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5595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docx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

高考地理四项基本能力考查训练

(附参考答案与深入思考)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

经过历朝历代的建设,西安主城区形成了明显的九宫格城市发展格局,在中国城市里独树一帜。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汉城遗址保护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安新市政府)

生态保护区

工业区(电子城)

旧城(市中心区)

工业区(纺织城)

高新技术开发区

文教科研区

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

1.影响西安九宫格城市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收入水平

C.历史因素 

D.宗教文化

2.电子城、纺织城历史上是自给自足的中国传统单位大院式城市建设模式的典范。

该模式(  )

A.使各城区均亲近自然

B.便于各城区职能的专业化发展

C.会减少不同城区间的交通

D.造成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

答案 1.C 2.C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 关中平原;历朝历代改建;材料显示西安以旧城为中心;城市建设为传统的大院式。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等。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发展早期的主要农业基地可能是(  )

A.林木基地         

B.果蔬基地

C.粮棉基地         

D.禽蛋基地

4.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图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是(  )

A.由劳动力数量需求向素质需求转变

B.工业地域由传统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转变

C.交通运输由单一方式向综合方式转变

D.城市功能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答案 3.C 4.D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 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适合种植业发展;早期城市规模小,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现在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区;出现高速公路,传统工业规模比中期时规模小。

 

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

据此回答5~6题。

5.从14~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6.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              

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              

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答案 5.C 6.C

解析 5.读图,从14~20时,合肥有冷锋过境天气,风向变化较小,B、D错误。

等压线变密集,风力变大,C正确,A错误。

6.根据图示信息,14时宿州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比合肥低,A错误;冷锋降水在锋后,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多,B错误;20时合肥是雨后,空气质量好转,C正确;20时黄山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D错误。

思考:

你从上题材料和选项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案 两个时间的锋面位置和等压线数值及疏密程度不同;锋面位置决定各地的天气;等压线的数值关系和疏密程度决定风向和风力,锋面两侧的地点受不同的气团控制,温度不同。

 

“落黄沙”是由于远处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飘浮在空中的沙尘等细粒逐渐飘落而形成的天气现象。

下图为“2017年4月7日某时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图”,该日M地出现“落黄沙”天气,沙尘来自远处的地表扬沙,通过高层气流输送到M地上空飘落而形成。

读图,回答7~8题。

7.M地沙尘最可能来自(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8.形成M地“落黄沙”天气的原因是(  )

A.上升气流将M地的沙尘扬起

B.M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近地面大风将沙尘吹向M地

D.沙尘来源与暖锋活动有关

答案 7.B 8.B

解析 7.图中乙地等压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表示低压槽,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降温天气,M地沙尘最可能来自乙地,B正确。

8.图中字母H表示高压中心,L表示低压中心,M位于高压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形成“落黄沙”天气。

B正确。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 “落黄沙”处盛行下沉气流;扬沙与落沙发生在不同的区域,通过高层气流输沙,可推知扬沙处盛行上升气流;由等压线分布及落沙发生地,可推知M处盛行下沉气流,L处盛行上升气流;由等压线走向及数值关系可知风向,即输沙方向。

 

某游客在云南丽江的游记中写到:

“束河古镇依山傍水,青龙河横贯古镇,从河边拾阶而上,来到百步之外的三眼井,这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当地纳西族对3个水潭的用途进行了严格限定,取饮用水、淘米洗菜和洗衣等,必须在指定水潭。

”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

9.与相邻的青龙河河水比较,三眼井的水体(  )

A.更新速度快         

B.水位变化大

C.含沙量较低         

D.水源易污染

10.下列关于三眼井说法正确的是(  )

A.补给水源来自青龙河

B.涌泉出水口在Ⅰ潭潭底

C.Ⅱ潭用于居民饮用水

D.Ⅲ潭用于淘米洗菜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三眼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与相邻的青龙河水体比较,三眼井的水体含沙量较低,C正确。

地下水比河水更新速度慢,水位变化小,水源不易污染,A、B、D错误。

第10题,根据材料,该水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补给水源为地下泉水,A错误;图中三眼井高度有差异,推测三眼井涌泉出水口在Ⅰ潭潭底,因为该潭的位置最高,B正确;Ⅱ潭用于居民淘米洗菜,C错误;Ⅲ潭用于洗衣,D错误。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 位于云南,降水较多;井与河较近,水体互相补给明显;井水来源为地下涌泉;三眼井用途不同,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由轻到重;由图知,三眼井的井口高度不同。

 

《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

图1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图2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完成11~12题。

11.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12.据图2推断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是(  )

A.2时前后  

B.6时前后

C.14时前后 

D.18时前后

答案 11.C 12.C

解析 第11题,装置中,海水蒸发体现了水循环环节的蒸发,A错误;海水蒸发后,遇见温度较低的塑料薄膜,遇冷凝结成水滴,流至薄膜最低处的过程相当于水循环环节中的径流过程,D错误;水滴往下滴落到集水器中,相当于水循环环节中的降水过程,B错误;该集水装置中没有体现水汽输送环节,故选C。

第12题,获取淡水最佳时段是膜上气温和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时水汽凝结最多,此时膜下气温高、蒸发旺盛,膜上气温低,水汽上升遇到较冷的薄膜就会在薄膜上冷凝。

从图2中可以看出,二者相差最大的时段是14时前后,选择C。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 由于温室效应,膜下气温高于膜上;装置取水原理是:

海水蒸发,在塑料薄膜处遇冷,水汽凝结,在集水器上方形成“降水”。

 

某游客在云南丽江的游记中写到:

“束河古镇依山傍水,青龙河横贯古镇,从河边拾阶而上,来到百步之外的三眼井,这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当地纳西族对3个水潭的用途进行了严格限定,取饮用水、淘米洗菜和洗衣等,必须在指定水潭。

”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相邻的青龙河河水比较,三眼井的水体(  )

A.更新速度快         

B.水位变化大

C.含沙量较低         

D.水源易污染

14.下列关于三眼井说法正确的是(  )

A.补给水源来自青龙河

B.涌泉出水口在Ⅰ潭潭底

C.Ⅱ潭用于居民饮用水

D.Ⅲ潭用于淘米洗菜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三眼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与相邻的青龙河水体比较,三眼井的水体含沙量较低,C正确。

地下水比河水更新速度慢,水位变化小,水源不易污染,A、B、D错误。

第14题,根据材料,该水井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补给水源为地下泉水,A错误;图中三眼井高度有差异,推测三眼井涌泉出水口在Ⅰ潭潭底,因为该潭的位置最高,B正确;Ⅱ潭用于居民淘米洗菜,C错误;Ⅲ潭用于洗衣,D错误。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 位于云南,降水较多;井与河较近,水体互相补给明显;井水来源为地下涌泉;三眼井用途不同,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由轻到重;由图知,三眼井的井口高度不同。

 

15.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

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

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资料统计图”。

据材料回答下题。

问题:

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特征,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 少雨:

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

多雾:

临近海洋,水气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

解析 该地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

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所以气候少雨。

多雾天气,要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包括水汽、降温、逆温等因素。

该地临近海洋,水汽充足。

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所以形成多雾天气。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 秘鲁降水少,多雾;秘鲁主要位于6°S~18°S之间的大陆西岸;利马位于大陆西海岸;利马气温介于15℃与20℃之间,降水较少,7、8月略多。

 

16.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题。

问题:

图示河流水量丰富稳定,计划修建一个小水电站,仅就地形考虑,比较C、D、E三处,在何处建坝工程量较小?

答案 E处。

思考: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 比例尺;等高距;不同等高线的数值及大小关系;示坡线;地形为丘陵;AB两点距离约为1cm,地面实际距离为400米;A为240米,B为240米~250米之间;河流的大致流为向由西南向东北;从地形考虑,C、D、E三处中,在E处建坝工程量较小。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各殖民者纷纷涌来建立毛皮贸易点,这里逐渐形成自由港,这就是纽约的前身。

1825年,伊利运河(连接伊利湖和哈德孙河)竣工,其对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下图为“纽约港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影响纽约早期建成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

A.交通  B.矿产  

C.水源  D.军事

2.伊利运河的开通对纽约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提高哈德孙河水位        

B.扩大水源供给渠道

C.拓宽经济腹地范围        

D.加速内陆人口增长

答案 1.A 2.C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

答案 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对港口的影响;影响港口的社会因素。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指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抽象图”,其中数字1代表老城区。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字6代表的是(  )

A.低收入阶层居住区

B.高收入阶层居住区

C.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混居区

D.农业人口散居区

4.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给城市地域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老城区将在短时间内消失

B.大量的外来人口从远郊向近郊集聚

C.商业区将背向老城区方向发展

D.城市工业区向远郊转移

答案 3.C 4.D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

答案 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交通和地租的关系;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区外移的现象。

 

读“某时刻75°E~110°E经向环流图”,下图中箭头表示该区域大气运动方向。

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表示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形成该大气环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图中高原地区该季节形成热源

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向北移动

C.低纬度海区海洋气温下降,气流下沉

D.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增强

答案 5.C 6.A

解析 5.由材料中经纬度可知该图所示区域为从南亚印度半岛到中南半岛,从印度洋到青藏高原;图示南亚地区25°N以南吹偏南风,应是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是北半球的夏季7月。

6.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图中高原是青藏高原,夏季太阳高度大,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快,形成空气热源,上升的气流增强了南亚高空气压,推动了大气运动。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

答案 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常见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及分布规律;季风环流及其形成原理。

 

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7~8题。

7.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①乙之前 ②乙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A.甲之前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出湖径流大于入湖径流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即②④时段时洞庭湖补给长江。

第8题,注意理解题意:

洞庭湖水位在上涨,但速度变慢。

图示甲之前时段、甲至乙时段、丙至丁时段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符合水位上涨条件;甲至乙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后的水量差额逐渐减少,则水位上涨速度变慢;甲之前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的水量逐渐增多,水位上涨变快;而丙至丁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的水量差额,先逐渐增多后逐渐减少,说明水位上涨先快后慢。

故B正确。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组时调用了哪些知识?

用到了哪些解题技巧?

答案 河流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两条曲线相交处水量收支平衡,以交点来划分涨落过程(技巧)。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以及“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与“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模式都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率

B.前者可增加城市大气降水

C.下雨时,后者的地表径流量更少

D.后者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10.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缓解热岛效应        

B.减轻城市内涝

C.提供工业用水        

D.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答案 9.C 10.C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

答案 城市化过程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11.我国浙江省的温岭县是大陆上最早迎来新年第一缕曙光的地方。

该地区第一道曙光的时间可能出现在(  )

A.5:

35         B.6:

32

C.4:

50         D.5:

43

答案 

B

解析 新年即1月1日,北半球正值冬季,此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的地方时晚于6点,选B。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

答案 新年即1月1日;1月1日温岭县昼短夜长,地方时6时之后日出;温岭县使用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温岭在浙江省,应该位于120°E附近,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近。

 

12.“鱼塘—太阳能电站”(也称“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

下图是2018年4月22日利用无人机在浙江省杭州市附近某地(30°N,119.9°E)的一处“鱼塘—太阳能电站”附近航拍的照片。

读图,回答下题。

航拍时无人机镜头朝向为(  )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答案 B

解析 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要获取最多的太阳辐射,集热板应朝向正南方向。

航拍时无人机镜头正对图片的上部方向,即朝向为西北。

B正确。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

用到了哪些解题技巧?

答案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应朝向正南。

 在图中画四个方位,再画视线,视线指向的方位即无人机镜头的朝向。

 

13.读“北极地区某年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回答下题。

若此图所示日期为1月初某日,图示区域的黑夜范围最接近(  )

A.90%  B.70%

C.50%  D.30%

答案 B

解析 1月初,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根据图中北极圈位置可知,其范围最接近70%。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

用到哪些解题技巧?

答案 该地为北极地区;1月初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绝大部分区域为极夜。

 在图中粗略地画出晨昏线,并标注夜半球。

 

14.如图,甲楼房位于北纬21°34′,欲在乙处建一新楼,如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  )

A.10m  B.15m  C.20m  D.25m

答案 C

解析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若此时乙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到的话,则各楼层全年都能被阳光照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可以计算出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即:

90°—(21°34′+23°26′)=45°,据图可知光线、甲楼楼高(20m)和地面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利用公式L=hcotH(h为甲楼楼高,H为最小正午太阳高度,L为楼间距)解直角三角形,得甲、乙两楼之间的距离最小为20m,所以本题C正确。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

答案 北半球楼间距由南楼一年中最长的正午影长决定;一年中影子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间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三角函数知识。

 

15.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

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

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

据此回答下题。

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

C.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

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

答案 D

解析 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原因是其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A有关联;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多对流雨,B有关联;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抬升作用强,C有关联;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对大陆西部沿海气温、降水无影响,D没有关联。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运用了哪些知识?

答案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降水的影响因素;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16.下图是一乘客某日12时整(北京时间)在吐鲁番附近拍摄的照片,此时动车前进的方向大致是(  )

A.正南  B.西北  C.东南  D.正北

答案 B

解析 图示是一乘客某日12时整(北京时间)在吐鲁番附近拍摄的照片,此时吐鲁番的地方时约是10时,太阳位于东南部天空,影子朝向西北方向,动车前进的方向与影子方向一致,即朝向西北。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

答案 吐鲁番在北京以西;影子方位与地方时直接相关;北京时间12时,吐鲁番的地方时约为上午10时;10时太阳在东南,影子朝西北。

 

17.读图,完成下题。

一架飞机由A地飞往B地,其最短航程的飞行方向为(  )

A.先向正东,后向正南

B.一直向东南方向

C.先向正南,后向正东

D.一直向西北方向

答案 B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

想到了哪些解题技巧?

答案 地球表面两点间最短路线的四种情况。

排除法。

 

18.下图于北京某地正午时刻拍摄。

读图回答下题。

该窗户的朝向是(  )

A.南偏东         B.北偏西

C.南偏西         D.北偏东

答案 A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

想到了哪些解题技巧?

答案 北京正午时的太阳方位及影子方位;地图中方向的判断方法画图(如下图所示):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德沼泽位于南苏丹中部低地,是白尼罗河及其支流的汇流地区。

问题:

分析苏德沼泽形成的原因。

答案 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水流速缓慢,排水不畅;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5~10月为雨季,降水集中;位于河流交汇处,雨季河水泛滥,易成沼泽。

思考:

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了哪些知识?

答案 水平衡原理;沼泽形成的条件。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吉布提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西部、西南及南部与埃塞俄比亚毗连,东北濒临亚丁湾。

4~10月为热季,平均气温37℃,最高气温达45℃以上,首都吉布提市更是被称为“世界上最热的首都”。

2016年10月5日,中国企业组织施工的亚吉铁路正式通车。

亚吉铁路西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M),东抵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N),设计时速为120km,是一条以货运为主的客货共线铁路。

建成后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运输时间将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个小时。

下图示意亚吉铁路周边部分地理事物分布。

问题:

从大气环流及地形角度,分析吉布提热季高温酷热的形成原因。

答案 该季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或“受干热的离岸风影响”)吉布提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升温(焚风效应)。

解析 据材料可知,4~10月为热季,热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据图上纬度可知,该季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而吉布提受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阻挡,位于西南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升温,因此高温酷热。

思考:

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分析和描述?

答案 气温的影响因素;风带(季风);风向及来源地的海陆状况;迎风坡或背风坡。

 

2.北美洲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

下图为“北美部分地区地理简图”和“北美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

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

答案 A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北部地区。

这里位于温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高大山系紧逼西海岸,西风带影响主要局限于高大山系两侧的狭长平原地带,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导致该地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气候:

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中部。

这里位于亚热带,冬季受到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形为狭长平原,位于高山的迎风坡,呈现为地中海气候。

C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北美大陆的主体部分,原因是北美大陆主要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地势平坦,东西较宽,且受西海岸暖流影响,该气候带西北缘有向西北延伸的趋势,因此,该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思考:

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分析或描述?

答案 气候的影响因素,即太阳辐射(温度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和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