,加快对先进、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市场。

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市域危险废物的集中安全处置进程。

  三是加快实施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集中供热和污染物集中控制工程。

同时要结合宿迁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园区内有计划地建立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关系,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产品或废物加工链,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使得园区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之中。

  ⑵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调整改造化工、水泥、热电、印染等污染行业,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

要把节能降耗、减少排污、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纳入生产管理。

大力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加快京杭大运河沿岸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市区段沿岸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措施,其它段有计划搬迁,逐步将沿岸工业企业迁入各类工业园区,实行污染集中处理。

  ⑶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生态循环型项目和企业。

按照高技术、外向型、上规模、创特色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丝绸、农用工业、新兴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2、生态农业

  发展以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及加工的优质农产品产业。

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基地,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

发展杨树产业。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日趋成熟的栽植技术,科学育护,更新品种,扩大杨树资源总量,实现“空中看宿迁、森林盖大地”的总体目标,实现林业兴市、林业强市和林业大市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进程;

积极发展花卉产业。

新崛起的花木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花卉及相关产业,促进花卉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

突出发挥水产业优势,抓好渔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市场需求,以开发创建优质品种、绿色食品为目标,以稻田养殖、围网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的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开发创汇渔业生产,在一些沿湖地区建立大规模河蟹、青虾、银鱼及龙虾仁加工等水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加工基地。

  3、生态旅游

  宿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第一江山春好处”之誉,为全国著名的水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本地区旅游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突出特色,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休闲体验、人文风情、田园风光等特色旅游项目。

  4、绿色消费

  鼓励开发和营销生态产品。

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制、开发无污染、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

控制和禁止生产、销售含磷洗涤剂,使用可降解无毒性、可循环利用的生态产品,树立生态品牌;

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争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食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

  构建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有序开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

  1、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优化森林结构。

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协调发展,沿路建成绿色通道,沿河形成防护林带,湖区形成自然景观,农田建成高标准林网,庄台建成生态景点。

发展林业集约生产。

重点建设林纸一体化、人造板、林产化工企业以及外资、私有经济创办的基地林,推进林业强市进程。

同时大力发展环保型人造板、天然香精香料等林产深加工产品。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持续开展打击猎捕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做好洪泽湖、骆马湖、黄河故道等湿地保护工作。

  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保证基本农田质量和面积;

加大荒地、荒丘、荒滩等“三荒”资源的开发力度;

重点推广以节水灌溉、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保护好土地肥力。

  3、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制定全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科学划定全市水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

制定主要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加强河岸和河床整治,强化采砂管理;

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

改革水的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引导节约用水,创建节水城市。

  4、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

  我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向连去港送清水重要的调水送水地区之一,调水通道的京杭大运河、徐洪河、淮沭新河以及调蓄水库的洪泽湖和骆马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也是我市涉及生态安全地区之一,为此,我市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出台了《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

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严格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产生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湿地。

切实维护其生态功能,确保生态安全。

  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突出解决矿业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促使采矿权人全面履行环境保护措施,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开采项目,对已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的采矿行为注意提出整改方案。

  构建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

  1、建设生态型城市。

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建成凸显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园林城市。

扩大城市绿色空间,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风景名胜资源。

有效整治城市居民区生活环境,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整治城市内河以及餐饮业油烟污染;

推广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严格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对全市废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

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创建活动。

  2、建设生态型绿色社区。

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

推广应用生态环保节能建筑材料。

开展绿色社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3、发展生态型村镇。

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不断改善村镇环境设施,加大对“脏、乱、差”治理力度,加快改水、改厕、改路步伐,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卫生公厕,突出河沟的污染治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推进沼气生态村建设步伐,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改善村容村貌。

  构建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污染。

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改良剂,减少和抑制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构建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洪涝干旱灾害防御工程。

以工程措施为主体手段治理洪患,全面提高我市骨干防洪河道地的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灌溉和调水能力。

同时依据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抓住机遇,加快配套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农林水产疫病防治,建立健全全市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疫病诊断检疫中心,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使我市动植物病害、疫情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服务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构建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

  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持。

加强生态市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环境污染监控、流域水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和生态重建等基础领域的研究;

鼓励开发绿色工业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态种养模式等绿色产品和循环经济新技术。

推广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高效低耗、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监测监管网络。

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整合环保、农业、林业、土地、水务等行业监测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强化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以及生物安全、农林畜牧渔业病虫害、环境污染事故等的预报,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立生态建设绿色标准认证体系,适应绿色贸易新趋势,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完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和完善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机制。

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观念,落实生态市各项保障措施

  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环保优先意识。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倒U形”曲线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这条曲线向世人宣示:

在经济发展的中前期阶段,随着GDP的增长,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即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负向相关;

只有当GDP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出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正向相关、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

这个“倒U形”曲线的转折点或“拐点”的国际经验值大约在人均GDP的3000美元左右。

XX年我市人均GDP近800美元,离拐点尚有一段距离,正处于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负向相关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尤其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要树立环保优先意识,在积极应对全球一体化状态下的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接受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应坚决淘汰效益低、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应坚决不引进有环境污染的项目。

  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ISO14000示范园区创建进程。

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

积极开展推进ISO14000示范园区创建进程,用3—5年时间,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建成ISO14000示范园,不断提高园区环境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建立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建立分层次的生态市建设综合管理监督机构和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对生态市建设进行综合调控、分工负责、系统管理和长期监督。

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以确保生态市建设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落实;

制定领导干部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办法,将生态市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之中。

  建立生态市建设的政策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生态市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性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生态市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对生态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生态市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和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或扶持。

  建立资金筹措机制,落实生态市建设资金。

生态市建设的项目多、投入大,建设经费的供需矛盾突出。

要建立灵活广泛的资金筹借机制,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各项工作实施;

要继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

谁开发、谁保护;

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投入生态市建设工作;

要积极争取国债、外国政府贷款等国内外的资金支持;

要设立生态市建设基金,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生态市建设的专项基金,不断扩大资金的来源,增大基金总量,保证专款专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