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737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七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六枝特区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蕴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释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

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展示了人在现实中进与退的矛盾冲突和精神层面的取舍与延宕。

历代文人在对屈骚的解读中反观自我,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找到自己。

   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

立足当下文学时代性、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于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

(摘编自《论“诗骚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化是“诗骚”传统形成的重要环节,二者虽然并称,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

B.“诗骚”传统是《诗经》“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

C.《诗》《骚》内涵丰富,都涵盖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处事原则、人生观念、优秀品质、价值系统等方面。

D.诗骚传统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针对新时期当代文学缺少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发扬“诗骚传统”以解决该问题的观点。

B.文章通过“诗”“骚”不同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C.文章从社会责任、重塑国民灵魂、价值引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发扬“诗骚传统”对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诗骚传统”的丰富蕴涵对历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阐述,论证了当代文学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品不关注现实人生,不传递社会理想,因而没有承担起文学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B.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

C.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华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D.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学应致力于“诗骚传统”当代意义的阐释与民族性的重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局外人

何君华

我刚把早报扔进垃圾桶就听见有人敲门。

我说:

“请进。

   “你好,我是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

有人打电话向我们报告,说我们几个月前逃跑的一只大猩猩跑到了你们这里。

我们是过来核实的。

”来人亮明目的,并出示了一张工作证。

   我接过工作证,朝来人看了一眼,坚定地说:

“我们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大猩猩,你们肯定是搞错了。

   “不可能搞错,”来人肯定地说,“我们有举报人拍的照片。

虽然照片是用手机拍的,很不清楚,但我肯定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大猩猩。

   来人递给我一张用针式打印机打印的彩色图片。

我接过来一看,发现画面中的确有一只大猩猩,它正安静地坐在一间狭小的格子间里。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写字楼,写字楼里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格子间。

来人当然不能因为这样一张毫无说服力的照片就断定他要找的大猩猩在我们这里。

   我摊开双手表示不解:

“这能说明什么呢?

   来人显然明白了我的意思,跟身后的人说了一句:

“叫举报人进来。

   只见我们楼层的一位保洁工走了进来。

她看了我一眼,然后指着办公室西侧最后一个格子间说:

“艾经理,它就在那里。

   我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发现果然有只大猩猩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

看起来,它已经在那里呆了很久了。

   大猩猩听见我们走近的脚步声,慢慢抬起头。

很快,它就认出了熟悉的动物管理员的橘黄色工作服。

它低下头,挥起大掌极其愤怒地拍了两下桌子,然后极不情愿地站起来,垂头丧气地跟穿橘黄色工作服的人走了。

   我对我们办公室闯进来一只大猩猩竟然无人察觉这件事感到震惊不已。

我恼怒地逼问所有正在低头噼里啪啦打字的职员:

“你们成天都在干什么,屋里闯进来一只大猩猩居然都不知道?

”但是除了离我最近的两个职员站了起来,其他人几乎毫无反应,他们仍在低头噼里啪啦地敲击电脑键盘。

   其中一个站起来的职员跟我说:

“艾经理,我正在处理一份报表。

   另一个跟我说:

“我正在打印一份重要的文件。

   其他人似乎根本不知道我正在咆哮,就像不知道刚才市动物园来人带走了一只大猩猩,而他们已经跟它共处了很久一样。

我只好气咻咻地质问保洁工:

“你怎么搞的?

发现了大猩猩也不向我汇报?

   “艾经理,你总是很忙。

你知道的,我去过你的办公室,但是你一直没有抬起头。

”保洁工无奈地说。

   “你是怎么发现它的?

”我继续问道。

   “那天我低头拖地的时候,发现一双赤脚。

抬头一看,发现是一只大猩猩。

我想起市动物园登的广告,便立即向你汇报,但是你根本没有理睬我。

我只好打电话通知了动物园。

”保洁工说,“他们记下了我的报告,但是并没有立即派人来。

他们说,有太多市民给他们打电话了,他们得一个一个核实。

   “你发现它多久了?

”我问道。

   “三个月了。

   “三个月了?

”我大吃一惊。

   “是的。

我等了些日子,动物园一直没有联系我。

我想他们恐怕一时半会儿不会派人过来。

因为,就像他们说的,实在有太多市民向他们报告各种线索了。

我只好拍了张照片作为证据寄给动物园。

这次,他们终于派人过来了。

”保洁工不紧不慢地说。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一个紧急通知,让我立即起草一份函件。

我陷进椅子里,像所有人一样头也不抬地忙了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保洁工看似不起眼,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小说中她不是“局外人”,她发现格子间里的大猩猩并报告动物园,与其他人构成对比。

B.小说开头“我”把早报扔进垃圾桶这一细节寓意深刻,报纸是人与外界联系的媒介,“我”把早报扔进垃圾桶,暗示“我”对外界无力关心。

C.小说划线部分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城市里办公室、格子间全都一模一样,暗示的是现代城市生活单调乏味,呈现出典型的现代城市生活背景。

D.小说中“我”虽然很关心大猩猩事件,想弄清来龙去脉,但当电话铃响起以后,“我”不知不觉又“陷进椅子里”,故事戛然而止但发人深省。

5.小说中刻画的“局外人”群像有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中刻画“清洁工”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

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

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

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

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

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

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

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

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

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相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B.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C.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D.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C.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D.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9.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

“在郡何以为理?

”宠顿首谢曰:

“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

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

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

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

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

指历代帝王。

②大梁:

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

③秋砧:

秋日捣衣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

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15.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抒发了作者感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也用了这两个意象。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20.下面是某校国学社社长李明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的一则申请书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欠妥,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我是贵校国学社的一把手李明,打算于本周五19:

00组织一次国学讲座,现在向总务处提出借用礼堂和相关设备的申请,恳请贵处予以落实。

你们的鼎力相助,将会让本次活动更加顺利,对此本人不甚感激。

(1)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1.下列是某民政所社会救助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介绍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

过10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户外行走时,我们有时会遇到顺风,有时遇到逆风。

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即使风力一样,也往往感觉逆风比顺风更大。

顺风时,即使感觉不到,它也一直在推着你。

   生活中,顺风如同好运,人们往往会忽略它,高估自己;相反,逆风堪比霉运,人们往往会放大阻力,甚至会选择逃避。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

1.B;2.B;3.C

解析:

1.A项“两种完全不同”表述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共同之处;C项混淆了《诗》《骚》的内涵与“诗骚传统”的内涵两个概念,选项中所列出的是“诗骚传统”的内涵;D项“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表述错误,体现这一点的是“先秦时期的中华人文精神”。

2.“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表述错误。

文章开篇“诗”“骚”的不同内涵的作用是对“诗骚传统”进行界定。

3.文章并没有论述在“艺术形式”方面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4.C;解析:

划线部分是“社会环境描写”

5.

(1)生活单调忙碌。

整天忙于处理各种事务,生存环境单一,生活单调。

(2)对外界不关心。

办公室闯进来一头大猩猩,竟然无人觉察。

(3)漠然、冷淡。

只顾忙自己的事,对“我”的咆哮毫无反应。

6.

(1)人物上:

与其他人物形成对比,反衬出其他人对外界不关心,默然、冷漠的形象;

(2)情节上:

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陡生波澜;

(3)主题上:

反映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人与世界的隔膜,有力突显了小说主旨。

(4)读者上: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7.C;材料一介绍上海浙江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用了列数字,但没有引言论。

开头引教育部长的话是说明髙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8.B;“不可能”说法过于绝对,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