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9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实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炽热。

故选B。

(3)恢宏:

宽阔,广大。

故选A。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感慨世业沧桑人生全非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中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堪称全文核心命意的两句是:

【答案】人迹板桥霜千里共婵娟闲来垂钓碧溪上欲为圣明除弊事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诗词默写要求:

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

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

婵娟、溪、弊、赋、柯。

3.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

如果要从历代文人中为梅、兰、竹、菊各选一位代言人,按顺序匹配最合适的项是()

A.李白屈原苏东坡陶渊明

B.李白曹操苏东坡周敦顾

C.陆游曹操郑板桥周敦颐

D.陆游屈原郑板桥陶渊明

【答案】D

陆游:

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遭遇了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个人的挫败,却没来没有放弃北定中原的壮志,与梅花虽经风雪却高洁不改的品格相同,故可做梅花的代言人;

屈原:

是楚国大夫,品行高洁,不与奸邪小人为伍,终为其所害,投江而死,他就如同一株兰花,于幽谷里散出香气,千百年来激励鼓舞着人们,故可做兰花的代言人;

郑板桥:

善于画竹,以画竹闻名于世,他以竹喻人,以竹喻己。

通过竹子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势单力孤,绝对不向权贵低头,故可做竹的代言人;

陶渊明:

“晋陶渊明独爱菊”,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故可做菊的代言人。

故选D。

4.读完《水浒》,班里同学们对梁山好汉形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大家对宋江的形象褒贬不一,语文课代表小语决定写一副对联从褒贬两方面解读宋江。

请你结合《水浒》阅读体验,根据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

浔阳楼上真志士。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家讲坛”鲍鹏山老师说:

“林冲一生,只是一个怕字;

而鲁智深一生,只是不怕。

”对于这句话,班上有些同学不理解,请你结合《水浒》相关情节,帮助同学们读懂这句话。

【答案】

(1)忠义堂前假豪杰

(2)林冲得知自己的妻子被人调戏,准备出手报仇时发现对方是高衙内,他怕得罪上司,没有动手,带妻子离开。

这就是林冲的“怕”;

得知郑屠强抢民女,鲁智深不怕恶霸,挺身而出,三拳打死镇关西。

这就是鲁智深的不怕。

(1)上联“浔阳楼上真志士”是对宋江的“褒”,根据“从褒贬两方面解读宋江”可知,下联应是对宋江的“贬”。

宋江改聚义堂为忠义堂,一心想着朝廷的招安,更多是想为自己搏一个封妻荫子的前程,而不是真心为了众位兄弟的前程考虑,他不是一个真的英雄,而是一个假豪杰。

据此可拟写下联为:

忠义堂里假英雄。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军官妻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

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鲁智深就带着一帮泼皮来帮他打,结果鲁智深来了以后,他把高衙内放走了。

但是鲁智深就不买账,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他说“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

”一个是忍辱怕事;

一个是嫉恶如仇。

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

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怕”与“不怕”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狗鼻子

(前苏联)左琴科

①商人叶列麦伊·

巴勃金的一件貉皮大衣给人偷走了。

商人叶列麦伊·

巴勃金嚎哭了起来。

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

他说:

“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是好货啊。

太可惜了。

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

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②于是,叶列麦伊·

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

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

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

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

③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

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自然四周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裙子下摆。

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

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

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

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

④“完了,”她说。

“我犯案啦。

我不抵赖。

”她说:

“有五桶酒,这不假。

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

这也是真的,藏在浴室里。

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

”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来。

⑤“那件皮大衣呢?

”有人问?

她说:

“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

别的都是实话。

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⑥这女人就给带走了。

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

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

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

“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

我收了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

⑦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

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

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

“我有罪,我有罪。

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

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

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

你们把我逮起来吧!

”人们发慌了,心想:

“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呀?

”那个商人叶列麦伊。

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

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⑧“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

丢了貉皮大衣,我认倒霉了。

丢就丢了吧……”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

商人叶列麦伊。

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

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

“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

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

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

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

”这下子人群哄地四散而逃。

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

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

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

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

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

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

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其尾巴。

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

他说;

“老弟,要咬你就咬吧。

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

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小说·

理解情节)

5.联系上下文,推测“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来”的原因。

把握人物)

6.联系上下文,具体描摩文中划线句所表现的商人的心理。

(1)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真是好货啊。

(2)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

丢了貂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

评析手法)

7.左琴科小说的一大艺术特征便是讽刺手法运用,结合上下文,请赏析下列句子加点部分的讽刺效果。

(1)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

(2)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

探究视角)

8.小说结尾意外出现了“我”这个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用意。

5.人们惊得出声的原因是:

本来是要抓偷貂皮大衣的贼,却意外地抓到一个卖私酒的人,这是出乎意料的事,所以人们很惊讶而发声,同时也惊讶于警犬高超的本领。

6.

(1)句中的“我非把这个贼抓到不可”说明商人一定要抓住贼的决心,“啐他一脸唾沫”表现出对貂皮大衣被偷的气愤。

(2)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在警犬咬出了几个隐藏的罪犯之后,此时商人说的“快把这条狗牵走吧”这是一种祈求的语气,是其做贼心虚的表现,“我认倒霉,丢就丢了”是表现了商人害怕事情败露的担忧。

7.

(1)句中的“公民”一词本来指遵纪守法的人,这里却用来称一个修改年龄逃兵役的罪犯,作者用反语的形式,对他进行讽刺。

(2)句中的“跪倒在狗跟前”,本来人是狗的主人,应该让狗跪在自己面前,可作者却让主人给狗下跪的荒唐行为来对便衣进行讽刺。

8.本文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更觉得故事的真实。

如每一次警犬到门旁嗅一下,就会咬出一名罪犯,这些就如“我”所见,身处其中一样,特别最后的“我”也要溜之大吉,更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这样也能很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作者以“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最后“我”也如围观者一样逃离,深化了本文讽刺的主题。

5.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理解。

在文章的第三段中,当便衣让警犬嗅了门旁的气味时,警犬咬出了五号房客,她承认自己卖私酒的罪行,此时人们的惊讶是因为意外的出现,本来抓偷貂皮大衣的贼却抓出一个卖私酒的,同时也惊讶于狗的本领高。

6.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1)联系语境可知,皮大衣是好货,想必也花了很多的钱,现在丢了,当然要把贼抓住加以惩罚。

“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就表现了这种决心。

“我要啐他一脸唾沫”则表现此人心爱且贵重的皮大衣丢之后的愤怒心情。

(2)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这只狗的本领实在神奇,可以发现每个人所隐藏的罪恶,而这件丢失的大衣也不是商人自己的,而是他哥哥的,他赖着没还,所以他才会乞求把狗牵走,这是他做贼心虚了。

他之所以会认倒霉,说丢就丢了吧,自己不再追究了,是他害怕事情败露,自己受到处罚。

7.

本题考查赏析讽刺手法。

(1)“公民”原指遵纪守法的人。

但联系语境可知,这个人为了逃避兵役而修改了年龄,躺在房间里,享受着公共福利,这是一个有罪的人。

称这样一个人为“公民”,这是反语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此人的强烈讽刺。

(2)这是对便衣的动作描写。

自古以来没有人给狗下跪的道理,更不要说便衣还是狗的主人,但他却因为心虚跪在了狗的面前,这种反常且荒唐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便衣的强烈讽刺之意。

8.

本题考查写作的视角。

本文用第一人称写就,“我”是一个旁观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把读者拉入故事的特定情境当中。

文中“我”看到警犬的神奇本领,每嗅一次,都会咬出一个有罪的人,最后“我”也因为心虚而溜走了。

整个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情节安排上,最后我觉得“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可见“我”这个看似清白的旁观者,也有不可告人的罪行,更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点睛】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

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

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达夫本人;

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

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里的小学徒;

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贯穿起来。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如《孔乙己》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运和其他人物的嘴脸,从而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和世态的炎凉。

以“我”为见证人,就比用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际和命运。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节选)

徐贲

说理是与人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与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

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时候发生的。

说理需要运用的是语言,讲理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暴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然而,并非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有语言的地方必须有自由才能有说理。

说理是一种在人类的自由思想传统中产生的公共话语形式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有由》中说,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的说理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的说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连造的,自我封闭的,得不到运用,也毫无生机的关德”。

他问道:

“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实呢?

”“在所有的自由中,我最需要的是知情、说话、凭自己的良知说话的那种自由。

长期以来,说理在中国被当作一种攥紧拳头,而不是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

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样的“说理”观念今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入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

“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的妻子,你还会主张废除死刑么?

你的文字再好,相信有很多读者,已经认清了你。

”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

“某位(读者)看来智力和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地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

——但愿不死的药家鑫下次撞死的是你这个精神病。

这两位网友看起来在说同一件事,但其实是在各说各的。

第一位网友用骂(“垃圾”)来发表意见,第二位网友说,“你说得不对”,但并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

他只是用与第一位网友相同的方式来发表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骂她是“精神病”,诅咒她也被汽车“撞死”。

像这样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这样的言语不是说理,而是争吵、口角、对立、谩骂,目的是占对方上风、得口舌便宜,对许多长期接受“革命”和“战斗”文化影响和思维定型的人们来说,说理就是“论战”,就是“战斗”,必须压倒对方,迫使对方哑口无言,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用攻击性的争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力话语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

在它那里,发表言论是“出击”,是“痛打落水狗”、凡是不同意见者都是敌对一方,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

(选自徐贲《明亮的对话》)

9.“说理”必须建立在哪些前提条件下才能产生?

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10.下列说法不符合上文意思的项是()

A.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需要的是“说理”,而不是“论战”。

B.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就是攥紧拳头发表意见。

C.情感宣泄式地喊口号,做无理的假设都是为了占得上风,让对方无话可说。

D.说理先要在言语上压倒对方,但不能争吵、谩骂,可以慢慢进行解释说明。

11.文中引用药家鑫案件发生后网友的争论,其目的是什么?

12.下面是网友针对一则材料进行的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位网友的观点进行评论。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出现一则广告《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一个男生在去美国留学的第八天下午4时,打算做一盘番茄炒蛋招待他的外国朋友。

他不知道该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微信咨询母亲,却听不清楚语音。

母亲立即下厨,视频演示番茄炒蛋。

在朋友的提示下,儿子意识到母亲的时间是凌晨4时,很感动。

(网友热议)

我只想说,该有多么差劲的家庭才会教育出这样低能的儿子,真是宛如智障。

9.在和平的背景下,通过语言进行说明和协商,并在自由思想的传统下产生。

10.D

11.批评了这种“攥着拳头”发表意见,试图压倒对方,得口舌便宜的攻击性言语方式;

以此说明真正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的方式,“摊开手掌”和平解决。

12.网友的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在这则广告中的男性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求助于自己的父母。

但网友在表述观点时,在言语上用“差劲”“低能”“智障”这样的词语,比较强势,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并不是真正在说理。

9.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首段中的“说理是与人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可得:

在和平的背景下。

根据“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说理需要运用的是语言,讲理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可得:

通过语言进行说明和协商。

根据第二段中的“然而,并非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有语言的地方必须有自由才能有说理”可得:

在和平的背景下,通过语言进行说明了协商,并在自由思想的传统下产生。

10.

D.根据末段中的“这样的言语不是说理,而是争吵、口角、对立、谩骂,目的是占对方上风、得口舌便宜”可知,说理并不是在言语上压倒对方。

11.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

读文可知,第三段列举了药家鑫案件发生后网友的争论,这是举例论证。

第四段是作者对这两种言论的观点,前者是用骂来发表意见,后者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对,同样是“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试图压倒对方,得口舌便宜的攻击性言语方式并不认同。

联系首段末句“讲理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暴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可知,这个反面例子证明了“真正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的方式,‘摊开手掌’和平解决”。

12.

本题考查阅读迁移。

文本中说,真正的说理是说明和协商的方式,“摊开手掌”和平解决,而不是谩骂和攻击。

这位网友的观点有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因为材料中的儿子先前并没有意识到母亲那边的时间是凌晨四点,不知道体谅母亲,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但是网友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用“差劲”“低能”“智障”这三个词语来形容这位儿子,有一定谩骂和攻击的成分,容易激发矛盾,并不是真正的说理。

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

提取综合,重组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③松径长寂寥,_________有幽人③自来去。

(注释)①鹿门:

山名,作者隐居在此。

②庞公:

庞德公,东汉隐上,曾隐居鹿门山。

③岩扉:

指山岩相对如门。

④幽人:

隐居者,诗人自称。

13.在诗歌的尾联空白处__________选择个恰当的字,并说明理由。

A.惟B.还

我选__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

14.阅读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手法。

13.惟。

理由:

“惟”意为只。

“还”表示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

作者此时独自隐居鹿门,寂寥清幽,“惟”字符合语境。

14.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13.

尾联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两个待选词语,“惟”是只的意思。

“还”是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

“惟”与尾联语境相符,故选“惟”。

14.

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

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释)①七月半,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________)

(2)席其上(________)

1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17.作者写“看七月半之人”,作者认为真正赏月的一组是()

①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②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④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