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615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docx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

 

北京市第五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征文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

 

工作单位: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

作者姓名:

侯庆辉、张小芃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路北三条10号

 

金融事务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案例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开办于1985年,目前在校生403人,金融事务专业教师团队是国家级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骨干专业”、“北京市示范专业”;朝阳区创新团队;是北京市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连续四届承办北京市“求实杯”职业院校财会综合技能大赛。

金融事务专业与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签订“银行大堂引导“订单班,为北京市国有银行各营业网点订单培养“银行大堂引导员”。

同时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朝阳支行校企合作开办“24小时自助银行网点”生产性实训基地。

一、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共享实训基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提出: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预示着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加大改革力度,顺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十分巨大。

通过调研了解到金融行业全球化、信息化的混业经营趋势为金融人才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银行功能更多样化,中间业务和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势头强劲,区域金融人才需求结构不断调整,岗位需求日趋多样化,这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我校地处北京CBD,金融机构繁多,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对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智能银行的诞生和自助机具业务的不断增加,使得人才岗位需求由传统主要面向银行柜员岗位逐渐拓宽到银行大堂引导、银行外包业务中的手机银行激活员、电子银行岗、理财咨询师等相关岗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更要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和机具的操作要能够紧跟银行发展的变化。

由于银行业务变化快,机具和软件更新速度快,这就是使得每年银行仿真实训室的设备及软件更新资金投入较大,如果单靠学校或是教委资金投入也难以保证即时更新,如果不能即时更新就无法满足专业发展中实训环境落后于企业的弊端,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业务的学习和与企业岗位需求零对接的目标。

因此,为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调研与定位、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等都需要产教深度融合。

二、专业建设目标

金融商贸专业集群依托朝阳区“现代、高端、国际化”的区域经济优势,坚持“开放式、国际化、经营型、机制活”的办学特色,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以培养“厚素养,精技能”的现代金融业人才为目标,以“学岗对接、工学交替、能力综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能够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精品专业。

三、专业内涵建设

(一)调研论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带来银行也得变化,金融专业于2014年-2015年深入开展了企业调研工作。

调研范围包括企业、同类专业的中职校和3-5年的毕业生。

对北京地区21家44个银行营业网点,10所中职校以及56名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调研工作,了解了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岗位能力和素养要求以及中职学校同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了解了我校学生的就业优势和岗位群变化带来的专业发展机遇,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完善,以金融专业为例,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银行岗位群发生了变化,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银行外包业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

通过市场需求调研,将我校金融群专业定位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沟通与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良好服务意识,能从事银行、理财金融机构大堂引导、银行柜员、银行外包(票据核算、银行呼叫客服、电子银行)等岗位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突破工学交替瓶颈,“三师”指导,初步形成校企合作

1.以工学交替为突破口初试校企合作

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做法,金融事务专业尝试推进“工学交替”工作。

其意义在于:

从学生角度来看,“工学交替”可以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试探能力、检验水平,令后续知识的学习更具目标性和有效性;从教师角度来看,长效的“工学交替”机制创建了教师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对企业前沿信息的获得和岗位技能的延展和需求变化都会达到迅速、有效的反馈和搜集;从专业建设来看,“工学交替”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推进为校企的深度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专业发展更趋于良性发展;从学校角度来看,“工作交替”机制既可以推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又可以为学校赢得很好的社会口碑和效益。

但在人才培养的创新中,金融事务专业的工学交替一直是个难题,能让学生走进企业,学校和企业交替实训,是专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2014年凭借示范校建设的契机,金融事务专业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尝试推进学生“银行大堂引导员”工学交替活动,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了解岗位职责和任务,学习银行相关业务和自助机具的操作,体验学习银行大堂引导员的服务礼仪、沟通与合作、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弥补了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环节和内容。

工学交替难以实现的瓶颈得以突破。

2.“三师”协同,全程参与工学交替实训指导和评价

工学交替实训采取企业师傅、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全程参与实训指导和评价,文化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每周进行实训网点的走访和通过微信群的方式从不同学科全方位的给予学生指导,对他们在实训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难题或是学科难点给予解答,同时也对学生实训中人际关系、沟通表达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疏解,帮助他们确立良好的实训心态。

此外他们要根据所指导学生的已知水平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和指导内容,跟踪记录学生实训情况,搜集知识难点并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强化和训练。

学生在工学交替实训中得到了银行网点和外企人力资源公司的高度认可和评价,校企合作初步达到了互赢,双方也产生了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意愿。

此次突破使得专业教学中实现了仿真实训与真实岗位实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完善和践行了人才培养目标中“能力综合”的内涵。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达成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工学交替得到了工商银行各网点的认可,在指导师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能够很快胜任银行大堂引导员的工作,并在实训中搜集案例做好记录,通过真实环境的实践学生的能力提升很快,得到了银行网点的较高评价,校企双方互相取得了信任,由此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在学生培养方面达成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意愿与协议,为学生就业于银行岗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确立“学岗对接,工学交替,能力综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岗对接”是以教学实训内容与工作岗位内容对接,通过理实一体课堂仿真实训环境与工学交替的企业真实岗位环境的交替运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通过一年的单项技能仿真实训环境的学习后,在高二进入企业真实环境进行实践学习,即是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检验和对教师教学的检测,也是对课堂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弥补。

“能力综合”是通过课堂仿真实训和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践,帮助学生补充原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不足,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升职业素养,从而达到符合岗位要求,能力综合的职业人。

(五)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1.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结合示范校建设,金融专业完善了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和岗位需求,深入分析了金融专业银行网点以及后台业务岗位对应的7门典型职业活动,形成了相应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金融行业业务的变化和服务种类的扩充,对接岗位典型职业活动,将原有的7门专业课程进行设计或是整合,与企业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综合化,并在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知识,契合行业岗位需求进行改革。

例如:

银行外包岗位中的银行大堂引导岗,主要按照大堂引导员一日工作流程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内容的讲解,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打破学科化体系,更为综合化,更贴近岗位所需。

图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建设精品核心课程

专业在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下,根据核心课程标准,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完成《银行大堂服务》、《银行柜面业务》、《银行结算与支付》、《金融产品与销售》、《理财咨询与服务》5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每门精品课程包括配套开发出版的精品教材、与全部课程项目配套的精品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素材文档。

在建设期间,专业重视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共建共享了精品网络课程4门,资源总量达到3TB。

建设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和专业网络学习平台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3.推进“理实一体,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基础课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社会实践和班级活动中的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探索在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与德育相互渗透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性。

专业课程强调以“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建构”教学理念为基础。

采用以业务观摩、仿真体验、梳理点拨、实训拓展和归纳提炼的“理实一体,五环节”的教学模式。

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手段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用模拟仿真教学,运用情境、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实现实训软件仿真和实训场所仿真,增强教学效果,增加实训课时量。

借助工学结合,促进学做合一;依托校企合作获得企业真实信息,以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为突破口,推进教学方法和企业、学校、学生多元化评价手段,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评价活动融进学习的全过程,采取自评、互评和他评的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民主、和谐的良好评价氛围。

保证“对接”中的“能力综合”目标的落实。

4.仿真与真实环境交替实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梯度提升

金融专业依托校企合作,通过合理的实训安排,使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方面呈现阶梯式提升。

主要有三个阶段:

校内单项实训。

主要在高一阶段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安排。

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实训环境进行单项技能的模拟训练,同时在生产性实训基地“24小时自助银行”交替进行单项技能(如大堂接待、自助机的使用、电子银行业务)的真实训练。

此阶段主要掌握专业课程项目单元中单项实训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

校外工学交替实训。

主要在高二年级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的指导下,参与实际顾客服务,岗位工作任务。

本阶段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与反思,实训后带着反思回到课堂再次进行学习巩固提升。

顶岗实习。

在第五学期后半段和第六学期,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为期27周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通过五个学期的学习将知识和能力、职业礼仪与素养综合运用的阶段,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六)产教融合,建设学岗对接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行动导向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具备集课堂教学、培训强化、技能鉴定、社区服务的多功能实训基地,而这些仿真的实训基地的配备和真实的企业实践还是有差距的。

专业基于与工商银行多年合作的基础,同时在推进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合作方式中校企双方都取得了互信互认,因此双方本着互赢的方式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自助银行”,满足学生校内银行大堂岗位实践需要,确保能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必要实训设备的使用需求。

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参与学习,使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符合行业的要求。

2015年借助实训楼改造契机,金融专业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朝阳支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24小时自助银行”实训基地。

教学环境在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可以进行《银行大堂服务》和《电子银行》课程的学习。

此外自助银行的建设可以为团结湖居民进行有效的社区服务,师生可以通过真实实训授课帮助居民学会操作ATM机、自助终端机、电子银行、手机银行操作等,学生们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进行训练,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和素养,从而实现“学岗对接,能力综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七)产教融合,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1.推进专业教师银行实践,打造“双师型”队伍

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势必需要一支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双师型”队伍,在金融专业建设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首先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到银行网点实践,了解银行大堂引导岗、柜员岗(旁观)、理财咨询岗位等进行实践,为行动导向课程的构建做好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转变。

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态势,掌握业务发展变化,做好搜集记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完善和改革。

2.结合工作交替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师企业实践

公共基础课教师企业实践一直是专业建设中的难题,主要难在实效性上,如果只是带着文化课教师企业参观和交流一下,其实意义并不太大,因为没有体验过的获知仍然会停留在表面的想象之中。

因此如何让文化课教师能够近距离的去体验和感悟是专业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

本学期结合工作交替,让文化课老师以旁观业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记录,既观察了学生的工作交替实训的表现,同时也对学生操作业务的流程和业务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捕捉到了所教学科在哪些点上能够进行结合,通过实训反馈哪些点上给予学生知识上的弥补。

从本学期工作交替总结会老师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专业的体会加深了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势必需要一支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双师型”队伍,在金融专业建设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首先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到银行网点实践,了解银行大堂引导岗、柜员岗(旁观)、理财咨询岗位等进行实践,为行动导向课程的构建做好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转变。

3.产教融合,打造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金融专业在经过示范校建设之后,已经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和,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金融专业教师共有17人,高级教师占68.18%,全部是双师型教师。

其中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及优青共6人,特级教师1人,4名教师出国进行培训,6名教师获得AFP证书。

近二年本专业教师承担和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市区级课题3项;教师论文和科研成果26项在国家级获奖,59人次在市区级获奖。

专业教师编写教材9本,并均已在全国发行。

其中《税收实务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企业财务管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电子银行》、《银行大堂服务》等系列教材均已出版发行。

金融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5名,来自工行、建行、中行、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骨干力量,担任专业核心课程关键服务技能的教学,参与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实训基地设计、技能大赛指导、专业教材编写等。

四、专业建设成果与成效

(一)主要成果

1.构建了“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与银行网点和后台业务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配套开发出版了系列教材、实训手册和精品课程资源库。

通过课程体系,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在内容标准上的一体化,“校”与“企”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确立“学岗对接、工学交替、能力综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的多年积淀,实践了“学岗对接、工学交替、能力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实施层面来讲学习内容即为岗位工作内容,通过工学交替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岗位真实环境实践增强岗位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能力综合的目标。

3.形成并推进“理实一体,导学训评思五环节”教学模式

金融事务专业推进理实一体“导学训评思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采取模拟实训与工学交替的岗位实践双向并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为主要方法,在模拟实训与岗位实践中,在“业务观摩-仿真体验-梳理点拨-实训拓展-归纳提炼”中通过“导学训评思”五个环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建构,突出多岗能力的融合与严谨务实职业精神的双向提升,以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岗位能力的复合需求。

(二)主要成效

1.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实现银行就业

通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幅提升。

在近两年的各级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大赛2人获得二等奖,4人获得三等奖,获得市级奖项15人次。

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平均就业率为98%,专业对口率为96%,学生95%以上都在国有银行就业。

他们得到了银行的充分认可,有些同学已成为银行大堂业务的骨干力量,并且有些同学已调入柜员岗工作。

2.“双师型”教师能力得到实质提高

近两年来,教师队伍成长很快,研究生从1人增长到3人,区级以上骨干从6人增长到10人,高级职称从6人也增加到到9人。

中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50%以上。

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岗位工作能力都到明显加强。

团队成员近三年共编写行动导向教材9本,其中7本教材已出版发行。

校本教材或讲义共计5本。

撰写了相关专著、论文和教学案例共计20篇,市级获奖18篇;区级获奖2篇,出版专著1本。

3.专业整体实力提升,专业影响力突出

我专业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北京市职业院校财会综合技能比赛,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学生多人获一、二等奖。

通过承办大赛,不仅增进了兄弟院校的感情,也提高了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团队教师指导的专业技能社团曾两次获区级社团展示“最佳人气奖”,中国教育台对此录制了一期“我的绝活”访谈片,并对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牛凯丽进行了专访拍摄。

专业影响力得以提升。

专业近三年招生规模在北京市同类专业中居首。

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骨干专业”、“北京市示范专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是北京市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连续四届作为北京市珠算心算协会主办北京市中职院校财会综合技能大赛的承办校。

并与工行、中行、农商行、建行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朝阳区优秀创新团队。

五、体会与思考

(一)校企共建共育共享是产教融合建设的基础

金融行业属于高端产业,因此学校必须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这就要必须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本着互惠互利互赢的原则共建课程、实训基地、共育人才,与企业建立稳固长久的合作方式。

(二)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发挥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效

通过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进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特别是实训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实训项目会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设计和学习,由单一岗位的技能模拟转变为真实实训情境下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明显增强,学生面对客户的自信心和机具操作的熟练度逐渐提高,在实战中习得技能和本领。

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成使得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教学和学生都十分受益。

(三)工学交替的反馈搜集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

学生工学交替实训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难点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困惑等,需要指导教师注重搜集、反思加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岗位实训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使工学交替实训更具有实效性,使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能够对接紧密,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专业教师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成,需要与企业共同生产、学习和研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建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并物化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