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384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docx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

围绕一个线索的作文

【基础知识】

  你的手头有一盘大小不一的珍珠(当然中孔的大小差异也很悬殊),如果你手头没有一根线,那么,那一盘珍珠永远就是一盘散珠;如果你手头有了一根恰当的线,那么,就能有所选择地把盘中的珍珠穿成一串项链。

  同样,一篇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也必须有一条线索将适用的材料串联起来,以表现某一个中心意思。

──线索就是文中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贯穿在整个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中的脉络。

  记叙文中的线索一般有四种情况。

  一,你可以以某一个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也就是说,通过某一个人物的所见所闻将有用的材料组织起来,当然,那个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材料就进不了文章。

一般来说,用第一人称的小说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若瑟夫)等;也有少数作品以“他(她)”为线索,如《红楼梦》中叙述林黛玉进贾府时,就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事介绍给了读者。

  二,你可以以物为线索。

这一个“物”,可以是实物,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琐忆》);甚至可以是某一比较抽象的“物”,如以“某人勤劳的一生”为线索。

  三,你可以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文章中的所有人物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活动。

实际上,这样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本篇第二单元中的“一事写多人”式。

  四,你可以以某种感情或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蜜蜂由不喜欢到喜欢,由喜欢到赞叹,由赞叹到梦中化蜂的感情的升华。

当然,这种变化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是逐步变化的,是自然而然的,一般不应作跳跃式安排。

  想来,你一定明白了线索主要有人、物、事、情四种。

线索,尤其是第一、第二种线索,必须在文章中多次出现,除文章的首尾外,文章中间还应出现几次。

  如果你是一个初学写作者,你最难把握的就是第四种──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你只有多读范文,多写文章,才能真正把握。

【例文赏析】

                                  ㈠

    去M城的火车今天只有一趟,而且在凌晨1点。

好不容易找到一辆的士,但要3倍的车钱,说好了要回载的,待朋友进站之后,一转身,广场上已经空荡荡一片,那车早溜号了。

车站是新建的,离市区正好10公里,一条僻静的山区公路连接两头。

天空离奇地发红,很快便下起倾盆大雨。

看来我要准备在台阶上蹲一夜了。

    像聊斋故事一样,远远飘过来一盏红灯,围着站台绕一圈,最后嘎地一声停在了我面前。

是一辆出租车。

我几乎跳起来,突然斜刺里猛地窜出一条高大的黑影,闪电般钻进车内,转瞬间挟着红灯而去。

天杀的程咬金!

    正绝望间,那辆车竟然又神秘地掉头返回。

车窗摇下,探出一张缀满雀斑的阔脸,冷冷地问:

“去不去河南岸?

车钱一人一半,干不干?

”瘦猴似的司机也随声附和:

“是啊是啊,我今天学雷锋!

”我不得不怀疑这是一个骇人的陷阱。

但无论怎样,与人相处或相斗,总比一个人呆在雨夜里想像着可能出现的豺狼虎豹和牛头马面要感觉好一点。

于是咬咬牙上了车。

    车厢很窄,瘦猴左边执方向盘,我坐其右,阔脸居后,彼此间都罩着一道铁丝网。

车开得极快,三个男人分别掏出各自的香烟抽得无声而凶猛。

    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今出租车打劫和被打劫的事报纸上隔三差五就报道一次,甚至公路旁出现无名弃尸──只要不伤及性命就行,再说我也没带多少钱。

车内一直没有任何语言和行为,只有雨打玻璃叭叭作响。

    车还未到河南岸,第一个乘客就下车了,并且随手将车费全部付讫,吹着口哨摇摇晃晃地走了。

真是出门遇见贵人!

我终于轻吁一口气,开始和司机热情攀谈,打算再给他一点车钱。

谁知抵达目的地,司机怎么也不肯多收钱,活脱脱一个君子之态。

呜呼,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至少帮我分文不花地渡过了难关。

    可惜,我再三感谢之余,画蛇添足地问出一句:

“是谁要求的士掉头的?

    “是我”,司机尴尬地笑笑,“也是他。

三个陌生人在一起,更安全一点。

    原来,我只是一个鹬蚌相防中得利的渔翁。

但这足以让人欣慰不已了。

(《中间人》)

  例文为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天空离奇地发红,很快便下起倾盆大雨”、“像聊斋故事一样,远远飘过来一盏红灯”、“三个男人分别掏出各自的香烟抽得无声而凶猛”……将“鹬蚌相防,渔翁得利”的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

                                  ㈡

    我国自古有个习惯,特别是名山古刹的旅游地点,多半都有不少卖旅杖的。

我本来不喜欢用旅杖,更不喜欢做得粗糙的旅杖。

把山中的古藤佳木,乱砍乱伐,当成一段枯树枝来使用,然后丢掉,真是杀风景!

不过,我到杭州黄龙洞时,却把那儿有名的方竹杖买回来了。

可惜的是,带到北方以后,这种竹杖不适合干燥的气候,竟然开裂了。

后来我再去杭州时,又选购了一支回来,我还请一位最有修养的故宫烙竹专家,求他为我在竹杖上烙出有纪念意义的诗句来。

他年纪大了,已多年不理此道,为了我的请求,他把已经搁置多年的工具找了出来,准备为我的竹杖题诗烙画。

我想,这将成为我真正的一支旅杖了。

谁知,这支方竹杖又裂了。

不过,我并没有灰心,我还想着能有适应北方气候的方竹杖出现,交给这位热情的艺术家──我的朋友,为它烙画呢。

    可喜的是,前几天,竟有朋友从杭州来看我,我和他们谈起这件遗憾的事来,他们居然答应从杭州黄龙洞再买一支方竹杖来送给我,更使我高兴的是,他们还说要和当地人打听明白,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这种方竹到了北方免于破裂。

    我不喜欢带旅杖。

但是,就像时间不由我支配一样,我已经到了没有旅杖就不能行走的地步了,如果有了这么一支不裂的竹旅杖,它将成为我的引路者,将我带到户外的天地了。

    我虽然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人面狮身像,没有亲眼看到金字塔,我也会想起古代一个谜语来。

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它极简练地道出了“人”这种动物的必由之路。

我从前没有想到“旅杖”这回事,那表示时间还停留在中午。

现在,太阳斜照着我,我映在地上的影子拉长了,走路显得蹒跚了,说明需要一支旅杖了。

尽管我打心眼儿里不喜欢,但是我无法破坏这个规律。

说实在的,是我无法逃脱这个规律。

这个古老而讨厌的谜语,它几乎不加选择的,随便在任何人身上都能证实它正确的谜底。

  

                                                             (《旅杖》)

  杭州黄龙洞、北方干燥的气候、故宫烙竹专家、斯芬克斯之谜、蹒跚的脚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几个事物;但是,由于作为线索的实物“旅杖”的串联,这些似不相关的材料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象地表现出“衰老是人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这一中心意思。

如果没有这根“旅杖”,那几个事物永远只是材料。

                                  ㈢

    电视里正播放着我对“居室绿化”的一孔之见,引得公公、老公、儿子笑语声声。

天天厮守一室,熟视而无睹,一旦荧屏上见,既亲切又陌生──头一回。

    说到“头一回”,这苏州市“虎丘杯家庭绿化大奖赛”在姑苏绿土上数“头一回”。

庆幸我家中得“居室绿化”头彩。

    没有丽质,但心灵深处有着爱绿的渴求。

报名时的心情,因此而绿得透明。

不求功成,但求所爱。

做一回绿叶也心愿──千金难买一个愿啊!

“绿迷”一个愿,竟孕育出了一个一等奖。

是我的痴心感动了上帝?

是我有绿缘?

还是绿有灵?

    从来领受的证书,千人一面是红色。

手捧大大的绿绸装潢的绿色证书──这是头一回。

    双花双叶又双枝,夫妻双双应邀双临颁奖现场。

这在精神生活中是头一回。

理当发言。

我坦言,本该夫唱妇随,但夫把“光荣任务”交给了妇,美其名曰“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我只能赶鸭子上架,“英雄”一番……

    从拆迁的废墟中掘出一棵树;从花友手中接过一粒种;从良种场函得一棵苗;从花市觅得一盆花……依稀见得一条绿色的路,那是从我的心叶上延伸出去的。

家居从没有一片绿叶,到移步换绿景,绿色伴书香。

一枝一叶若有情,恐怕也会认我为造绿“真英雄”的。

    头一回拥有绿色的奖赏;头一回感受到绿色的恩惠,味道就是不一样──如灼灼世风中的一缕凉风,如物欲横流中的一股清泉,沁入肺腑,崇高而又滋润。

                                                   (梅花:

《头一回》)

  短文的结构不算复杂,读一遍就能发现,文章以某一物──“头一回”这个词语为线索,将有关的材料串联在一起,虽然说这个线索较为“虚”,但是作者对绿色的追求,对生活美的追求的中心意思却得到了较好的展示。

                                  ㈣

    “哦,算了吧,就不要再想它……”当班主任临下课告诉我们向校长争取无效,秋游取消时,不知谁哼出了这么一句新编的《心太软》歌词。

可我们全没了听《心太软》时轻松的心情。

就这样:

家长+校长=秋游无望。

现实的算式让我们愤慨,可又能怎样?

    计划外出秋游是两个星期前的事,可接连几天的阴雨连绵,弄得大家的心也如这天一般沉了下来。

直到前两天,苍天不负有心人,天空放晴,大家精神都为之振奋,只等星期六张开翅膀往校外飞了。

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位家长将此事汇报给了校长。

希望顿成泡影,失落感充斥着我全身……

    每个同学都摩拳擦掌地谈论那可恶的家长。

然而,这回班主任出人意料地成了我们的盟友,决定带我们瞒天过海,速战速决。

感动得我们每个同学都恨不得伏在他脚下。

    然而,第二天上午,事情最终走向我们无法挽回的一端。

那不省事的家长又打电话,校长再次找班主任,说什么“一个偌大的学校,要不出事很难,学生少出去玩一次机率就少一点,安全第一。

”当失去班主任这枚我们生活中最重的砝码时,我们热切的心便自然无法在高高的另一端得到满足,一切都不可挽回。

    我们承认,“安全第一”;我们也承认,在老师、家长面前,我们“还小”。

但是,我们渴望长大,渴望自立。

我们不愿永远呆在蜜糖的罐子里,虽然享受着诱人的甜蜜,可也被黏黏的糖粘得更牢。

试想,当我们真正长大,必须突然面对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时候,那时,谁再给我们“安全”的保证呢?

    秋游──我不敢再奢望。

    我只想胆怯地问一声:

“我们是不是可以长大呢?

                                         (仇靖文:

《我们是不是可以长大呢》)

    虽然说例文所涉及的时间有多次转换,既有“今天”,还有“两天前”和“第二天上午”,甚至还有“两个星期前”;但由于作者以中心事件“计划秋游”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故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故事的中心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长大呢”得到了有力的展现。

                                  ㈤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远足山行,心情颇感异然。

时逢三月,念及“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飘然风采,不觉却是欣喜了。

    连日阴雨,地上已远不是想像中的一路芳尘滚滚。

田头、路边,桃花盈盈。

白的、粉的,轻轻巧巧地附在枝头……此景足以让人遥想到“一江春水流,万点桃花坠”的盛景。

    盘螭山并不高,只是说不出的秀美。

山依太湖而立,仿若丽人持镜而照。

从北麓登上山,山顶是一小寺院,它是由土黄的围墙围成的,面积很小,门外也无影壁高耸,唯桃树静静地站在一旁。

许是佛光的普照,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世无争,只落得禅心静寂。

    沿门前石阶而南下,右首是几座古朴的石冢,长眠着几位高僧。

简单,肃穆,白石上细细地刻着一切。

这里花极少,不知何处来的山涧水润湿了嫩嫩的青草。

此处正对着浩浩的太湖,走下石阶便是。

人生多少不如意,望着眼前轻寒微雨,水远山长,似也领悟了先人与草木同腐的心境。

    上了石阶,渺渺的水气扑面而来。

不远处画舫轻舟静泊,几只白鸟飞处,天空一片莹然。

岸边芦苇一片,均浅浅地立着;逐波的疏影轻靠在细散的沙石上……细水柔柔地拍打着岸边山石,平坦处又是一片油菜花,黄黄绿绿,煞是好看。

回望山峰,方知山真是小巧得很,也不险,倒是那些依山势而建的石阶,弯弯曲曲,斗折蛇行,平添几分险象,或许,这便是“盘螭”的来历。

坐上了回家的汽车,耳边是一片喧嚣,心中竟生起几分紊乱。

回首过处,风乍起,“千里暮云平”。

随着启动的车子,一切都在窗外静静地后退,越退越快,直至模糊一片。

暮色沉沉,车已进入了热闹的市区,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映在脸上,此刻,又顿生起“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

             (叶子:

《盘螭山之行》)

    这篇例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仔细阅读,会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由欣喜到遗憾,由遗憾到落寂,由落寂到紊乱,由紊乱到豪放的变化过程。

如同《荔枝蜜》中的感情变化缘于对蜜蜂观察的不断深入一样,这篇文章感情的变化缘于所观察的景物的不断改变,即所谓的“情由景出”,“借景抒情”。

[小园学步]

    ㈠、以某一个实物为线索写一篇记叙文,1000字左右。

    ㈡、以某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物为线索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㈢、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㈣、以某种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写一篇记叙文,800字左右。

[题目㈠]

                           “包”的故事

    你、我、他,不可一日无此君。

说不清是天意,还是巧合,几天几夜里,诞生了好几则“包”的故事。

真如“天方夜谭”。

    这是只貌不惊人的黑色书包,内中虽无多少钱财,却有小A高中三年的笔记,刚从W同学处借来的复习资料……张张薄纸,牵动着根根神经。

偏偏是一忙乎出了差错──忘在自行车书包架上了。

不到5分钟,突然心惊肉跳起来──包已不翼而飞。

害得她,心上系包,嘴上挂包,却不敢看W一眼,只企盼着包从天降。

几天以后,弟弟无意中在垃圾边发现几本书一叠纸,高叫着“姐姐,姐姐,破案了!

”算是“小人”手下留情,只带走了实用的和实惠的。

A手捧“弃物”,如同得到上帝的恩赐一般山呼万岁。

    一不留神,B老师夜间访友丢了一只包。

近千元的现金,对工薪阶层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于是整日长嘘短叹。

周围的好心人作了多少个“譬如”,但又怎解失财之痛!

上班时,电话铃急促响起,传来了派出所的认领通知。

身份证、钱款无一差错。

B老师激动地询问如何酬谢拾金不昧者。

岂料,回答是,不必、不必。

因为拾包交公的是两个分赃不匀的计较“君子”。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B老师侥幸之余又添三分无奈,滋味难辨。

    C老师在农妇菜担前买菜,包放自行车篮里忘了取出。

刚觉得有一人挤到身后,忽听得有人喊:

“包、包!

”原来,搭档串通行窃的另一人夺包而逃。

眼巴巴看着两个“红臂章”追贼飞奔而去。

C老师欲追无力,欲哭无泪。

茫茫然回到家,越想越害怕,“大敌”当前,还是报案挂失,买锁换钥匙,忙得不可开交 。

第二天,“红臂章”找上门来,放下包,留下一句话:

这包是我们在××厂附近夺回的。

C老师将信将疑,坏人、好人似乎一下子站在她面前,于是,送去一封表扬信,结束了一则“包”的故事。

    D老师在办公室里动情地告诉大家这样一件事:

昨晚回家,开门后将包随手放在桌上,径往房间走去。

不一会,感觉告诉他,大门没关上,转身去关门。

不妙!

家门开启,包已不在。

定有贼尾随而入,窃包而去。

顷刻间,车钥匙、身份证、钱……在脑中翻腾。

他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停车处,新车安然无恙,稍稍松了一口气。

然后一圈奔下来,包终于找到了。

此时,无暇探究包中虚实,赶回停车处,眼前空空荡荡,贼人已乘摩托去,此时空余包一个。

那贼巧用了“时间差”,他被耍了。

    形形色色包相似,色色形形命不同,有小巧玲珑的坤包,有硕大无比的公文包,有压弯学子背脊的书包,有里面空空如也仅用来装饰的背包……

    包在一瞬间消失了,又在一朝里出现了,它经过了多少双手的传递,又经过了多少良心的掂量,折射出了熙熙攘壤的尘世,演活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活剧,让人喜,让人忧,缓缓咀嚼,其味浓浓。

 

习作通过几则“包”的故事,也就是说以“包”为线索折射出了熙熙攘攘的尘世,倾诉了心中的真情实感,没有丝毫的矫柔造作。

从“包”出现的频率来看,也完全符合线索的要求。

然而,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却让人莫名其妙──虽说作者也在写“包”,但写的却是各种包的形状,与中心意思没有关系。

线索所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选材”,能反映中心意思者留,不能反映中心意思者去。

[题目㈡]

                             生活的品味

    伴我度过十三个春秋的,恐怕只有艰辛了。

    爸爸原是强劳力,那一年,却被运粮的拖拉机卷掉了一条左腿。

从此,拐杖与他形影不离,家庭的重担全落在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妈妈身上。

为了每学期的学杂费,我们总要愁上好多天。

    六年级时,学校放农忙假,爸爸扔给我一把镰刀:

“跟妈妈去吧,你也是大人了。

”跟妈妈来到责任田里,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完整的工作日。

    脚下是泥泞的土地,眼前是一片在微风中起伏的稻浪。

割第一行没什么,第二行被妈妈拉下了一半,第三行时,只觉得腰酸背痛,必须不断地往后仰才能得到片刻的放松。

看看一声不响只管割稻的妈妈,我擦了擦额头的汗,咬紧牙关,又弯下了腰。

突然只觉得眼前一黑,一阵钻心的剧痛袭来,左手无名指被镰刀割开了一条两公分长的口子,血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望着满眼焦虑的妈妈,我一下子扑进她的怀里哭了出来,我感到几颗泪珠落到了自己的脖子里。

    下午,又手握镰刀走到了地头……

    我继续在困苦中求学。

爸爸说,哪怕讨饭,也要让我书包翻身。

我哭了,妈妈也哭了。

为了保证我上学,瘦弱的妈妈挤进打工者的行列,在县城的建筑工地上背着超过自己体重的水泥、黄沙、石子……

  “幸福的家庭都有相似之处;不幸的家庭却毛病互异,各造各的不幸。

”习作者企图围绕“艰辛”,也就是说以“艰辛”为线索给我们讲述一个不幸的故事。

由于“艰辛”的内涵与“艰苦”、“艰难”等有着交叉之处,所以文章对“艰辛”的体现仍嫌不够。

实际上,只要在文章的中间和结尾处再提几次“艰辛”,问题就可以解决。

[题目㈢]

                          校园拾趣

    我更忘不了,“油头粉面”的小霞。

小霞是我们小时候的班长,一个朴素的女孩。

怎么说她“油头粉面”呢?

事情发生在班级圣诞晚会上。

终于等到了切蛋糕的时候,小霞把切好的蛋糕分给老师和每一个同学,我们十来个人会心地笑笑,都拿着蛋糕不吃。

刘逸慢条斯理地说道:

“我好像记得今天有人生日。

”我们故作不知地问:

“谁呀?

”刘逸说:

“我也不太清楚,你们问小霞吧!

”小霞脸红了,她不好意思地说:

“是我生日。

”我们夸张地“哇”了起来,纷纷站起来走到她面前,说道:

“哟,大班长,看来你以后一定成为假洋鬼子,瞧,连生日都是外国人的节日──而且是重大节日!

”她脸越来越红了,我们围着她说:

“不知道你今天生日,没什么送你,就一起说声‘生日快乐’吧。

一、二、三,Happybirthday!

”她刚想说“谢谢”,刹那间,我们把蛋糕上的奶油都抹在她的脸上。

等她醒悟过来时,头发上,眉毛上,鼻子上,嘴唇上早已都是奶油。

大家捂着肚子拼命地笑,周老师也忍俊不住对我们说:

“你们几个捣蛋鬼呀!

我一听刘逸的话就知道你们不动好脑筋,果然如此。

快,别闹了……”刘老师板起面孔,说道:

“低级趣味。

你们这些孩子,真是无法无天。

”我赶紧拿出我们合送的礼物──一本硬面抄,一盒对笔,说:

“其实,刚才那样真的很漂亮哦,一个‘油头粉面’的小霞。

”她故作狠狠地对我说:

“看我什么时候教训你!

”说着,我们一起笑了,笑声回荡在教室里,传到校园中……

  如果你把这场并不太“恶”的恶作剧看成是“低级趣味”,那就表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校园生活,因为你未曾听到(或不愿听到)充满校园的笑声。

作者的选材是成功的,至少是无伤大雅的。

习作的中心事件是“切蛋糕”,围绕“切蛋糕”这一事件线索,“我”、“小霞”、“刘逸”、“刘老师”、“周老师”都作了尽情的表演;然而,“刘老师”的表演却与文章的中心意思无关,应该把这一内容删除。

[题目㈣]

                             湖  畔  的  风

    世事沧桑,我难以去计较,逢春时节,我又到了太湖之畔,只是没有父亲的陪伴罢了。

独自来到我先前最喜欢的长春桥畔,这里樱花不如当年那样开得繁了,颜色也似乎淡了些。

花儿开得如轻云一样淡薄,风乍起,映在水中的枝条被摇曳不定的水面拉得歪歪斜斜;花瓣飘飘,虽是初春,却落了如此多,到了暮春,还不是残红满地一片狼藉!

三分春色二分愁,这花开花谢……又勾起了昔日的欢娱。

靠着旧时的堤岸,似乎看见父亲那个自由了的灵魂在蒲公英小伞的护送下,飞向了瓦蓝的天,消失了,消失了……那身影已不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风已过尽,万般心事难寄,一种思念,两处愁思。

    沉思着,不觉峰回路转,到了南犊山。

“这是天使通过的地方,所有星辰鞠躬的地方”,父亲曾如此评价过。

到了山顶的光明亭,环顾四周,前度桃花依然开满山,然而“人面不知何处去”。

碧草直接天涯,那正是我和父亲一起仰视白云的地方,风儿盘旋着,吹散了花香……

    不悔故地重游,只是那岁月已梦如今古了。

遥望远处的万倾烟波,自疑是天涯已近,心在云水之间,是梦中,还是……

    芦湾湖堤,一桥点醒了万重浪,湖边巨石吻波,或许是前年吧,也曾跟父亲来过一次,那万浪卷雪的景观,至今仍是历历在目,水还是那么凉,只是心底的潮早已退却。

不知湖水年年如此流,流向何处?

但送去漫漫流年。

绿阴深处的楼阁有着重重门扉,楼上几度春寒,锁住了多少游兴春意!

    岁月易度,幽赏难逢,烟霞名胜之地,至今以后,还能再到几回?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

路伸向了青山之外,潮水平了,两岸显得空阔,风顺了,便把一页篷挂起……

  确实,习作者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抒发感情,从开始的哀痛惆怅到后来的豪迈奔放,情感有了180度的转变。

然而,这个转变未免太突然了些,因为驱除内心的哀痛毕竟有一个过程。

如何表现这个过程?

有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只要在“岁月易度,幽赏难逢,烟霞名胜之地,至今以后,还能再到几回?

”和“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

”两个自然段之间加上一个省略号,并使之独立成段。

[体验研究]

    本单元把记叙文的线索分为“人”、“物”、“事”、“情”四种,但有些语文参考书中说时间、地点都能成为记叙文的线索,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