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0611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docx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

考纲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

第二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A

⏹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一、原始农耕

1、标志:

农业革命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时期时代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条件:

大河流域

河水滋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

3、意义:

历史性转折

食物的采集者食物的生产者

依赖、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

4、社会

生活方式:

定居生活

社会结构:

形成村落

5、早期农业

生产特征:

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

生活特征:

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农业生产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稳定的居住聚族定居

生产能力的提高、人口增加

典型: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临潼,该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6、局限

依赖自然的比例过高,自然崇拜,具有重要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模不大,发展比较缓慢;

铁器为主的生产工具,操作简便,技术含金量小;

安居乐业的定居生活,聚族而居,缺乏外界联系;

适应农业的科技不多,教育面窄,影响发明创造;

需要发展的大量开垦,植被破坏,引起生态危机。

(以上六点也可以归纳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征)

二、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传承的。

1、早期(母系氏族):

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

三皇

2、晚期(父系后期):

炎帝、黄帝(华夏族祖先,炎黄子孙)

五帝的部分

3、神话传说的价值:

一方面具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可信度值得商榷;另一方面神话和传说承载者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1、考古发掘(P4地图)

时间:

距今5000-4000年前,(即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

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2、国家形成

玉器、墓地、随葬品差别明显

——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古城、祭坛遗址、玉质礼器

——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产生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二里头遗址A

●夏: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完成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建立第一个中国的国家)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1、文献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说:

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即“天下为公”的社会:

社会:

大同之世

经济:

公有制

政治:

尧舜禹禅让制

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即“天下为家”的社会:

社会:

小康之世

经济:

私有制

政治:

启通过世袭制建立夏朝,象征私有制确立,国家产生,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考古

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政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经济:

农业为主、饲养家畜;青铜和玉质礼器

3、史学方法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可通过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为夏史探究提供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司母戊鼎A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A

⏹甲骨文A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 商: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 夏、商、西周的关系:

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前后更替的三个王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一、中国社会第一个信史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的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政治制度:

方国联盟

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共主联盟:

商王是天下共主,方国臣服或归附,关系松散

三、青铜器

特点:

做工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

代表:

司母戊鼎——全世界至今出土最大875KG

四羊方尊——最精细

作用: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四、甲骨文的发现:

第一手资料

发现时间:

1899

发现地:

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作用:

1、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具备汉字结构和“六书”规律,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商朝甲骨文印证了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朝的记载,使之成为信史。

五、农业生产:

饮酒极盛

石器、木器;褥田、施肥;饮酒极盛,酿酒

六、商周更替原因:

酗酒造成的政治腐败

 方国的众叛亲离

 

第二分册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C

一、百家争鸣

1、形成背景

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法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地位

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3、代表学派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法家:

兴起于:

战国初期;成为统治思想:

秦朝

主要思想:

“法治”、君主集权制度

主要代表:

韩非、李斯

道家:

兴起于:

春秋时期;成为统治思想:

西汉初年

主要思想:

政治观点——“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观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

主要代表:

老子

4、关于诸子百家的评价

诸子各家都是出于治理天下的共同目的,只是各有不同的考虑、不同的思路,就看后世的人能不能正确领悟,能不能择其善而用之。

直至今天,如何判断先秦诸子的思想价值,批判地继承,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和正确对待的问题。

 

第七分册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孔孟之道C

⏹儒学的经学化B

1、孔孟之道

政治标准:

礼,社会等级秩序。

道德标准:

仁,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价值标准:

义,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人性本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的主要思想:

人性本恶;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2、儒学的经学化

⏹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的思想措施:

中央:

设立五经博士

将儒学定为官学

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地方:

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影响:

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实质:

儒表法里

⏹儒学的经学化

代表人物:

董仲舒

主要内容:

思想——天人感应

政治——君权神授

伦理——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地位:

官方意识形态

第2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B

1、思想变化原因

社会动乱,人们寄托发生变化,经学无法令人信服。

佛教中国化、道教佛教化,产生儒、道、佛的合一趋势,威胁儒学正统地位。

两宋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概念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佛、道德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二程”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称: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的核心就是天理论,而关键仍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因此,他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理学家们的理论阐述确实较先秦儒学和两汉的经学严密精致得多。

同样是劝导世人遵守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孔子凭借的是宗法关系下的血缘亲情,虽然真切朴实,却过于简单,一旦社会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情感的纽带就会日渐脆弱。

董仲舒依据的“天”是神圣化的万物主宰,虽可令人敬畏而顺从,但一旦信仰基础发生动摇,其约束力也会骤然下降。

理学家们提出的“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万事万物的宗法则,“天理”与儒家伦理纲常的联结,所唤起的是建立在人们高度的理性认识和道德意识上的出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显然,这样的基础是比较稳固而可靠的。

4、认识途径:

“格物致知”;修身公式:

“正心诚意”

5、作用(地位):

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远播西方A

1、欧洲人士对中国文献的翻译、介绍约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包括《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鲜尤为卓著。

2、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

其中,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

3、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向西方。

当时适逢欧洲的启蒙时代,伏尔泰、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都对孔子及其学说赞誉有加。

第二分册

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十五课中外文化交流

⏹东亚文化圈A

1、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

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

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

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从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等,皆被广泛吸收。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

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等,皆予以吸收融合。

2、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3、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司马迁与《史记》B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B

⏹刘知幾与章学诚A

1、前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2、体裁:

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

代表作《史记》,作者是西汉朝代的司马迁,其地位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了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

该书的特点为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详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且叙事生动,语言简练。

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

代表作《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朝代的司马光。

该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历史。

其特点为史料征引广博,史事取舍谨慎、考辩精细。

全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际,用为历史的借鉴。

3、唐代的刘知畿和清代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史学理论家。

刘知畿生活在唐武周、中宗时期,其著作《史通》对唐以前的中国史学做了系统的考察,阐述了史学体例、编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的原则等。

他提出史家“三长”说,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

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人,不满于乾嘉时代的考据学风,倾心于文史评议。

他的《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

他提出史家应当具备“史德”,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不可能写出信史。

 

第21课:

史学的转型

⏹梁启超与《新史学》C

1、背景: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形转型,历史学也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2、代表作:

1901、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

他认为,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事业毫无关系,不过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他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3、分期:

梁启超草拟了一份重写中国史的规划,在该规划的“叙论”部分,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从三皇五帝——秦,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亚洲之中国”,从秦统一——乾隆末年;“世界之中国”,乾隆末年——20世纪初,三个阶段。

4、区别:

治史观念:

新史学——历史进化论观点。

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

治史目的:

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中心。

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中心。

阅读对象:

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

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

历史分期

总之,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第二分册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建立A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A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确立封邦建国体制,倡导德治和礼制

一、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的牧野打败其军队,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二、西周国家制度的建设

1、政治制度:

封邦建国体制

目的:

周朝建立以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内容: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

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作用:

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对比:

商王是方国的共主)

2、经济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的主要土地制度,这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已经采用了土地轮流种植的耕作方式。

3、思想文化:

礼乐制度

起源: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特点:

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评价: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

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

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到秦:

从大分裂到大一统(社会大转型)

BC770-BC202(西汉建立)

(社会大转型)时代特征:

政治:

封建世袭的贵族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

经济:

分封(国有)的井田制分散的小农经济

社会:

大国的兼并战争天下定归于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国统一

思想: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法家唯一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东周的建立A

⏹经济领域的变革B

⏹百家争鸣C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战国七雄A

⏹商鞅变法A

⏹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间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

一、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东迁以后的周朝成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东周:

BC770年–BC221年春秋(BC770年-BC476年)

战国(BC476年-BC221年)

二、社会大转型

1、经济: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分封制下的土地国有制)

原因: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土地制度的变化,进而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整个社会大转型。

★生产力进步土地制度变化阶级关系变化

铁制农具和梨耕技术井田制瓦解,私地开荒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2、政治:

区域性统一大一统

大国争霸:

春秋五霸(个人):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诸侯国):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上中下)

各国变法:

富国强兵为目标,出现趋同倾向

秦国商鞅变法:

目标:

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

    破       立

废除井田制度  奖励农耕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县制 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3、思想: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法家唯一

4、军事:

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三、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1、政治:

中央——始称皇帝丞相——文官之首

三公九卿制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军事最高长官

地方——郡县制(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中央集权)

2、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修建直道和驰道

3、军事:

[守]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拓]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4、疆域:

★(掌握P23地图)

东:

 东海 南:

 南海 ;西:

 陇西 ;北:

 长城 一带

5、文化:

统一 文字 (标准字:

 小篆 ;书写体:

 隶书 )

6、思想:

 焚书坑儒 ,以统一 思想舆论 

7、评价:

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的蓝本。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A

⏹陈胜、吴广起义A

⏹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

一、秦的暴政

原因:

沉重的 劳役 (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阿房宫、骊山墓)

   严酷的 刑罚 (什伍连坐等)

   无 大统一 后的统治经验,不能 审时度势 ,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二世 宫廷争斗 ,加速秦朝的灭亡

二、第一次农民起义

公元前 209 年, 陈胜 、 吴广 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三、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

   项羽 军大败秦军于 巨鹿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刘邦 率军进驻 灞上 (约法三章)

公元前 206 年,秦王婴 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 楚汉战争 ”,最终 刘邦 打败了 项羽 。

公元前 202 年, 刘邦 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始称“ 西汉 ”。

 

第二分册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B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A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A

一、西汉(前202-8年)——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公元前 202 年, 刘邦 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始称“ 西汉 ”。

(二)西汉初期:

为强盛奠定基础

1、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2、政治:

(1)汉承秦制:

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等方面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有所损益:

●汉朝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吸取秦亡教训)。

●郡县与封国并行: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实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3、经济:

休养生息

(1)减轻赋税1/151/30

(2)避免大兴土木与战争

4、思想:

黄老思想(道家)——清静无为

黄老之学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它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到汉朝初年,这一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5、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

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言行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6、汉初政策的影响

(1)积极: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2)消极:

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