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021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docx

华师现代教育学案例及课件

现代教育学

专题一: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是什么

(一)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

(二)教育的外延:

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狭义”上的教育。

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社会教育:

a、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教育b、群众团体中的教育c、校外文化机构的教育。

(三)教育的“感情色彩”:

教育是个中性词,是把“双刃剑”。

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教育学”是什么

#“宏观”的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总称,指一个学科群):

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的教育学(作为单独学科):

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的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三、“教育”的产生与“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教育的产生1、最根本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2、条件:

(1)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的条件)

(2)语言的形成3、时间: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

无阶级性、非独立性、原始性。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1、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4、时间:

奴隶社会。

在国外:

(1)产生于亚述和古巴比伦。

(2)产生于古埃及。

在中国:

(1)夏朝已有学校,称为“痒”“序”,尚未得到考证。

(2)商朝有学校,甲骨文证实。

四、教育史上的“大家”有哪些

(一)西方教育史上的“大家”1、苏格拉底:

观点:

助产术(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即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

a、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b、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2、柏拉图:

《理想国》观点:

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

#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3、亚里士多德:

观点:

1)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2)强调教育必须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

开了西方“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先河。

4、夸美纽斯: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观点:

1)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

3)创始并提倡“班级授课制”。

5、洛克:

《教育漫话》观点:

1)白板说。

2)绅士教育。

6、卢梭: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爱弥儿》。

(小说体教育名著)观点:

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7、裴斯泰洛奇:

《林哈德和葛笃德》观点: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观点:

1)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学方法论。

2)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

9、福禄培尔:

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

10、第斯多惠: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1、斯宾塞:

《教育论》观点: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目的在抚养和培育子女的知识;为维持社会的秩序和政治关系的知识;在生活闲暇中满足爱好和感情的知识。

12、梅伊曼:

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实验教育学讲义》。

13、拉伊:

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实验教育学》。

观点:

1)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14、蒙台梭利:

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观点:

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

15、杜威:

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观点:

1)儿童中心主义。

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和生长,就是理想的所在。

2)教育即生活。

3)学校即社会。

4)做中学。

5)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论进行定性,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

现代教育三中心: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二)中国教育史上的“大家”1、孔子:

《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观点:

1)以“六经”为教育内容,事实上只剩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2)有教无类。

3)启发教育。

4)因材施教。

2、孟子:

观点:

1)“性善论”。

在教育上,重“内发”以“复性”,即“内发论”。

3、荀子:

观点:

1)“性恶论”。

教育上,重“外铄”以“成性”,即“外铄论”。

*补充:

《礼记》。

大学教育的目的: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大学》。

观点: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现目的的步骤)

2、《中庸》。

观点:

1)论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论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学记》。

先秦时期最完整、最成熟的教育专论。

(只是一份文献,一千多字)观点:

1)论教育的作用。

2)论学校管理。

3)教学相长。

4、董仲舒:

观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5、王充:

著作:

《论衡》观点:

1)凡学之道,距师为难。

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难”精神,撰写《问孔》《刺孟》。

6、颜之推:

《颜氏家训》,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家庭教育著作。

观点:

1)及早施教。

2)主张“胎教”。

3)慎重交游。

7、韩愈:

《师说》,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8、朱熹:

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观点:

1)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9、王守仁:

即王阳明。

心学。

《传习录》观点:

1)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

2)立志。

10、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学校》11、蔡元培:

观点:

1)提倡“美育”。

12:

、陶行知:

观点: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

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专题二:

人、社会、教育

一、教育对人和社会有什么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无能论。

即人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素质决定的,教育只能加速或延缓人的遗传素质的实现,而绝不能改变它,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代表人物:

高尔顿。

倡导善择配偶,改良人种。

首创“优生学”。

2、教育万能论。

即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

康德、华生、莱布尼茨、爱尔维修。

3、曾老师的立场:

教育“本”能论。

(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

二、人和社会对教育有什么作用

(一)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制约性

2、教育者对教育的制约性

*补充:

《现代教育学》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重服从轻自主”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补充:

《现代教育学》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专题三:

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教育原则

(一)人道性原则:

1、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

3、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待效应)

(二)个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创造性原则

(四)活动性发展:

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学生

(五)民主性原则:

1、教育机会的平等2、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二、教育艺术:

指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稳定、综合地体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感染性的教育的智慧、美感。

(一)出其不意

(二)巧比妙喻

(三)以退为进

(四)曲径通幽

(五)幽默成趣如何培养教育艺术的建议:

1、把握教育情境,灵活处理。

2、善于借鉴模仿,尝试创新。

3、不断探索研究,精巧运思。

 

专题四: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是一观念,需要人和活动去落实)教育目的,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概括来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方针:

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2、教育目的

3、培养目标:

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

教育目的决定着培养目标。

4、课程目标:

每门课程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5、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落实。

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1)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2)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社会发展,以及为了满足个人谋生的功利性需要;

3)而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成其为人,使人精神丰富,道德高尚。

代表人物:

1)卢梭:

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

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身心率性发展的人。

2)爱伦凯:

并不热心抨击社会本身的弊端,也不关注社会本身,强调儿童真善美,促使自由自主成长发展。

3)鲁迪格尔:

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不把教育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完全对立,只是认为,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来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社会。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1)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2)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社会的意志。

3)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代表人物:

1)凯兴斯泰纳:

较为极端。

2)迪尔凯姆:

不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只是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

(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

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

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性,使美好的人性得以展示和发挥。

(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坚持精神高于物质的哲学世界观。

(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严厉批评学校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的倾向,指责这种教育把学生当做商品原料一样加工,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价值。

应着重开展生活教育、情感教育、死亡教育、个性教育和自由与责任的教育。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工作者必须随时根据新的知识和环境的变化来修改教育方法和政策。

教育应尽可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为社会的改造和发展做出贡献。

(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对个人现实的谋生之道给予足够的重视。

(3)重视科学教育:

科学人才的培养成了教育关注的焦点,数学和自然科学成了课程的核心。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必然融合: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长期以来尖锐对抗、相互攻讦。

人类需要一种完整的生活,个人向往一种和谐的发展,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持基本的平衡。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科学教育的长处恰是人文教育的短处,人文教育的长处恰是科学教育的短处,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

怀特海、爱因斯坦

(3)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4)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2006年修订。

(二)如何理解“全面发展”(理解的重点核心)

1、完整发展。

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的素养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

德、智、体、美、劳。

2、自由发展。

即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其本质就是“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平均发展,真正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

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力求造就的是“通才”,即既有较全面素质和较广博的基础,又在某一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人。

3、“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

补充:

《现代教育学》全面发展:

1、基本内涵:

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2、人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素:

1)智能、体能(体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

;2)活动能力(在人的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3)道德品质;4)情感、意志、性格。

在人的素质的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中,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

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当然,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可作若干层次的分解,人在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层次上也还有一个多方面发展的问题。

3、“五育”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智、体、美、劳作为人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发展规律,相应地,五育也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德育关注的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问题,即怎么做人处世的问题;智育关心的是提高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知识与能力水平,即提升人的内在能力;体育以改善身体素质为基本要旨;美育则努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即对美的欣赏能力;劳动技术教育直接指向职业生活,为受教育者走向职业世界进行精神和技术的准备。

这五个方面的教育,谁也不能取代谁的功能。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五育并举的精神,防止教育的片面失衡。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五育虽然各自相对独立,但并非互不相干。

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在教育实践中,五育也不是孤立实施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人身心全面发展的统一过程中展开的。

因此,应树立整体观点,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综合地设计五育实施的过程,提高教育实效。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

没有科学知识和理性力量的支撑,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术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

可以说,智育是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

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问题。

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当然,强调德育与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

 

专题五: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定位

教师法1994年1月1日施行。

教师,既具有社会价值,也具有个人价值;既有奉献,也有获得

二、什么样的教师受学生欢迎

观点1:

受学生欢迎的10种老师

(1)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

(2)像母亲一样慈爱;(3)实习老师;(4)宽容的老师;(5)帅哥老师;(6)温柔的美女老师;(7)风趣幽默的老师;(8)充满爱心的老师;(9)以身作则的老师;(10)有真才实学的老师。

观点2: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学生不欢迎的老师好老师:

1)人生导游;2)人生的桥;3)道德范本;4)追寻者、探索者;5)付出爱心的人;6)创造者;7)梦想的鼓舞者;8)画出未来的画家;9)说故事者兼演员;10)公正的评量者;11)马克吐温的精神(幽默的人)。

不欢迎:

破唱片;推销员;狐狸性格;管家婆/先生;分数万岁;半瓶水;扑克脸;花拳绣腿;当铺老板。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一)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二)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

1)学科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与高深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2)其他领域)的知识。

2、条件性知识:

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等。

我们应切记: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3、实践性知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

(三)专业能力

1、表达能力:

1)科学性:

教育语言,必须具有语言学意义上的科学性以及学科意义上的科学性,做到规范、准确、专业、严密。

2)教育性: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而且要把育人置于最根本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教育性。

3)启发性:

教育语言,还应当含蓄蕴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

4)审美性。

2、研究能力。

3、心理调试能力。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专业学习;

(二)专家引领;

(三)同伴互助;

(四)个人反思。

五、教师劳动特点

(一)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创造性;。

(三)学习性;

(四)系统性;

(五)弥散性。

*补充:

《现代教育学》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

1)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

2)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教师劳动作为一种社会劳动,除了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社会价值外,还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因而也具有个人价值。

只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专题六:

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的多种定义1、“内容说”“学科说”“进程说”“预期结果说”“计划说”“经验说”;2、;3、;4、;5、;6、。

(二)课程的词源(在中国)#学界一般认为,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

从词源来看,在中文语境中,“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学习规定内容的进程,它伴随着严格的检验和考核。

(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文中。

广义的课程: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课程:

专指学校中的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课程的六个特征:

1)学习型;2)过程性;3)选择性;4)目的性;5)计划性;6)结果性。

“课程论”专门研究课程的学问。

一般认为,美国课程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二、课程有哪些形态?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1、国家课程:

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半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2、地方课程:

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3、校本课程:

指某一类学校的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二)理想课程、形式课程、理解课程、运作课程和体验课程(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根据课程运行层次进行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