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5621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docx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

一、试题特征

1、材料特征

这类试题一般以材料题形式呈现,题目由几段材料和几个问题组成,“启示”类试题往往出现在材料题的最后一问,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说明”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都会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如例1要考查的是“二战中的合作”,例2要考查的是“农业税”。

(例题见附录)

要考查一个历史问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很多,那么命题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从这样的角度来设问呢?

这就是涉及到命题者的意图,即希望通过这道题实现什么目的,有什么教育意义或现实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试题的立意”。

如例1的立意:

在国际社会面临重大问题时,只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例2的立意:

农业税的取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答案特征

具有规律性、结论性;很少有课本中的原话,需要自己概括;往往与现实结合;有较强的逻辑性;体现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原则。

二、主要问题

这类试题学生普遍感觉有话可说,但往往不容易得高分,主要问题表现为:

1、没法把握试题的中心内容,更无法把握出题者的“立意”。

如例1,这道题目有些学生无法找到中心内容,或者出现偏差,认为考查“战争与和平”,所以,写启示的时候不管试题有“谈谈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的要求,而是一味的写与战争、和平有关的话题,如“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

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符合启示类试题答案的特征。

这类题目有时候往往涉及到学生的情感认识,所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在表述时口语化,过于情感化,在给分的时候就会缩减。

如例1,“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世界人民应该站在一起,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一起协同作战,对付共同的敌人”等。

三、答题对策

1、通读材料、问题,找出考查的中心内容,切勿看一题答一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材料和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2、认真、准确完成前面的设问。

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但这是答好启示类试题的前提,因为一般而言启示总是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而最后的答案很多其实已经蕴含在这些答案中。

3、读懂问题,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明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

如例1,“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试题要求很清楚,换言之,当今世界,国际社会面临战争这样的重大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如例2,“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是对取消农业税的意义谈认识,就不应该得出“税收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的结论。

4、寻找答案,组织出基本的答案要点。

——解题的关键

从哪里寻找答案?

基本上有三条途径:

第一:

从一般规律入手。

如碰到环境污染要想到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碰到科技要想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碰到改革要想到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

等等。

第二:

从导读词入手。

导读词是对一道材料题核心主题的诠释,体现“立意”,所以很明确的点明了本题的中心思想,它可以帮你理解,甚至有时候答案会直接隐藏在里面。

如例1“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所指方向是一致的。

第三:

从前面的设问入手。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对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整理,并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

以上三题的答案中始终体现着以合作取得胜利的思想。

(4)找出教材中对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相关表述,尽量将答案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5、组织答案,完整表述。

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答案具体化,理论化。

具体化需要指向明确,有针对性,不抽象,不笼统,不泛泛而谈。

理论化是指结论应涉及事物的本质,有深度,不流于肤浅。

既然是启示,它是概括的有指导意义的。

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结论指向现实,不就事论事。

启示是对今天实践中的指导和借鉴,现实应该是启示的最终目的。

所以多尝试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而且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

“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三,简洁化。

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四、加强训练

提供一些历史知识的“启示”,以供大家参考:

(1)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灭亡的启示:

①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②缓和社会矛盾,才能长治久安。

(2)历史上选拔人才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

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3)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③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坚决彻底、善于用人;④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行之有效;⑤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甚至是血腥的斗争。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进行外交;③与各国保持平等团结,但坚决反击侵略;④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5)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

①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反封建必须与反帝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③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④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联合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发展;⑤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⑥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6)中共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启示:

①必须从实际和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③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7)对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落伍的认识:

①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②要科教兴国;③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④一个民族要不断进取,改革开放,才能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8)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得与失的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方针政策;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④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⑤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⑥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⑧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⑨必须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⑩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健全党纪和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9)二战给人类的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②人民是胜利之本;③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④居安思危,防止悲剧重演等。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改革的失败对我国的改革的借鉴之处:

①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反对一切外来势力的干扰;②从各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③发挥市场、计划等经济手段的作用;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群关系。

附录:

例1、(09天津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4分)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2分)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例2、(09全国文综3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

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

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l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l0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8分)

37.

(1)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

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

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

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