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124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docx

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

2010年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

2010年新课标卷试题解析(地理部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

I.总体评价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依据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科素养的原则,在考查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与互补,要求考生在扎实掌握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深入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

试卷在难度、阅读量、思维量、区分度等方面实现了良好的考查。

试题在保持着较高信度的同时也体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

试题质量稳定巾孕育创新。

试题的整体难度基本稳定,总卷难度为0.446。

Ⅱ.试题分析

地理部分

一、试题述评

试题设计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要求,整个试卷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渗透新课程理念.彰显地理学魅力,注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在内容上注重选择真实与鲜活材料、在考查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引导考生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探究和解决现实问题、试题在保持着较高信度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

试题主要特点是:

1选择题的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地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统计数据和图表的运用,考查地理思维能力

试题在保持形式与结构、题型与题量、难度与灵活度的设置基本稳定的同时,注重选取能够反映地理学科规律特征的内容,如新疆北部地区的洪灾、某国人口问题、我国某产业转型、西亚地区水资源等新材料设计题目,并以文奉、统计数据、图表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信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运用,也倡导在思维过程中释放地理思辨之美,从而为考生充分展示地理思维搭建了良好平台

2必考题的设计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倡导“地”与“理”的结合,倡导探究问题,鼓励揭示内涵。

试题选材新颖,设问层次梯度分明,答案留有空间既注重激活想象,又强调放飞思维,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维水平和程度,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综合题的题型。

功能

3选考题的设计突出考核主题,合理把握难度,风格基本一致

“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道选考题的设计,在难度、区分度和思维水平的考查上具有可比性。

可谓既精致精当,又精美精巧。

可以看出命题者对试题的难度进行了合理把握。

试题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问风格也基本保持一致,其考核内容突出了地理核心技能的运用与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全卷地理试题设计切合各考区考生的实际,不仅难易程度适中,而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考核内容的结构比例也适当。

二、试题分析

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据此完成l一3题。

l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

【答案】CDC

【分析】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得的地理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独立分析说明地理事物。

正是从这样的思想理念出发,该组题目选择了2010年4月末到5月初图示区域的严重洪灾这样的地理事件,立意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给出的信息尽管简洁,但没有一定的地理基本能力就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如“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天气晴朗,气温骤升”等表述都是具有一定深度的地理内涵。

第1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一个给出的地理区域的位置把握和理解的程度,以及对地球七水循环把握和了解的程度。

经纬度是判断地理区位的重要的、基础性的数据。

中国的经纬度的一些基本数据,又是比较认识大洲、大洋位置的重要参照。

由中国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出图中的区域是我国的西北部分,以及与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区域交界的地区。

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甚至可以判断出来图中东北部分的山脉是阿尔泰山。

更宏观的位置上,可以说该区域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在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中,处于常年受西风影响和控制的区域有了这些基本的分析为基础,该小题的选择基本上就非常容易了。

当然在题目的地理信息中还有一句话比较重要.就是说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由此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断,这里的降水主要是西风带来的远程的水汽.从全球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来看,可以选择的只有大西洋了

该小题的正确选项足C,难度为O.298。

第2题立意考查考生从获取的地理信息出发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题目在表面上并没有给出该区域的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因此要判断2010年的春季气温降水与常年的差异,就必须对信息进行分析才行。

题目的信息中,有两点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是今年5月初,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第二,是5月初该区域气温骤升。

这个区域的山地海拔比较高,纬度又接近50º。

其春季的洪水灾害,只能是融雪性的洪水。

既然洪灾的程度超乎常年,那么就基本上能够推断出其冬春季节的降水(雪)是多于正常年份的。

“5月初,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5月初该区域气温骤升”这两个信息摆在一起,分析得出的必然的结论就是冬春的降雪,一直到5月初才因气温骤升而快速融化。

即5月初的气温骤升必然是从低于零度上升到零度以上。

因此到4月底之前的气温一定是比往年偏低的。

该小题的正确选项是D,难度为O.296。

第3题天气系统的问题始终是自然地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地理课标中也是属于人们最关心的地理问题之一。

天气系统直接关系到人们每天接触到的天气状况的形成原因。

至于天气系统本身的运行规律等,又是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该小题就是结合所给出的区域的天气状况,考查考生对天气系统和天气的直接关系的掌握程度。

题目的资料已经告诉考生“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天气的出现呢?

或者说这种天气的出现反映了是哪种天气系统控制这个区域呢?

要能够正确选择和判断这个问题,就要对不同天气系统对当地天气的影响作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每年的春季,都是北半球中纬地区增温最快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太阳高度变化最快。

太阳高度直接决定着太阳辐射的强度。

但是当地面因太阳辐射增温后,空气的运动,特别是空气的水平运动会使近地面的气温重新分布。

如果一个地区空气的水平运动很微弱,近地面的温度上升也会导致热对流现象的加强,而使空气上升的速度受到控制。

但是如果在这个季节,上空的天气系统稳定,情况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具体地说,如果上空是一个气旋控制,那么地面的快速受热就会导致过境的气旋被强化,产生较强的上升气流,气旋系统内的锋面活动也

会被强化。

例如因此产生“强对流”天气等。

而从题目给出的资料知道,这里的天气是晴朗的,即它的上空不是受气旋控制的,因此也没有与之相关的锋面活动。

也就是说,对气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有所了解,就可以排除三个选项了。

当然,如果能够理解在反气旋控制下是下沉气流为主,天气稳定、晴朗。

持续被其控制,会导致连续的增温,也能快速地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该小题的正确选项是C,难度为0.219。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00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

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9年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D.年龄构成

【答案】AB

【分析】本组试题考查考生对人口地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

时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C

考生首先应该对人口地理学中的一些概念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如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门死亡率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和分析题干和图2的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

当然,考生要正确回答下面的问题,需要着重深刻理解题干和图2所给的信息涵义。

题干部分暗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00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说明:

图2只是2000年某国不同年龄人口数量分布的一个状态。

然后,考生可以从题干部分获得以下思考问题时需要的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负担的人口概念的具体含义。

尽管不同国家或在不同场合,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划分是有很大不同的,如退休年龄有的时候就规定为60周岁,但在本题的思考过程中只能按照65周岁来考虑,这是本题的一个前提假定条件。

题干中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这样就提示考生在思考该国人口变化时,可以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否则,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变化就很难按一般规律来思考。

题干最后一部分信息表明,从2001年起该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是常数,都为2000年出生人口的80%,这也是考生要在思考过程中需要明确的。

第4题要求考生分析判断出按照题干的假定条件,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将出现在何年。

根据假设条件,该国劳动力人口来自该国自然增长的人口,所以.该国从2001年起实行人口控制政策,按照劳动力人口的年龄规定,18年后才会使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发生变化,在此之前劳动力人口数量基本上保持18年不会改变.所以可以把这段时间的劳动力人口数量看作一个常数。

在此基础上.考生应该考虑到,劳动力负担的人口包括两部分人口的总和,即0到18周岁人口和65周岁以后的老年人口。

从2001年起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小,因为出生人口每年都降为2000年的80%,而老年人口数量是相对不变的一个常数。

所以,劳动力负担的人口到18年后的2019年初达到最小值。

所以.2019年初时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是最轻的。

劳动力人口负担轻,该国经济发展会有个

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一般也称作“人口红利”时期。

从2019年开始,该国劳动力人口数量由于2001年开始实行的人口控制政策而受到影响,出现劳动力减少或短缺现象,直到2066年初,该国劳动力人口又达到一个新的相对不变的常数,而这个常数比没有进行人口控制政策前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小了。

这时,劳动力负担人口为0到18周岁人口和相对值仍然没有太大变化的老年人口组成。

相互比较后会发现,这时的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达到最大值。

然后,从2066年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也逐渐减少,劳动力负担也逐渐减轻。

综合以上分析,4小题正确选项为A,即2019年和2066年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

其余选项都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选项。

本题难度为0.246。

第5题题目的正确选择需要考生结合人口变化的实际来进行综合思考。

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题目设问的是出生人口减少对劳动力人口的影响,而不是对总人口的影响。

所以A数量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出生人口的减少到18年后才会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数量。

按照人口学常识可以判断出生人口的减少不会影响劳动力人口的性别构成。

对于劳动力人口的年龄构成也是到18年后才有影响。

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因为出生人口减少,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从事婴幼儿服务等行业的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为0.06,应属于极端难题。

表1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读表1,完成6—8题。

发展阶段

时间

方式

①产品“走出去”

1991~1997年

接受订单,代工生产

②销售“走出去”

1998~2001年

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

③品牌“走出去”

2001~2003年

收购意大利的某知名鞋业公司

④资本“走出去”

2003年~至今

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建立研发中心

6.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

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

7.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

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

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

8.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

【答案】ACD

【分析】说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题取材于我国东部沿海某鞋业公司1991年至今从其产品“走出去”、销售“走出去”、品牌“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全球化经营的发展过程。

主要考查跨国公司生产、研发等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知识。

表l给出了该公司的四个发展阶段的相关信息:

(1)产品走出去:

OEM阶段(1991—1997年)。

该鞋业公司通过贸易商接收订单,仅仅进行代工生产(贴牌生产)。

(2)销售走出去:

开拓国际市场阶段(1998—2001年)。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该鞋业公司放弃国内市场.专攻国际市场,以销售带动制造。

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直接面向终端市场。

(3)品牌走出去:

品牌建设阶段(2001—2003年)。

知名品牌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打磨,要想尽快在世界范围拥有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

往往通过收购、兼并等捷径来实现。

2001年,该鞋业公司开始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经过多层面、多方式的交流,终于在2003年达成了收购协议,收购了一家曾经合作过并具有5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老牌企业。

这样,不仅拥有了该企业的国际品牌.还拥有了该公司的客户和大量人力资源。

(4)资本走出去:

全球化经营阶段(2003年~至今)。

由于中国鞋类产品的低价无序竞争,导致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反倾销。

该鞋业公司在已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立研发中心。

全面整合品牌、设计、制造、市场、销售的全球化经营模式,实现了采购全球化、营销国际化、规避贸易壁垒、全球资源配置的跨越发展的目标。

第6题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

该公司①、②阶段主要接收订单,代工生产。

并围绕销售环节,建立贸易分公司,畅通销售渠道。

而建立品牌形象是其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开拓国际市场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

本题难度为0.764。

第7题该公司选择在尼日利亚建生产基地,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通过使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原辅料等本地化的生产替代中国对尼日利亚的出口,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市场。

在意大利建生产基地主要是在收购了一家意大利老牌企业和在米兰设立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欧美高端市场,二者都是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产品市场。

本题难度为O.471。

第8题该公司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立研发中心主要是依托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创新氛围和技术优势,针对性的细分市场,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设计。

本题难度为O.801。

图3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

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

据此完成9一11题。

9.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B150mmC.200mmD.250mm

lO.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B.②③C。

③③D.①④

11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ABD

【分析】该组试题以气候、水资源与农业的关系为主题,主要考查考牛气候分布与特征,以及对一个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相关知识与原理的理解,着重考查考生读图获取信息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9题考查考生对气候分布、降水量季节分配相关知识的理解,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正确回答该题,需要充分利用本题组题干“图3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及本小题题于“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等提示与要求,利用图中给出的纬度、地中海、死海等信息,首先判断甲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在此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特征为冬季温和

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再考虑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在200mm至500mm之间,即便均匀分配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夏季降水量也不会超过150mm,何况甲地区“夏季炎热干燥”,故正确选项为A。

本题难度为O.095。

第10题考查考生对解决水资源的措施的了解及分析推理能力。

根据本题组题干关于甲地区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提示,以及图示地中海、死海以及沙漠分布等信息,可推知甲地区的湖泊为咸水湖,不可能有灌溉之利的淡水湖泊,由此否定①引湖水灌溉;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图示区域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不具备建设水库的条件,由此否定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根据已有的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技术、海水淡化的办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相关知识,可以判定②海水淡化与③改进灌溉技术正确,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本题难度为0.3。

第11题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对人地关系意识进行了考查。

从分析甲地区农业发达的成功之处,在于与其广泛采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密切相关,可知判断该题的各选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都要从此点出发予以分析。

显然,节水技术可以改善水资源的质量,但却不能改变水资源的数量;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年际变化属于自然规律,节水技术显然不可能调节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年际变化,而节水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本题难度为0.74。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4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

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答案要点】

(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

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

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

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

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

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

更易帔侵蚀。

【分析】本题以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等值线的判读为基本切人点,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要素问、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等知识的理解,读等值线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以及逻辑分析能力与空间推理能力。

同时该试题还注重考查考生地理思维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与水平。

(1)小题题中的区域并不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在本题的设计中,仅将其作为一个具体的区域案例来学习。

重在考查考生学习和掌握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设计意图是,即便考生不知道该区域为东北区,也没有学习过东北区地形特点的知识,但根据等值线判读方法及影响气温的因素等地理原理,也可以做出正确的解答。

该题侧重对考生的地理推理能力的考查。

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雪期等值线的分布去推测该区域地形的空间分布特点,首先是着眼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阅读等值线图的基本要领与方法,即考生是否懂得从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弯曲方向、疏密程度等方面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就本题等雪期线图的阅读而言,重在分析其弯曲方向。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区域中部等雪期线向北凸出,说明MN一线由两侧向中部,雪期由长(210天左右)变短(150多天)。

由此一步判断出MN一线,其东西两侧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

按照“雪期长短反映气温差异——气温差异反映地形特点”这一知识原理进行分析与逻辑推理,可以分析得出“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的结论。

(2)小题要求考生“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考查考生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知识的理解,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

从题图信息可以看出甲地雪期在210天以上,乙地雪期在235天以上,显然甲地雪期比乙地要短。

为什么有这种差异?

因为雪期反映了气温低于0℃的天数的长短,根据影响气温的因素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较容易得出甲地纬度低于乙地,所以雪期短于乙地的结论。

根据题图信息比较甲、乙两地降雪量,可直观看出甲低降雪量在150mm以上,乙地降雪量在125mm以

上.甲地降雪量多于乙地、根据影响降水量的因素的原理,可以得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的结论来。

第(3)小题要求考生分析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侧重考查考生对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与推理能力。

根据第

(1)和第

(2)小题的分析解答,可以推知乙地为山地的主体部分,地势高于乙地,降雪量大,若有区域背景知识,对回答乙地植被覆盖良好会有很大帮助。

本题答案的设定是建立在考生不具备相应的区域背景知识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考生应充分考虑题于中给出的“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信息,确定丙地属于丘陵区。

据图可以分析出.乙地为山地区,地势高于丙地。

乙地属于积雪的融化的“源地”,而丙地除本地积雪融化外,因地势低于乙地,为积雪径流的“经过区”,故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

根据已有信息,丙地为丘陵区,地势低缓,故而更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加重融雪侵蚀程度。

本题难度为O.331。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图5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O.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一: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产区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

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

理由:

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

理由:

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分析】本大题以“东蚕西移”为案例,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为时代背景,重点考查考生对经济后发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经济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图文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地区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