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要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问答题
1.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
学科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第二阶段:
学科形成阶段(17—19世纪)。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
第三阶段:
学科成熟阶段(19世纪50年代—)。
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各种流派思想百花齐放。
第四阶段:
学科现代化阶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附注:
萌芽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的三个方面特点:
首先,这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没有形成特定的独立体系;
其次,教育学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不多,有的命题和范畴既没有明确的的界定,同时又没有得到充分地展开;
再次,教育经验总结和论述中,理论抽象层次较低,想象描述、形象比喻较多,许多没有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没有科学实验证明。
)
2.学习教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
1)教育学能够教会我们认识教育活动
2)教育学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3)教育学将会指导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成为一个教育家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简答题
1.简要阐述三种教育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这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2.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P30-33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制度,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5)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
(6)阶段性依然存在,宗教教育在学校在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3章教育的本质
简答题
1.教育本质特点的表现是什么?
P47-52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P58-67
(1)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组织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4)教育组织使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2)教育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
(1)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
(2)教与学的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与学矛盾
第4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简答题
1.试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P76-77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p87-89。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4.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却不是万能的?
P107-109
(1)教育对人的发展期主导作用的原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专门性和专职性
(4)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时间跨度长
(2)教育对人的发展期主导作用的条件
(1)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和专门性
(3)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协调一致
(4)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6.简述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
p81-89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7.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P110-112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促进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人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8.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P110-111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促进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
9.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P111-112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人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10.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P95-96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那些?
它们在人的发展中分别起什么样的作用?
P103-110
(一)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内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外因)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专门性和专职性
(4)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时间跨度长
(四)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活动是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决定性因素
12.简述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P108
(1)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和专门性
(3)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协调一致
(4)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3.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P100-101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互补性
论述题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何特点?
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表现方面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7.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4)人力资本论
9.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中教育发展问题。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结合教育发展问题
10.谈谈您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理解。
?
第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首先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广博知识、求实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
第四,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国际部分日益加剧,要求人才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现代高新科技的研究、突破、发展又要求人才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第5章教育目的
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P135-137
1、教育目的: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造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简述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P127-128
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3.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P132-133
(1)社会依据
(1)教育目的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二)个人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的价值选择。
5.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134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论述题
1.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以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名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意向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体术挑战的回应。
3.试述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6章教育制度
简答题
1.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简述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
P164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三种类型学制并行、共生互补,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各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整体衔接,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5.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
P175-179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实行终身教育
第7章教师与学生
简答题
2.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P189-190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责。
(3)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包括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集体性和个体性。
3.教师的职业角色有那些?
试简要说明。
P195-197
(一)学习者和学者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是知识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上,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2)知识的传授者
现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除讲求教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必须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高尚、更成熟。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要全面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就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
(5)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学生的朋友
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可以是学生更亲近老师,教师也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
6.怎样理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1)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2)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3)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4)教师职业有自己的职业标准;
(5)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学科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10.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对待事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
2.条件性知识
3.实践性知识
4.文化知识
(3)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职业心理素养
1.良好的情感特征
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3.良好的性格特征
1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
(5)集体性和个体性
18.简述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P214-215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论述题
1.试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含义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P284-285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
(2)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以教代学”,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搞得被动和刻板。
教学中应注意也不能“以学代教”,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缺乏必要的引导,不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
5.联系实际。
试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对待事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
2.条件性知识
3.实践性知识
4.文化知识
(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理素养
1.良好的情感特征
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3.良好的性格特征
6.联系实际谈一谈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你认为如何建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
P218-219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建立教师威信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第8章课程
问答题
2.举例说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利弊及其关系。
P244-250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⑴学科课程:
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积累的文化知识。
优点:
①有助于系统传播人类文化遗产
②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习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观点;
③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局限:
①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从而影响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②容易把学生封闭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③不利于为学生提供学科外的综合信息
④不利于充分实施个别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
⑵活动课程:
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学习形态组织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
优点:
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②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局限:
①容易导致忽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
②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③难度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⑶关系
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虽各有侧重,主张不一,但两者各有利弊,可以互为补充。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⑴分科课程: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文化知识
⑵综合课程
采用有机整合的方式,使各课程与各教学内容要素形成有机整体,主导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⑶关系:
两者独立不可替代,但又存在内在联系。
①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⑴必修课程
同学年或某专业全体学生必须研习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共性。
⑵选修课程
学生按照一定规则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⑶关系
①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②两者具有等价性,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课程整体
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⑴显性课程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以获取特定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
⑵隐性课程
教务系统中学生在环境中获得的非预期的经验,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特殊的教养。
⑶关系
①并列关系
②递进关系
③转换关系
④互补关系
3.简述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及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
P234
1)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为完成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都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但课程目标是由国家、社会和学校制定,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育工作者决定的。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各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
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试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评价的范围主要有那些?
(1)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课程评价的范围:
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课程本身的评价。
5.联系社会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P225-260
(1)政治因素
1.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确定
2.课程改革的内容的选择
3.制约着课程的编辑过程
(2)经济因素
1.经济领域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2)课程目标综合性
(3)课程结构的优化
(3)文化因素
1.文化模式
2.文化变迁
(4)科技因素
1.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改革
2.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
2.学生需要
6.分析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P260-262看书
(1)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社会协同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②开发即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提供选修学科机会的课程框架
③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促进创造性思维,鼓励自我导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