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8221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窦娥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窦娥冤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了解关汉卿与相关的元杂剧常识

2.把握古代戏曲的语言特点

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能力

目标

1.分析内心独白及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2.学会初步鉴赏戏剧冲突并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

目标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知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曲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劳动人民中间,多才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他著有杂剧六十余部,现仅存十八部,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窦娥冤》是其杂剧代表作,另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他于195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知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

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关汉卿借鉴“东海孝妇”的故事框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知常识]

元杂剧

元杂剧作为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1)末、旦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2)净

俗称“大花脸”,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等。

(3)丑

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1)唱

唱,即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中,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2)科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3)白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杳无音信(yǎo)      

(2)古陌荒阡(mò)(qiān)

(3)嫡亲(dí)(4)隅头(yú)

(5)田畴(chóu)(6)罪愆(qiān)

(7)恓惶(xī)(8)鳏寡孤独(guān)

(9)绣闼(tà)(10)刽子手(guì)

(11)尸骸(hái)(12)忤逆(wǔ)

(13)前合后偃(yǎn)(14)䦶䦷(zhèngchuài)

(15)浣纱(huàn)(16)祗候(zhī)

(17)桃杌(wù)

2.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禁

    ②应

③咽

④解

⑤落

⑥叨

⑦撇

⑧累

(2)一言辨异

⑨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⑩王老大悄悄(qiāo)把十元钱放在孩子床头,悄(qiǎo)然离开了家。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7.

8.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分辨·分辩

填一填

这些盗版书粗糙至极,就是用肉眼也很容易分辨,销售商也不再同顾客分辩,干脆打三折售书,想尽快脱手。

辨一辨

二者都有“把问题弄明白、弄清楚”的意思。

“分辨”指分清辨别。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

(2)埋怨·抱怨

填一填

出了问题要多想想自身原因,不能总是埋怨别人,或者抱怨社会不平等、不给你机会。

辨一辨

“埋怨”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

2.成语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为推进中国养老事业,关爱老年弱势群体,华康福寿健康养老发展基金在京成立,并启动健康养老进社区援助行动,帮扶空巢、鳏寡孤独和贫困老年群体。

(  )

答案:

√ “鳏寡孤独”泛指丧失或缺乏劳动能力而生活没有依靠的人。

(2)这几天感冒了,小王坐在教室里听课只能吞声忍气,因为一咳嗽就会影响同学们的听讲。

(  )

答案:

× “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3)不要看人家都说好,就来个顺水推舟。

(  )

答案:

√ “顺水推舟”指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

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4)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输很慢,亲人离家便杳无音信,十天半月甚至一年两年才能传回消息。

(  )

答案:

× 前后矛盾,“杳无音信”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

(5)他们两人从小一块长大,然后同时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如今成了举案齐眉的好兄弟。

(  )

答案:

× “举案齐眉”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6)全球财富分配报告指出,澳大利亚最富裕的10%群体身家不断增加,而贫困一族穿的衣服却一贫如洗。

(  )

答案:

× “一贫如洗”形容贫穷得什么也没有,就像被水洗过一样。

不能用于“衣服”。

(7)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希望反对派议员回心转意,支持通过政改方案,实现2017年“一人一票”选特首。

(  )

答案:

√ “回心转意”指改变态度,放弃原先的成见或主张。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窦娥冤》通过描写普通青年女子窦娥的不幸遭遇和她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热情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反抗精神和坚强性格。

一、阅读课文“楔子”部分,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剧本一开始就写了蔡婆婆的内心独白,其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提示:

(1)交代了蔡婆婆的祖籍、家庭状况、窦天章借钱的事实及不能偿还的原因以及蔡婆婆想让窦天章之女做自己的儿媳等。

(2)交代主要人物窦娥的由来,暗示其身世的悲惨,揭示了悲剧的根源之一——高利贷。

2.窦天章的内心独白交代了哪些内容?

剧本借窦天章之口再叙身世有什么作用?

答:

 

 

 

提示:

(1)交代了主要人物窦娥的不幸:

三岁亡母,七岁成了童养媳。

(2)渲染了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奠定了全剧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还交代了窦天章进京赶考,为第四折为女儿平反埋下了伏笔。

二、阅读课文“第一折”,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3.“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救得我性命。

那张老就要我招他做丈夫,因这等烦恼。

”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提示:

“亏了”“张老”,可以看出蔡婆婆态度的变化,此时她内心已经答应嫁给张驴儿之父。

她的“烦恼”一半是难为情,一半是故作姿态,以便劝说窦娥。

4.[寄生草]一节,用了三个“愁则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提示: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从结构上说,用三个“愁则愁”来细化前面的“细细愁”,从内容上说层次分明,节奏上顿挫起伏,颇有民歌风味。

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主要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等。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等;描写手法主要指肖像、心理、环境、行动、语言等手法。

另外表现手法还包括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铺垫等写作手法。

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点出是什么表现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要从内容和形式(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5.从[赚煞]的唱词看,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提示:

窦娥头脑清醒,洞察问题深刻,表现了她明于义理,坚持操守的美好品德和不屈从于胁迫,勇于抗争的精神。

三、阅读课文“第二折”,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6.本部分是剧情的发展,请你阅读文本,完善下面的表格。

提示:

(1)蔡婆婆生病想吃羊肚汤;

(2)桃杌昏聩至极胡乱断案。

7.“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第二折窦娥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楚州太守桃杌在一出场时的一段独白透露出什么信息?

这一段在剧中有何作用?

答:

 

 

提示:

这一段在元杂剧中是插科打诨的套语,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闲笔。

这是作者有意为之:

(1)从侧面写出了当时官吏的受贿现象,以旁敲侧击的手法来揭露官员的贪污腐化,表露出当时社会的冰山一角,也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中这种现象的愤恨之情。

(2)为窦娥的蒙冤加上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剧情自然地发展下去。

四、阅读课文“第三折”,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8.三桩誓愿是本折的重点,请你阅读文本并完善下面的表格。

三桩誓愿

目的

作用

血溅白练

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①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②把全剧推向了高潮;③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六月飞雪

(1)

亢旱三年

(2)

提示:

(1)让纯洁的雪覆盖她纯洁的身躯,以表明她的清白 

(2)证明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9.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屈判的,为何要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日月鬼神呢?

答:

 

 

 

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应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

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

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的人横遭杀戮。

表现出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

五、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0.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矛盾冲突

表现内容

张驴儿误毒死父亲,却诬陷窦娥

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窦娥欲洗清冤屈,反而被判死罪

(1)

窦娥怕连累婆婆,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2)

提示:

(1)吏治黑暗,官吏昏聩,贪赃枉法。

(2)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人说这表现了封建迷信思想,你是否同意?

对这种超现实情节的安排,你是如何看待的?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窦娥把惩治邪恶的希望寄托在“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两种灾害性天气上。

换句话说,关汉卿把惩治人间邪恶的希望寄托在自然界的更大的邪恶上,而不是寄托在正义和公理上。

这种以恶抗恶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观点2)浪漫主义手法。

这样安排情节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

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神人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情理,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观点3)这一超现实的情节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她发下三愿,为的是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治腐败、人民蒙受冤屈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

运用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课内·回扣]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是第三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课外·拓展]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对记忆中或眼前的事物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运用想象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利用事物间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2.根据情节创设意境,丰富作品内容;

3.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

[迁移·运用]

圆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圆想象成一个物体,写一个200字的小片段。

答:

 

 

 

 

写作示例:

向日葵

看到圆,我便想起了那面向太阳的植物——向日葵。

一个圆圆的面庞,再戴上一顶镶着花边的翠绿的帽子,整日充满着希望与欣喜,这就是向日葵。

我爱向日葵那丰满的、如太阳一样圆的脸。

在厚厚的淡绿色的脸蛋上,被纵横交错地隔成了许多小槽。

一个个小槽,便都是一个个生命,一个个小小“太阳”的温床。

在这温暖的母体的摇篮里,茁壮成长着它的孩子——葵花籽。

当把它们播种在春天的大地上时,它们也会带着母亲的希望,生成一个个新的圆圆的面庞,也永远面向着太阳。

素材主题

热  爱

[课内·提炼]

在元代杂剧家中,关汉卿因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而影响深远。

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与其天赋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他对戏剧的热爱有密切关系。

据明代臧晋叔说,关汉卿“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如果我们客观地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恐怕关汉卿对戏剧的由衷热爱是他能取得如此成就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课外·延伸]

1.热爱的奇迹

美国西部电器公司希望著名的梅奥教授能使下属的一家工厂里的女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这些工人从事的非常单调的电磁铁绕线圈的工作,梅奥提出下午让工人们有10分钟的喝咖啡的休息时间,结果产量立刻增长。

这时,梅奥进一步在上午也给工人10分钟喝咖啡的休息时间,生产再次增长。

但是,梅奥没有就此罢手,他开始宣布取消了下午的休息时间,产量仍在增长;接着他又取消了上午的喝咖啡时间,但是产量继续增长着,工人们没有抱怨和怠工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这项工作的确是单调枯燥的。

当有了休息后,工人们都喜欢这一段轻松愉快的时间,他们互相说笑着,谈论着感兴趣的话题。

当听到梅奥向她们解释了她们在参与一个实验。

她们就感到自己正在一个有意义的程序中工作,有光荣的参与感。

不知不觉中她们热爱上了这项工作,热爱上了这个集体。

于是这推动了工业心理学一个新的探索:

热爱或兴趣似乎比休息、增加报酬等更能提高人们的生产力。

热爱让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而精神都住在一个自由、美丽的天堂里。

热爱应该成为我们的生存内容之一。

2.古稀老人9年骑遍中国100多个城市

在苏州市姑苏区庆祝第28个老年节文艺演出会上,古稀老人戈桂元经过层层筛选投票,荣获“姑苏夕阳旅游达人”称号。

今年已经70岁的戈桂元老人,退休后用9年时间通过骑行的方式,走遍中国100多个城市。

戈桂元家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密密麻麻地标记着老人走过的地方。

老人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以苏州为出发点,向西北深入新疆,西南到达西藏日喀则,最北到达黑龙江漠河。

每次出行前,他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规划细致周密的旅行路线图,这让他的旅行更加舒心。

老人偏爱骑自行车旅行,他说,“骑行让人有充分的时间近距离接触一个城市的人文地貌和风俗民情。

”有时,他住着几十块钱一晚的招待所,吃着几块钱的街边小吃,品尝出的却是地道的当地风味。

3.名言警句

(1)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歌德

(2)热爱祖国的人绝不会憎恨人类。

——丘吉尔

(3)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海涅

(4)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

(5)缺乏对事业的热爱,才华也是无用的。

——尼柯拉耶维奇

(6)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7)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8)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运用·点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热爱的种子,有了合适的温度、水分与空气,总会生根发芽开花,最终吐露芬芳。

热爱凝结了人生中的万千情节,比如热爱文字,你就会为写出最美最真的文章而去努力;热爱摄影,你就会用心去捕捉生活中值得留住与宣扬的东西。

由于热爱,美国的工人由抱怨和怠工变得喜欢同样的工作;由于热爱,古稀老人戈桂元9年骑自行车游遍中国100多个城市。

(时间:

40分钟 分值:

4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占有备位“总统”的战略优势,但她的言行一再前合后偃,不仅失去了主导局面的先机,还沦为各方都不讨好的境地。

②近日《寂寞空庭春欲晚》片方曝光了一组剧照,琳琅康熙二人你侬我侬,举案齐眉,尽显甜蜜。

③从个税简单的定义上看,个税无疑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应当交纳的税,是以个体为主的。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家庭收入水平却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

④现在的公安队伍也是鱼目混珠,既有秉公执法的英雄人物,也有执法犯法的败类分子。

⑤洪都拉斯军事政变发生至今已一个月,虽然国际社会全力斡旋并积极干预,但是目前冲突双方仍未达成任何和解协议,洪政治局势前景依然扑朔迷离。

⑥兴化市区一处正在施工的路段因施工不慎突然发生煤气管道爆裂事故,兴化警方火速出击,仅用15分钟便化险为夷。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⑤D.③④⑤

解析:

选B ①前合后偃:

跌跌撞撞,站不稳。

此处用来描写言行,属用错对象。

③良莠不齐:

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此处应用“参差不齐”(形容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④鱼目混珠: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此处应用“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夹缝中展开的美学大辩论,朱光潜当然只能以当时社会所要求和规定的“话语”,通过写“检讨书”对自己不惜责骂乃至丑化。

B.“库尔德自由之鹰”组织11日宣称制造了10日晚的两起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炸弹袭击。

当天,数千人走上伊斯坦布尔街头谴责恐袭行径。

C.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关心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解析:

选C A项,中途易辙,首句主语为“大辩论”,第二句主语为“朱光潜”;B项,语序不当,表领属的定语“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应放在“制造了”之后;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决定的”或将“看”改为“由”,并删去句末的“的”。

3.下列对元杂剧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外:

角色名,“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净:

角色名,俗称“大花脸”。

正旦:

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卜儿:

角色名,扮演老妇人。

B.“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耍孩儿”“二煞”等都是曲牌名。

C.科,戏剧里称角色的动作为“科”,又称为“介”;云、道、白,旧戏曲中指用口语而不用唱的方式表达内容的用语。

D.折,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相当于多幕剧的“幕”;楔子,放在开头相当于“序幕”,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过场”。

解析:

选B “正宫”是宫调的一种,表示声音的高低。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演唱,在元杂剧的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杂剧的一人主唱也造成了某些弊端,例如由于压抑了旁侧人物,戏剧情境就表现得不够丰满

②一人主唱可以深化主要角色的情感逻辑,也有利于统一,有不少长处

③主唱的内容又常常显得冗长和勉强,主唱的演员也会过于疲累

④由于受讲唱艺术的影响,元杂剧的演唱虽已是代言体,却还是一人主唱的

⑤为此,元杂剧艺术家们已经开始采用一些通融的办法,而后来,这种过于单一的演唱体制仍然成为元杂剧被南戏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A.①③⑤②④B.②①③⑤④

C.④②①③⑤D.④⑤②①③

解析:

选C 整段文字旨在说明演唱在元杂剧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说到了一人主唱的利与弊。

解题时要注意语句中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如①句中的“也”,③句中的“又”等。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

(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下)

5.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醉”,霜林像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像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B.“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喜悦。

C.“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

D.文中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