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974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docx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精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

1、黄昏:

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

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环境意象】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唐·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

”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8、秋:

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

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9、月: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

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10、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笛声

四、把握诗歌风格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

伤感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2.豪迈型。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五、送别诗中的情感: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3.借送别言志诗。

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4.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如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表明自己的心志;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六、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想象、虚实相生、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注意】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1.融情于景: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

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5.比喻:

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也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

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七、【注意提示语】

第一眼:

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

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

第三眼:

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

看清题目要求。

八、答题步骤:

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小结】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送魏万之京》《送友人》

【了解作者】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李颀(690?

-715?

赵郡人。

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

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

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唐诗之送别类诗歌鉴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在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李白《送友人》,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李颀《送魏万之京》,重点掌握其炼句的技艺。

4.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学习过程】

一、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二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空间:

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

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长河晓天

情感:

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难舍难分此会何年

二、鉴赏李颀《送魏万之京》

(一朗诵

(二理解

1.看注解,发挥想像,理解下列词句

离歌:

离别的歌。

云山况是客中过:

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催寒近:

催得寒气越来越近。

向晚:

傍晚。

空令岁月易蹉跎:

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2.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

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

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三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1.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课文思考题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

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

“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

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

(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

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或者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

4.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

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四本诗赏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

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

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三、简析李白《送友人》

(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

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

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四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

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分

答: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用“浮云”

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用“落日”不肯离开大地比喻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项练习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使船上的人感到了凉意。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1.这首诗的用字凝练而含蓄。

请指出“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的含义。

(2分

答: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身体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

2.诗歌的三、四两句非写实景,颇有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

三四两句是虚写,运用想象的手法,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

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魏二夜泊潇湘,孤月高照,梦里听见猿啼,难以成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

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

答:

“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3分

答:

三、四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诗人揣度友人杜十四的行踪,表现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译文】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秋”字有什么含义?

答:

“秋”字表面是写时令,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是秋季,实际是表达诗人凄凉愁苦的情绪。

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诗人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2.请细细品味诗的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

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