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450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语文s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备课总备()课时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一篇及“语文百花园三”组成。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这种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三个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故事中科学家们细致地观察生活、认真思考,大胆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张衡》一文通过讲述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事,赞颂了张衡认真研究实践的科学精神,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捞铁牛》一文,则通过记述宋代和尚怀丙巧妙利用浮力打捞深陷河底淤泥的铁牛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一文则通过英国科学家布斯发明吸尘器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善于动脑筋,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才会获得成功。

《刻舟求剑》《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生动形象的故事,告诫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要用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

在理解寓言说明道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学习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认识事物的的能力。

这几篇课文通过几位科学家们的真实故事,向学习者传递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不断的发明创造。

只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实践,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地认识事物方法的培养,不是教师空泛的说教,而是依托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文本,依托于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的对话之中,依托于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的体会、感悟之中,依托于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体验之中,依托于与作者情感产生的共鸣之中。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实际,细细品味,由浅入深地逐步渗透。

配合本单元的主题,在“语文百花园三”中安排了相关训练内容,“阅读平台”中的“毕升”不仅使学生学生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和意义,增长人文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科学意识和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能说会道”安排了“我的奇思妙想”的话题,目的是发展思维、表达和交际能力。

不仅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实施了说写沟通和相互联系。

“笔下生辉”要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后创造性地完成习作,以书面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一项小发明,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

教学本单元可用11-12课时。

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1-2课时。

单元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

能够认识汉字26个,会写39个。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含义的词语、句子。

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4、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叙述事物的方法。

5、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品味语言,默读思考,想象,联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英国科学家布斯研究吸尘器执著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作任何事情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做事要遵循事务的发展规律。

6、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粗知课文的大意。

7、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事情过的方法。

8、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多义词的用法,认识意思的相反词语,积累古诗和名人名言。

9、引导学生观察、发挥想象,以“我的奇思妙想”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10、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写法,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再反复说、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习作。

学习状态分析:

本单元文章写的是人物故事,朴实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培养认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本单元时,应抓住学生对科学充满向往,对科学研究充满神秘的情感,引导学生利用想象、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

同时,还要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把文章叙述清楚的。

理清文章层次,如《张衡》中描写地动仪构造和功能的一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捞铁牛》这一篇文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让学生明白“先概括后具体”及“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步把过程写具体”这两种写作方法。

教学时,要认识两种写作方法,让学生能感悟到这种写法使文章条理清晰,但只是渗透不用讲语法术语。

根据三年级学生特点,可以让学生学习运用写法写一段话。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喜欢的小物件,让学生先描述整体再按一定顺序具体地描写部分。

 

9张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9个,会写的字15个,要求掌握的词语10个。

3、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及功能,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总备()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段落。

3、激发学生对张衡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

今天,将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认识几个有名的科学家,他们都是谁呢?

讲述了他们哪些发明创造呢?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还会学到哪些学习方法?

我们赶快打开书,自己读读单元导读吧!

2、自由朗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明确:

导语由两部分组成——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即学习方法)

二、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科学秘密,科学家们在研究、探索,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科学之谜。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天文学家——张衡。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思考: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了张衡的?

(2)说一说课文大意。

①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②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③地动仪构造精巧,能预测地震。

④公元138年发生了一次地震,地动仪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和报告。

⑤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测仪器,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自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介绍张衡的?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小组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2、全班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指名读、自由读)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3、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

四、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自己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介绍张衡的?

3、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梳理。

①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②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③地动仪构造精巧,能预测地震。

④公元138年发生了一次地震,地动仪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和报告。

⑤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预测仪器,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五、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读三个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词语:

“杰出”。

东汉时期,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张衡。

(1)你能把“杰出”,换意思相近的词吗?

(著名、有名)

(2)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3)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4)体会小泡泡“不吉利的说法”。

(5)理解“发明”的意思,说说它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3、小结: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构造怎样?

是怎样准确预测地震的呢?

我们下节课接着探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总备()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地动仪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他经过研究发明了地动仪,地动仪是什么样?

它能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呢?

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张衡的?

依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板书:

发明地动仪杰出地动仪的构造功能预测地震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己默读课文,思考:

①地动仪是什么样的?

它怎样测定地震?

②请看图介绍地动仪的样子,讲一讲它是怎样预测地震的?

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地动仪的样子介绍清楚的?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①指名指图说说。

②评价说的是否清楚明白。

③再指名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

板书:

大酒坛秃起铸对准蹲仰对准

④你觉得地动仪的构造怎样?

(造型精巧、精致、造型别致)

⑤同桌看图说一说。

闭上眼睛,想想一下地动仪是什么样的,这样造型美观、精巧、灵敏的仪器,让我们介绍给别人吧。

⑥你觉得张衡是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作者首先介绍了地动仪像一个大酒坛,然后具体地介绍了每一部分的构造特点,准确地运用了动词,把地动仪的外形特点形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了,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写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

(4)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有什么作用呢?

谁来说说?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吗?

如果——————(9什么方向)发生地震,地动仪的————————。

(5)张衡的地动仪到底能不能预测地震呢?

我们继续学习。

2、学习第五-七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想想地动仪是怎样预测地震?

②用自己的话讲讲地动仪预测地震过程。

③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记述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④你觉得张衡是怎样的人?

(2)全班交流,说说事情的全过程。

(3)体会词语:

议论纷纷。

①议论纷纷什么意思?

②人们会议论什么?

假若你就在这里,你会说什么?

③看来人们对张衡的地动仪持怀疑的态度?

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④读读第七自然段。

大伙儿这才心信服。

⑤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才”的意思。

⑥对比第六自然段,再来读一读。

你觉得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桌的两名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这件事。

3、学习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2)“卓越”是什么意思?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回顾全文,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2、总结全文,出示古观象台的图片,介绍浑天仪,阅读“学习链接”。

张衡研究出了地动仪,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能学科学、用科学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造福人类。

3、请你对张衡说一、两句话。

赞美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仿写,写一件自己熟悉的物品。

1、再次读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己总结写法。

3、说说你打算写什么小物件?

它有什么特点?

(笔袋、铅笔盒、芭芘娃娃……)

4、指名说,同桌说,再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1、读句子,选择词语填空。

2、完成选做题。

3、积累词语。

六、板书设计:

发明地动仪最早

张衡杰出地动仪的构造功能大酒坛(秃起铸对准蹲仰对准)

造型美观

卓越准确地预测地震

教学反思:

 

10捞铁牛

教学要求:

  1、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熟悉、议论纷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懂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备()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布置预习。

  1、解题,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后简介本课主要内容。

 2、提出预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读音及朗读课文。

三、按照提示给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2。

  2、讨论思考列出的四个意思,分别是讲哪些自然段的。

  3、在讨论的基础上,教给分段的方法。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为什么要捞铁牛?

“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

人们为什么事议论纷纷?

可能会怎么议论呢?

一个和尚是怎么说的?

从他说的话,你看出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了捞铁牛的哪几项准备工作?

  3、默读第三段,想一想,这段包括几个自然段讲了捞铁牛的哪几个步骤?

(铲沙拔“牛”;划船拖“牛”;一只一只全拖回)

  4、铲了泥沙以后,拴铁牛的绳子为什么会越绷越紧?

为什么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

  5、齐读第四段。

  讨论:

什么是“出色的工程家”?

为什么说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小结: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总备()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懂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

)他是怎样捞铁牛的?

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

二.出示思考讨论题。

(字幕)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

说明了什么?

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你觉得怎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

你觉得怎样?

4.为什么说怀丙是宋代出色的工程家?

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

(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怀丙和尚说:

“让我来试试。

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他们送回来。

”这说明他有心信,而且说话留有余地,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2.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这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

(1)摸清铁牛沉在哪;

(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好架子;(4)下水把铁牛拴住。

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3.第三个问题,引导读4—6自然段。

(分三步:

(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

(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

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

追问:

运回行吗?

说明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

四.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

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增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五.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

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

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板书设计:

水冲断浮桥

潜水找牛

重修浮桥备船装沙利用水的浮力

捞铁牛准备工作拴船搭桥聪明智慧

拴牛连架

打捞铁牛

教学反思:

 

 

11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总备()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刻舟求剑》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

3、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讲这则寓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解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

(学生交流)。

教师介绍:

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

“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

“二则”就是二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

课文讲的是什么人?

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

)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

(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

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

这一段主要讲谁?

他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那个人”指谁?

(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

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

)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

赶快捞吧!

”)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

”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

(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

(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

(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

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

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

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

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

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第二课时总备()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揠苗助长》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

3、懂得必须按照事情的发展规律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讲这则寓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谈话:

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通过这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一)初读。

1.读题思考: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

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游戏巩固识字。

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

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

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

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

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

他又是怎样做得?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

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