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9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黄浦区高一语文期末检测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

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唐吉诃德》。

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

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

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

“你放心,有我呐!

”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

“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

“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原载《文史参考》,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B.这篇人物传记语言朴实,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C.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D.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2)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说“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3)杨绛先生说:

“我和谁都不争。

”“不争”表现在哪里?

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行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

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

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

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

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

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

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

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

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

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

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

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

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

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

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

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

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

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

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

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

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

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

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

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

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

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

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

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

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惋惜之情。

2)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3)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

请结合文本内容,从语言、情感、手法方面谈谈你的见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

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

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

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

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寒步伐,成为新一代国家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

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

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

中国该怎么办?

黄旭华大胆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

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

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

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

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

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

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

黄旭华要求,所有设备都要过秤。

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

“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

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

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尖端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

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作铺垫。

C.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D.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

“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

班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永元,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就是皇帝的年号,新皇登基,为了与上一任皇帝区别,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会取一个新的年号。

D.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天资聪颖。

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于钻研。

他小时候就对诸子百家的言论要刨根究底,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继前史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眼光长远。

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班固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最终死在狱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

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

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禁酒,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操疑其所论渐广,益惮之。

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

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又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尔。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继而与衡更相赞扬。

衡谓融曰:

“仲尼不死。

”融答曰:

“颜回复生。

”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书奏,下狱弃市。

时年五十六。

妻、子皆被诛。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寄他舍。

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

左右曰:

“父执而不起,何也?

”答曰:

“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

女曰:

“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

”兄号泣而止。

孔融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B.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C.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D.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畿之制:

从周代开始,人们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

按照古制,王城方圆千里以内,不分封建制诸侯。

B.卯金刀:

典故名,指刘姓。

“刘”的繁体字,拆成“卯、金、刀”,汉光武帝登基时的祝文里用到过,后世就以此为典。

C.九列:

九卿的职位,东汉时期指在朝中身份地位很高。

D.弃市:

是古时将犯人带到人众集聚的闹市示众并活活饿死的一种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孔融冒犯董卓,但用人之际,董卓惜才,他让三府同时推举孔融担任北海太守。

B.曹操对孔融积怨很多,加上郗虑又给孔融捏造了罪名,于是曹操便令路粹上奏文诬告孔融。

C.路粹在奏文里编造了孔融与祢衡的对话,就是要给孔融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达到对孔融严惩重诛的目的。

D.孔融寄养在别人家的两个孩子,虽然年幼,但懂得“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他们没有逃跑。

(1)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

(2)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三、选择题

6.下列对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丛里跳出来只兔子。

(存现句)

B.大风把树刮倒了。

(“把”字句)

C.老师叫他进来。

(兼语句)

D.这次会议并没有解决问题。

(“有”字句)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

,。

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

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

①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

②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

③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

④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

⑤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⑥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发现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A.③④⑥⑤②①B.③⑤④⑥②①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⑥③②①⑤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王朝,一个英雄,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的漩涡,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依然唱着秦宫小曲,在西凤酒香中吼几声秦腔,依然把对生活的追求融在民间艺术中。

①曾经叱咤风云的秦穆公,如今一抔黄土掩住了风流与豪气

②而万里山河又毁于二世之手

③唯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得到永恒

④今天我们依然在这华夏故土挥汗如雨,依然同命运抗争

⑤成为被人遗忘于城郊的土丘

⑥他没有想到秦王嬴政会统一六国

A.③①④②⑤⑥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