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经验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975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脉经验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诊脉经验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诊脉经验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诊脉经验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诊脉经验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诊脉经验手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诊脉经验手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脉经验手法.docx

《诊脉经验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脉经验手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脉经验手法.docx

诊脉经验手法

诊脉经验手法

当我们手触到脉管时,脉象上有无限的信息,怎样从纷纭变化的信息中辨别出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呢?

又怎样在脉象中挑选最主要的疾病去加以诊治呢?

这就是徒手诊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古人提出27脉,十怪脉。

就是说病脉有27种,这27种脉象就是古人从纷纭变化的脉象信息中提炼出来的脉象精华,只要你触到此种脉象,就是等于找到了病脉。

【1】在阳性脉中抓寸关的太过。

在阳性脉,即浮.洪.浊芤濡散革数滑动促疾实紧长击风等脉中,应重点在寸关二脉上寻找突出的脉晕点,凡明显强于或弱于整条脉管的脉晕点均视病脉所在。

这是因为阳性脉多为阳气外越性病变的脉象。

头面颈胸上腹部皆为人体生命器官,当人体生命器官疾病出现了阳性脉,多为严重状态。

例如:

双寸脉浮,寸顶端额颞枕区出现膨大如黄豆的脉晕点,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头疼或头部疾患出现了发热。

此时尺部脉象虽然相对为沉,但可作为次要脉象弃之,这是因为寸关脉的浮起相对的情况下尺沉。

有时病人的尺脉及关脉沉细而寸脉独浮可诊断为胃肠型感冒,这是因为关尺脉的沉细脉素明显。

例如:

病人脉浊,左寸脉沉,右关脉沉及右尺沉细,诊断为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前兆,性功能减退,右下肢功能减弱,麻木症状等。

在此脉象中,脂肪肝及性功能减退可次求之而直取冠心病高血脂及脑中风前兆为要。

【2】在阴性脉中抓关尺之过。

在阴性脉中应重点关注尺脉及关脉的太过。

这是因为关尺二部为脉之胃气,为脉之根。

阴性脉多住人体机能低下,在各个器官功能不足的病变中再没有脉根,没了胃气,多预示疾病的风险。

在阴性脉中脉晕点的无力太沉太弱太虚太细等皆为病患所在。

【3】多枚脉晕点共振求其大。

许多脉晕点同时存在时,应注意较大的脉晕点,而舍弃体积较小的脉晕点。

例如病人的双关脉中都有脉晕点,右关的脉晕点为为大,应检查肝胆胰病患;若左关的脉晕点为大,应检查脾脏的大小,胃部占位性病变,颈淋巴结。

若出现贫血症状还应检查血小板,排除因脾功能亢进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4】多枚脉晕点挑其强。

在众多的脉晕点中,应抓最有力的脉晕点。

在许多情况下,脉晕点最有力处为病变处。

例如:

双关脉晕点脉力强于整体脉象,同时左尺处出现一枚强于脉象的脉晕点,如果左关脉晕点最有力应检查尿酸,排除痛风疾病,并可根据左关脉晕点的脉力,大小来辨别痛风疾病的轻重。

若左关脉晕点减弱,则痛风疾病的病情在减轻;若左关脉晕点不明显,则提示痛风并痊愈。

若右关脉晕点脉力强,则重点检查肝胆,排除肝胆系统疾病,如重症炎症占位肝硬化等。

若左尺脉晕点力最强,应重点检查尿糖血糖,排除糖尿病。

也可根据左尺脉脉晕点的脉力来判断糖尿病的轻重,如左尺脉脉晕点增强,则糖尿病较重;若左尺脉脉晕点脉力减退,甚至同于整条脉管脉力,则可认为糖尿病病情得以控制。

在浊脉上或细数,滑数脉上寻左尺脉晕点对糖尿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5】抓无脉。

脉力最弱甚至无脉的脉晕点往往时疾病之所在。

例如:

左寸脉晕点的明显减弱,应检查左耳的听力或CT检查脑部排除左脑的缺血脑组织的软化等。

左寸脉晕点无脉尚应检查心脏,排除心脏疾病,例如心脏的传导阻滞性疾病,心包炎,心肌缺血,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6】抓独异。

脉的独异多出见病处。

例如:

寸关脉基本正常而尺脉独细应重点检查胃肠妇科及下肢关节疾病,特别见于右尺脉。

但凡右尺脉细弱者,多有肠道疾病月经淤滞量少,若时妊娠女性多有流产早产的可能,女性40岁以上往往见下肢骨关节酸软以及手术切除了子宫卵巢或便秘或慢性结肠炎等。

但凡左尺脉独强者多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若脉象中尺关二脉正常,寸脉独粗独细,应重点检查心肺五官脑部疾病。

若寸尺二脉正常而关脉独异,应重点检查肝脾胆胃等疾病。

过沉过弱则应排除手触摘除了某器官,特别是实质性器官。

若右关脉的脉力强,应排除结石占位硬化等疾病。

【7】多枚脉晕点共振。

多枚脉晕点同时出现,常常提示某种病变,如上述的扁桃腺炎,淋巴结炎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其脉晕点的显现常有一定规则,抓住这一规律,认识这种规律,对疾病的诊断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诊断结果。

总之,对寸口三部中独沉,独浮,独大,小滑涩强弱无脉实虚芤弦紧洪击粗细等异常脉象均应重点检查人体相应之脏器,而多数情况是病患之所在.

脉象要素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因此,学习诊脉要多练指感。

通过反复操练,细心体察,可以对脉搏的部位、至数、力量和形态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感。

同时亦必须加强理性认识,只有从理论上掌握各种脉象的要素,再结合切脉的经验,才能比较清楚地识别各种不同的脉象。

1.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脉象的种类很多,文献中常以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

位是指脉动部位的浅深;数主要指脉动的频率和节律;形和势是指脉的搏动形态和趋势状态,形与势是难分割的两个概念,它包涵着运动体的多种物理量,如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主要由心脏和阻力影响所产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壁弹性和张力的影响而产生的紧张度等。

近代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总结,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个方面。

脉位:

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

脉位表浅为浮脉;脉位深沉为沉脉。

至数:

指脉搏的频率。

中医以一个呼吸周期为脉搏的计量单位。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平脉,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三至为迟脉。

脉长:

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即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称为长脉,应指不及三部,但见关部或寸部者均称为短脉。

脉力:

指脉搏的强弱。

脉搏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

脉宽:

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不等于血管的粗细)。

脉道宽大的为大脉,狭小的为细脉。

流利度:

指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来势艰难,不流利者为涩脉。

紧张度:

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

脉管绷紧为弦脉;弛缓为缓脉。

均匀度:

均匀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一致为均匀;不一致为参差不齐。

掌握上述几项主要因素,就能执简驭繁,知常识变,逐步学会辨识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

正常脉象什么脉象为正常呢?

综合历代脉学家及著作的经验,我们认为:

------没有脉位的改变{浮洪濡散芤革浊实沉伏弱牢},取中位为正常。

------没有脉象频率的异常{数促疾动迟涩结缓},取每息4-5至为正常。

------没有脉象节律的改变{促代奇潮十怪脉等参差不齐},取节律一致为正常。

-------没有脉势的过极{虚微细散代短弦洪紧革实长滑},取清虚为正常。

------没有脉管粗细的不同{洪实浊濡细弱},取中等{3-4毫米}为正常。

------没有脉象长短的变化{长实牢短动},按人体身高的协调比例{1:

35},一般拟在4-5厘米左右的长度为正常。

------没有脉道紧张度的异常{弦紧革虚濡弱微},取脉道紧张度适中为正常。

------没有脉象流利度的异常{滑涩浊},取其适中为优,或以清虚为妙。

-------没有寸口的独异{脉晕点或两寸口的差异及边脉的出现},取脉口的平均,双寸口无明显差异为妙。

-------病脉中不失脉根,四时兼象脉中的不偏极也可以认为是正常脉象的范畴。

正常脉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难以言状,现拟定一个模式如下:

------健康人{身高170厘米}------体重70公斤-------脉长舒容三指-------脉粗4毫米左右------脉感清虚------没有九大脉素的改变中医脉诊六大误区习学中医之诊脉,无不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之感叹,甚或以为"非才高识妙"则难识其奥。

有志之士穷多年心血仍无所获,后则自惭才浅识陋,而退避三舍,不敢问津。

真的是习学中医者见闻不够,悟性太低吗?

我泱泱大国,难道真的几个“祖传中医”、民间“盲人名医”,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吗?

绝对不是!

勤求己过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当学而无绩,则责己之过,很少怀疑所学之非。

其实学脉诊难有收获,关键在于古今传习之脉诊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

对"平人脉象"论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

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说。

使人误以为平人脉象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准确固定统一的标准。

又如肺浮、心洪、肝弦、肾沉、脾缓之说使人误以寸口脏腑各部当见本部之脉。

真是小小寸口变化万千,只能令人望洋兴叹。

不明平人不病之脉,则更是难辨何为有病之脉。

误区二:

古今论脉之书,多侧重于脉象而忽视诊法。

诊法是诊脉的起点和过程,是根本;脉象是终点和结果,是枝叶。

此即医圣仲景所言"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者是也。

"古代名医柯琴亦曾感叹而言:

"自有《脉经》以来,诸家继起,各以脉名取胜,泛而不切,漫无指归。

夫在诊法取其约,于脉名取其繁。

"误区三:

追求从脉象断病症。

常常听人赞誉某某名医一按脉就知病人患有何病,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实际上诊脉之根本目的在于诊查病机(气机变化),是为辨证施治服务,而非为了诊出病人有何不适。

病人之不适症状是病机的结果。

同一病机可出现多种病症,而同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病机。

这也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道理。

当然若能准确把握病机,结合病人年龄、职业、形态、气色,结合经验是完全有可能较准确地说出病人有何病症的,但绝不是简单的根据诊脉。

误区四:

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不能准确的贯穿诊脉全过程。

只能是将"阴阳"与脉象简单的比附。

《内经》中云:

"察色按脉,先辨阴阳。

""阴阳"理论是诊脉全过程的指导思想。

失去了"阴阳"理论的指导,也就失去了中医的灵魂。

其实我们的中医类象是一种哲学,哲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所以阴阳哲学必须与诊脉实践紧密结合,诊脉才会焕发它的活力。

误区五:

中医理论的基石"气"不能在诊脉过程中当作诊察对象被把握。

"气"就象哲学中所言"物质"一样,是个极其抽象的概念。

其实"气"一词即包含了"物质"和"运动"的双重概念。

李时珍在谈其诊脉的体会时曾说"非候五脏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脏六腑之气也。

"气在人体的运动方式无非是"升降出入"。

《内经》云:

"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绝则气立孤危。

"如此人体奥妙的生命尽皆概括于气、阴阳、升降出入之中。

误区六:

古今医家对脉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

所言皆浮,而非一浮;所言皆涩,而非一涩。

若不明于是,必入泥沼,学成难矣。

下指轻重法凡诊脉须自寸口逐一部以中指头按之为法。

初指下轻按得脉之者。

乃胃脉也。

更倍深下。

按将至骨。

方可缓缓放起指头。

脏脉也。

若浮中沉。

三候六部皆然。

故谓之三部九候也。

或以数多为轻重。

次第按者非也。

脉有阴阳之法者。

由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

脾受谷味。

故五脏之脉。

皆为气府为尺上关部见之而已。

六部轻按得者。

腑脉也。

属阳。

次深按至中得之。

乃胃脉。

亦属阳。

阳重按之深。

属脏阴脉也。

脾属土名中州。

故其脉在中。

此名阴阳之法。

三阴从天生。

故以女关前为阴。

关后为阳。

女子阴盛而阳微。

其脉在关下。

故寸沉而尺盛女子不可久吐。

所以女得男脉为有余。

在左则左病。

在右则右病。

\r图\p01-e32a5.bmp\r迟(一息三至。

应指轻缓。

)气血俱寒。

瘕沉积。

浮(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

)阳实阴虚。

数(一息七至。

去来促急。

)阳盛阴虚。

燥热烦满。

浮短。

喘满不利。

虚(迟大而软。

按之而绵。

)气血耗亡。

夏伤暑。

浮长。

风眩癫疾。

实(举按有力。

不迟不疾。

)血气壅实。

痛热带下。

浮弦。

痰饮发热。

缓(一息四至。

去而带软。

)湿流气壅。

或痹或痛。

浮滑。

停饮宿食。

紧(软如细线。

转动紧搏。

)正气特弱。

邪气作痛。

浮紧。

寒邪淋闭。

洪(来之至大。

去之且长。

)荣卫壅塞。

热盛躁狂。

浮数。

大腑秘涩。

细(按举往来。

其重如丝。

)着湿凝涎。

胫痰髓冷。

浮缓。

风湿不仁。

滑(起而有力。

见源如珠。

)痰敛呕吐。

气逆不和。

浮洪。

阳经发热。

涩(三五不调。

涩如削竹。

)荣卫俱虚。

或为湿痒。

浮涩。

积滞不消。

弦(如按琴弦。

直气由绕。

)或寒或热。

拘急饮冷。

浮弦。

伤饮气促。

弱(轻软沉细。

按之欲绝。

)宿食不消。

恶寒气满。

代动而不来。

复来更动。

结(来往急缓。

时止更来。

)痰饮积遏。

迷闷病痛。

代不损部位。

随应即死。

促(去来急缓。

时止即来。

)脏热壅滞。

痰饮不行。

沉弱。

虚劳客热。

芤(中软傍实。

按无举有。

)阳实阴虚。

气奔失血。

沉缓。

重着不仁。

微(轻虚细软。

若有若无。

)荣卫不足。

气痞虚寒。

沉紧。

不冷作痛。

动(胎肉如豆。

动而不行。

)虚荣惊悸。

股痛肉挛。

沉滑。

涎饮秽逆。

伏(举之虽无。

而骨乃得。

)积聚痰癖。

痞结不磨。

沉细。

体软无力。

长(过于本位。

通流而长。

)浑身壮热。

坐卧不安。

沉涩。

积冷不禁。

短(举时有数。

不及本位。

)宿食不消。

恶寒气满。

沉濡。

气怯自汗。

濡(轻轻而软。

按之若无。

)虚惫寒热。

痹弱羸怯。

沉迟。

虚寒痛冷。

牢(浮按有力。

按之即无。

)着湿作肿。

筋骨疼痛。

沉实。

瘀血癖积。

散(举按下时。

散而无力。

)淫邪脱泄。

精血耗亡。

沉微。

荣卫耗亡。

革(沉伏实大。

如按鼓皮。

)邪气固结。

真脱病危。

沉(举之不足。

按之有余。

)阴虚气滞血凝。

定死脉形候决(十怪脉)

1、釜浮:

指下如汤涌浮时,旦是夕死定无疑。

2、鱼翔:

尾掉摇摇头不动,鱼翔肾决移入期。

3、弹石:

去积来是见脾脾,命决脉来似弹石。

4、屋漏:

三原谷气九空虚,未离分明屋漏底。

5、解索:

散乱之形如解索,谁解古哭见两尺。

6、虾游:

虾浮撞入虾蜉游,混去形势定胜游。

7、雀啄:

雀啄连连来数急,脾无谷气难久留。

8、偃刀:

遇知心觉病因觉,如刀偃人细推求。

9、麻促:

更看肺哭病为发,如同麻促止无休。

10、转豆:

指下浑然是转豆,三无正气移源留诊妇人脉歌

妇人尺脉一长绳,右手脉大医为顺,两手微涩或沉觉,肝部沉迟主经病(沉迟为寒,气血不足,故主经病)。

经病必绝或先期,当患小腹引腰痛或有血块。

尺脉浮数小便淋,(浮为风,数为热,乃风热如与膀胱,故淋闭而病也)。

若弦紧疝瘕证(弦为疝为急,紧则为痛,故诊肝肾弦紧之有实症也)。

论妇人有妊脉

肝为血啊,肺为气;血为阴啊,气为阳。

阴阳配偶不碜差,两脏调和当受孕。

(妇人受孕必肝肺两脏气血调和,周身阴阳调和,无一毫岑次偏胜之处,这当受孕也)。

血衰气旺定无孕,血旺气衰应有体,寸微关滑尺代数,流利往来似雀啄,数月怀胎又未觉(寸脉微小,呼吸五至而匀,关脉滑,尺脉数而不觉,前往来流利连连凑急,有似雀啄之状,不是雀啄之脉也,乃血旺气衰,受胎两月又未觉也)。

尺数寸微为气衰,尺数为血旺,关滑为血多气少,正合前血旺气衰应有体之意。

三部浮沉按不绝。

论小儿虎口三关脉歌

小儿三岁下,虎口看三关,一节风关为,二节气关连,三节叫命关。

男左女看右,紫热红伤寒,青惊白似肝,黑似因中恶,黄是因脾端,淡红淡黄者,此渭无病看。

看小儿气口脉歌

小儿三岁放平脉,一指三关定数细(小儿三岁以前看虎口三关,三岁以后方看掌后高骨,一指定寸关尺三步),一吸六至是平脉,七、八是热似为困,迟冷数热古今流,浮风沉积虚当实,左手人迎主外感,右手七口主内急,外后风寒属食侵,内后乳食时痰积,洪紧无寒是伤寒,浮缓有寒是伤风,浮洪多是风热盛,沉细原因如是疾,沉紧腹中痛不休,弦紧喉见喘气急,紧促只因痘疹生,紧数只是惊风至,虚软吐泻做慢惊,滑泽是痰痃疟利,芤为失血上下分,弦急可恶需要记,软而细者是肝乎,实而数者为便秘,大小不匀为恶候。

二至为殃三至死,五至为虚四至损,六至平和是无疾,七至八至病害轻,九至十至病是急,十一十二死无疑,此决万崇无一失。

生理异常脉五种

1、六阴脉:

六部指脉很细微,平心静气慢慢寻,如见此脉肺虚寒,男女体骼未必虚,察形观色免错诊。

2、六阳脉;两手六脉特宏大,别做平常火热医,结合望、闻、问三诊,最后再定实或虚。

3、反关脉:

三关如寻不见脉,就向对面细推寻,阳溪列缺有脉博,仍照三部脉诊候。

4、斜飞脉:

斜飞脉象尺部有,寸关斜穿到手背,好似雁子斜翅飞,三部仍按脉象推。

5、伏逆脉:

寸关尺部脉全无,背侧反关也不见,再寻尺后脉才逢,平人见此是特证,病人阴阳不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