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77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总之,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讨。

玉立人

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

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

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

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

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

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

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

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玉双虎首璜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

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

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环

玉环,外径9cm,孔径6.2cm,厚1.3cm。

玉环因沁蚀成牙色,外沿薄,近孔处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

此环造型规矩,素面无纹,磨制光润。

含山文化出土环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

玉环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曾有多处出土,数量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见,它对后世特别是战国时期玉环的影响颇大。

此玉环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勺

玉勺,长16.5cm。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颜色因久埋而产生变化。

此勺出土时断为数段。

勺形窄而长,头部似舟,池部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细长,近似片状,表面下凹,端部略宽,有一孔。

此玉勺工艺精致,边沿光滑平整,两侧对称性良好,勺头及柄部的凹面应为砣具砣出。

其工艺水平与近代琢玉的差别不是很悬殊。

勺柄较长,可以远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时必须谨慎,因而不是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餐具。

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

此玉勺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马蹄形器

玉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

下口6.9-5.5cm。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状,表面有蚀斑,下口处呈褐色,略有伤缺,壁较薄,表面光滑。

这种玉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头骨之下,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

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称其为发箍。

对于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们多有推测,或认为是用来束发的,或认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农器,还有其它推测。

玉兽形玦

玉兽形玦,高15.4cm,宽10.5cm,厚4.5cm。

玦以青黄色玉料制,表面有多处色斑。

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

开口一端为兽首,另一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表现的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

颈部带有双孔的作品并不多见,此玦可能是制造时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悬挂时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钻了第二孔。

这件作品为清代宫廷遗玉,说明清代宫廷曾收藏红山文化玉器。

玉鹰

玉鹰,高2.5cm,宽4.6cm,厚0.4cm。

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

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

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

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

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

这件玉鹰属后一类,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出土有同样的作品。

此玉鹰的造型较接近于现实,鹰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系因人们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大玉龙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玉兽面纹嵌饰

  玉兽面纹嵌饰,高3.2cm,宽4.8cm,厚0.7cm。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此器为传世古玉,表面纹饰较模糊,有较大面积的赭色斑。

器近似梯形,凸面,顶端上凸,中线两侧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

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

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

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

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

据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为一组,这样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类的器物。

玉神人纹多节琮

玉神人纹多节琮,高32.1cm,孔径6.3-7.2cm。

琮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

玉料深褐黄色,局部有黄白沁斑。

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琮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隔界,雕刻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

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

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的符号。

《周礼·

春官·

大伯宗》载:

“以黄琮礼地”,说明玉琮是古时人们礼地的祭器。

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多置于尸体周围。

三孔玉刀

三孔玉刀,长49.1cm,宽5.9cm,厚约0.1cm。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刀玉料呈墨绿色,长方形薄片状,背平直,刃部内凹,一端为方形,另一端略窄。

玉刀的一面光滑细亮,另一面较粗糙。

此类玉刀在陕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这类玉刀所用玉材及加工方式同这件作品非常相似,玉刀具有开片薄、刃部锋利、钻孔标准等特点。

这件玉刀的平均厚度约0.1cm,表现出非常好的开片技术,刀背部三孔非常规范,无明显的孔径变化,刃部的锋利达到了可以割切的程度,具备了实用的可能性。

玉三孔铲

  玉三孔铲,长27cm,宽16cm,厚0.8cm。

  铲为梯形,青黄色玉料,有较重的赭色斑。

片状,宽端有刃,刃自两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

铲的表面光滑,造型规整,边线平直,表现出较好的加工技术。

据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介绍,20世纪30年代,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的中医刘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铲即其中的一件,于195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此玉铲制造精致,无砍砸使用痕迹,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

玉人兽复合佩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

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

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

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

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玉璜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夏商周

玉龙形"

勒玉"

(勒上玉下,一个字,下同,楼主注)

玉龙形"

,商,高2.3cm,长6.5cm,宽2.5cm。

(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

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玉弦纹环

玉弦纹环,商,外径12.1cm,孔径6.7cm,厚1.4cm。

环因受沁蚀成鸡骨白色,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各饰相同的弦纹3圈,近孔处有一圈环形凸脊。

这类器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期,至商代仍有延续。

以前曾被定名为乳环,推断其为女性乳房饰物。

近年根据考古发掘,始知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饰物。

玉蝉形出牙环

玉蝉形出牙环,商,外径10.5cm,孔径3.3cm,厚0.4cm。

环玉质较杂,大体为白色。

圆片状,肉、好等径。

外沿有三个顺时针方向且等距的蝉形出廓雕。

此环造型朴拙,刀法简练,俗称璇玑式环。

玉牛形"

(一个字,勒上玉下,音勒,楼主注,下同)

玉牛形,商,长4.8cm,孔径0.9cm。

(音勒)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

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

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

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

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玉兽面纹韘

玉兽面纹韘,商,高3.2cm,直径2.8cm。

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

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

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

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玉兽首饰件

玉兽首饰件,商,长4.5cm,宽2.6cm,厚1.5cm。

清宫旧藏。

此饰件呈梯形,上部凸雕兽首,大耳,环眼,嘴部向内勾卷,似鸟喙,兽首旁有阴线雕出的鹰翅及爪。

饰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纹,底边略宽,呈多棱状。

与此玉饰件类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东滕县前掌大遗址,但凸雕的兽首已失。

此件玉兽首饰件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发现得较早,对研究此类玉饰的图案内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玉龙凤纹柄形器

玉龙凤纹柄形器,西周,长17.1cm,宽3.7cm,厚0.7cm。

器青玉质地,绿色,半透明,局部有少量的土沁斑,器体为长片状。

两面雕刻,纹饰相同。

上部由两凤纹对称构图,尾下垂,回卷成勾状,在相对的两喙及身尾之间镂空大小两个桃型孔,一上一下,可穿系。

中部是一昂首挺立的高冠长尾凤,圆眼,尖勾喙,单足利爪踏在下部一夔龙头顶之上,夔龙身曲屈,臣字眼,眼角线拉长且有勾,下端出一短榫,作扦插用。

玉制柄型器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商到西周继续沿用,惟西周的纹饰最为精美,雕工手法多样,刀法有力,线条圆润,纹饰清晰。

其下端一般都有宽榫,可作器之柄或安接它器,确切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春秋

玉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

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

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

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玉饰纹卧虎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长7.7cm,宽2.2cm,厚0.3cm。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状,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褐色色变。

虎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卧状,尾大而上卷,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在春秋及战国早期墓葬中曾多次发现玉虎,其往往被成双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

春秋时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宽,且饰纹更复杂,而这件作品的造型较一般作品更为生动,形态准确。

“人”字形虎皮纹继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装饰风格。

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状,皆可穿绳悬挂。

此玉虎可能是成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较一般玉虎更为珍贵。

玉龙纹璜玉龙纹璜,春秋晚期,长9.3cm,璜面最宽6.3cm,厚0.3cm。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产生的色变,局部呈黄褐色。

体扁平,扇面形,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

璜两面满饰隐起的勾云纹,纹饰密集,局部组成侧面的兽面形。

璜两端为侧面龙首形,边缘沿龙首之形呈凸凹变化。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用作礼器与佩玉。

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杂佩,一套佩玉中出现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时俗影响一直延至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

这件玉璜仅上部有一孔,两端无孔,下方不能再挂物,应为悬置在成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战国玉勾云纹灯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灯白玉质,有赭色沁。

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

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

本器的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

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

目前所知,此灯为孤品。

玉镂雕龙形佩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

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

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

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

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

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玉扭丝纹瑗

玉扭丝纹瑗,战国,直径8.3cm,厚0.3cm。

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

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瑗更显珍贵。

玉镂雕螭龙合璧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

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

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谷纹璧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此件玉璧较一般的战国谷纹璧更为精致,谷粒圆旋高耸,其精致整齐超乎一般。

所雕螭龙细颈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冲贴于颈,形似猛兽,表现出蓄势待发之状。

商、周以来,对于凶猛动物的表现多集中于头部,而对体形的表现则有所不足。

此件战国璧之螭龙身体态势的刻画极为生动,在造型艺术表现上是一重大进步。

作品自中部对半剖开,成一对合璧,从剖口看,并非原设计,应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临时所致。

玉镂雕双凤式璜

玉镂雕双凤式璜,战国,长13.7cm,高6.2cm,厚0.3cm。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较亮的玻璃光泽。

器呈扇面形,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

璜两面形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

璜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加装饰。

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璜中是仅见的。

玉云纹剑首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

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

玉谷纹璏

玉谷纹璏,战国,长6.5cm,宽2.3cm,高1.4cm。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

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

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作品标注为“璏”。

吴大澂《古玉图考》把这类玉件称为“璲”,但古文献中把“璲”释为与剑饰有别的佩玉,吴大澂是将剑鞘视为剑衣,将玉饰视为服饰的延伸。

从考古发现看,它是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

目前所见这类玉饰主要为长短两种,其花纹、形制多有变化。

玉云纹珌

玉云纹珌,战国,高6.3cm,宽5.95cm,厚2.25cm。

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

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此作品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是清宫所为。

剑珌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此作品于宫内可能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挂坠使用。

玉兽面纹剑格

玉兽面纹剑格,战国,高2.2cm,宽5.5cm,厚1.7cm。

剑格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

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

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

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玉螭凤云纹璧

玉螭凤云纹璧,战国,宽14.2cm,璧径11.5cm。

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

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

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

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

此玉璧不仅螭龙、凤鸟造型生动,璧表面的纹饰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且加工精致。

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

从样式上判断,此器应是佩挂于人身的大型组佩中部的主要饰件,佩带者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玉兽面谷纹璧

玉兽面谷纹璧,战国晚期,璧径16.5cm,孔径4.8cm,厚0.3cm。

璧玉料呈绿色,因埋藏产生褐色沁。

璧较大,略薄,两面饰纹相同。

璧外缘和近孔边缘以单阴线为界,中部以两周阴线隔为内、外两区。

内区饰谷纹,谷纹微凸起,呈旋状,其上又加阴线旋纹。

外区一周饰3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兽面及兽身的局部以粗而浅的阴线界出。

这种兽面谷纹璧在战国及汉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组兽面纹者最为常见,兽面多朝向璧的外缘。

玉龙首璜

玉龙首璜,战国晚期,长17.4cm,高6cm,厚0.3cm。

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蚀而产生的色变,片状,弧形,约为三分之一圆周。

璜两端雕侧面的龙首图案,其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细,嘴部镂空且刻有齿纹。

璜身饰凸起的谷纹,谷粒间以细阴线勾连。

璜的上部中间有一小孔,供穿绳系挂。

龙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现,一般为单龙首,璜体似龙身。

西周时期出现了双龙首璜,璜身多饰以弧线勾连而成的龙身。

战国时期的龙形佩较多,其中一些制成了璜形。

这类龙首璜的璜身完全没有龙的含义,所表达的内容较龙形璜更为宽泛。

此璜为战国时期龙首璜中较大的作品,两端的龙嘴可悬挂其它佩件,因而应是成组玉佩中位于上部的玉件。

玉镂雕双龙首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