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625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docx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

高中政治主干知识整理(全套)

经济常识(上)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2)一般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3)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1)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价上下波动。

(2)作用: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4、公有制主体地位: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非公有制:

(1)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

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增加税收,促进科技进步(3)方针:

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2)具体原因: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7、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2)按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要素分配。

   ※8、市场经济:

(1)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一般特征: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3)市场调节的缺陷: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9、国家宏观调控:

  

(1)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1、公司:

(1)法定公司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股票价格=预期股

 

息/银行利率※(3)股份制:

①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的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份掌握在谁手中;②社会主义条件下,若国家或集体控股,它就是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③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1)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利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14、农业:

(1)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2)现状:

农业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3)意义: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4)措施:

①首要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增加农业投入;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5)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措施意义:

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③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④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⑤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⑦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促进农村教科文卫事业发展,有利于为二、三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措施: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推进。

(7)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为什么:

①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缺陷和弱点.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因此,发展农业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推进现代农业,是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

④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怎么办: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改变农业设施装备落后的局面。

三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条件。

要集中相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

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

要努力增加种养业、林业收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五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必须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要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转移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

  15、工业:

(1)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主导作用要表现为: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措施:

①着重发展支柱产业(建筑业、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16、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3)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7.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8.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职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19.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

(2)协商一致的原则;(3)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律规定的原则。

   20.社会保障制度:

(1)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

(2)原则:

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产;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①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经济常识(下)

    1.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

(1)积累包括:

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三部分。

(2)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

※(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①对立:

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积累和消费此消彼长。

②统一:

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

(4)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

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③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2.财政作用:

(1)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2)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4)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4.财政收入过多的危害性:

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必将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5.税收的作用:

一个基本两个重要:

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6.中国人民银行:

(1)性质: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组成部分。

(2)职能:

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③经理国库;④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的职能

※7.银行的作用:

(1)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8.储蓄的作用:

(1)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2)调节货币流通。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9.市场交易原则:

(1)是什么: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2)为什么:

①保证市场经济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②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10.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1)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2)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

    ※1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1)提倡适度消费;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3)提高消费的科学性;(4)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12.消费者的权利:

(1)安全权(最主要的权利);

(2)知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求偿权;(6)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13.当代世界市场呈现新特点

(1)国际商品贸易方式多样化;

(2)商品结构复杂化;(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5)市场竞争激烈化。

※14.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国际化;

(2)市场国际化;(3)资金国际化;(4)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5)信息传播国际化。

   16.对外贸易的内容:

(1)对外商品贸易(主导地位);2)对外劳务贸易;(3)对外技术贸易。

   17.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1)对等贸易;

(2)展卖;(3)加工贸易;(4)补偿贸易。

※18.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

(1)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经济实力。

19.倾销与反倾销。

 

哲学常识(此部分无重点难点之分,必须掌握)

一、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地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因素:

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精神状态。

4.从实际出发:

(1)原理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2)全面、辩证地把握实际。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①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②方法论: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②方法论: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

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又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

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

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含义不同;功能不同: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是组成整体的部分。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在性能状态上会相互影响。

②方法论:

办事情应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观:

 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内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①要把事物的发展如实看作一个过程;②要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地位;③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成长。

 ⑵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

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⑶发展的状态:

①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方法论: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重视量的积累。

⑷发展的趋势:

①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②方法论: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矛盾观(全面的观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①原理内容: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统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②方法论: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①原理内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方法论: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转化。

②方法论:

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普遍,再由普遍——特殊的认知秩序。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①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

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①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

⑴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3.人们应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5.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唯一标准)

  6.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主观能动性:

①是什么?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②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8.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①内容:

合理想象要求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②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二要敢于超越;三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四、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2.价值观⑴标准: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⑵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①集体主义:

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②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③怎样坚持集体主义:

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

⑴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

⑵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5.人生价值:

 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⑵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

①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

②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⑶实现条件:

①客观条件:

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定的社会条件。

(同理想) ②主观条件:

A全面提高个人素质;B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C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⑷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6.群众路线:

⑴原因: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⑵怎样坚持: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改造主观世界:

 ⑴内容:

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⑵目的:

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8.世界观境界与人生观境界:

 ⑴世界观境界:

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⑵人生观境界。

政治常识

  1.人民民主专政:

⑴首要标志――工人阶级的领导;⑵阶级基础――工农联盟;⑶社会基础――人民;※⑷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⑴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新”体现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⑵在概念上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主体、内容)和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保障)。

  ※4.我国的国家职能:

 ⑴对内职能:

①政治职能;②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③文化职能;④社会公共服务。

 ⑵对外职能:

①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的政体:

 ⑴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②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③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提案权、发言表决免责权、质询权)义务(模范遵守国家法律、保守国家秘密、提高个人素质、密切联系群众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

①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②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③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5)完善人大制度:

①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6.“一国两制”

 ⑴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⑵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⑶解决台湾问题①原则:

一个中国原则。

  ②方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7.我国国家机构:

⑴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主要根据。

 ⑵国家机关区别于党的机关、社会团体。

⑶组织和活动原则:

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对人民负责原则;③依法治国原则。

   ※8.依法治国原则:

①主体:

人民群众

②本质:

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③根本目的: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如何推进:

A立法机关严格立法,确保有法可依;B行政机关要严格行政;C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D完善法律监督体系;E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9.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

   ※10.公民的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11.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⑴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不是立法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