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8552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总分:

150分时间:

150分钟)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上交。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运用(2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6分)

时间是永远不会等人的,一年四季,A(斗转星移/风云变幻),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时间因为悄无声息,所以能给人留下无法释怀的回忆,带走无法弥补的挫伤。

就让一颗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赶走阴霾,滋润心灵。

让阳光温暖心扉,带着一丝qièyì,尽情地áoxiáng在蔚蓝的天空中,采一朵多情的五彩斑斓的云彩陪伴着一颗向往梦想的心,直插云霄,斗破cāngqióng,在璀璨的夜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着,尽管有悲伤、痛苦,但也有幸福与快乐。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A处横线上。

(1分)

A处的成语是。

3.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

4.综合性学习(9分)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

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3分)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

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

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

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

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

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

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詞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3分)

示例:

关键词:

父爱课文题目:

《背影》

理由:

父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朱自清的《背影》以朴实隽永的语言歌颂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3)《朗读者》邀请语文课代表读了《格列佛游记》,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慧骃”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3分)

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

①,君子好逑。

(《诗经》)

②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③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

⑤晏殊《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句子是:

“,。

⑥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既

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样的心态。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6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6分)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6.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2分)

7.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8分)

张宗琏传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

永乐二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录囚广东。

仁宗即位,擢左中允。

会诏朝臣举所知,礼部郎中况钟举荐宗琏。

帝问少傅杨士奇曰:

“人皆举外吏,钟举京官,何也?

”对曰:

“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

”帝喜,曰:

“钟能知宗琏,亦贤矣。

”由是知钟,而擢宗琏南京大理丞。

宣德元年,诏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出厘各省军籍,宗琏往福建。

明年坐奏事忤旨,谪常州同知。

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军籍,檄宗琏自随。

立受黠军词,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

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株累甚众。

初,宗琏使广东,务廉恕。

至是见立暴横,心积不平,疽废背卒。

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

宗琏莅郡,不携妻子,病亟召医,室无灯烛。

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其清峻如此。

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每句断一处)(2分)

(1)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

(2)明年坐奏事忤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会诏朝臣举所知()②谪常州同知()

③宗琏数争之()④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对曰:

“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

11.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张宗琏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1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4分)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

上文哪些句子和链接材料的画线句子写法相同?

阅读《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回答13—16题。

(16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处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

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

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

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代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时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

你看,人们现在不是都记住了秦观、王勃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广、庾信等人的旧作吗?

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3.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4分)

14.简要分析第4段的论证过程。

(5分)

15.第3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6.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3分)

阅读《拔掉心底的篱笆》,回答17—21题。

(22分)

拔掉心底的篱笆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

另外,那时的我常常感冒,这也更加让我确信我是个体质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参加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问:

你怎么没报项目?

”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

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

“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的,反倒有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许你在耐力方面出色,来试试吧!

你完全能想象当时我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高二时,学校文理分科。

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虽然也不低,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

“你数学需要提高啊!

你偏科啊!

”我渐渐也承认了这个现实:

我脑子不灵,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

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

有一次他问我:

“你语文成绩那么好?

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

”我说:

“老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

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

“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

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好多部分,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

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

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值150,我拿了142分。

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问我怎么办。

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

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

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也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

我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人的很多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

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是不问题。

另一个方面,可能这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阻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7.联系全文,分析“拔掉心底的篱笆”含义及作用。

(5分)

18.请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3分)

时间

心底的篱笆

拔掉篱笆后

小时候

以为学习好则体育差

A

高二

相信语文好则数学弱

B

参加工作后

C

英语有小成

 

19.语言品味(5分)

⑴体育老师

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赏析加点词语)(2分)

⑵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

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20.“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这句话写出了我听了老师的话之后的心情。

请发挥想象,描绘“我”当时心里的具体想法?

(3分)

21.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心底的篱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该如何拔掉它们?

(6分)

【链接材料】我想: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第三部分作文(65分,其中书写5分)

22.题目:

平淡中也有诗

要求:

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

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如皋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答案

1.(3分)惬意翱翔苍穹

2.(1分)斗转星移

3.(2分)修改意见:

将“因为……所以……”改为“虽然……却……”

4.综合性学习(9分)

(1)(3分)A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B朗读能锻炼口才;C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3分)略

(3)(3分)示例一:

绝不溺爱子女,18岁以前,不让它们吃到一粒燕麦,也很少让它们吃奶。

在夏天,它们早晚都到户外吃两个钟头的青草,它们的父母在一旁监督。

示例二:

让子女接受艰苦的训练。

让子女在陡峻的山岭跑上跑下,或者在坚硬的碎石地上跑来跑去,以此训练它们的体力、耐性和速度。

它们跑得浑身出汗时,就命令它们跳进池塘或河里,全身浸在水中。

示例三:

定期检验运动情况。

年集会四次,表演跑、跳技能和其他体力或技巧方面的本领。

示例四:

重视子女们的学习。

让它们学习克制、勤勉、操练以及整洁等课程。

5.略

6.“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2分)

7.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4分)

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每句断一处)(2分)

(1)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

(2)明年/坐奏事忤旨

9.

(1)恰逢,正赶上;

(2)封建官吏降职或远调;(3)屡次,多次;(4)穿白衣。

10.杨士奇回答说:

“宗琏贤能,臣下与侍读学士王直将要推荐他,没有料到被况钟抢了先。

”(对、举、意、为一个字一分)

11.

(1)从王直和杨士奇都举荐张宗琏,可看出他是一个贤明、有才干的人。

(2)从“初,宗琏使广东,务廉恕。

”可看出他是一个清廉仁恕的人。

(3)从“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可看出他是一个清峻的人。

(4)从“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可看出他是一个关爱百姓的人。

12.

(1)“礼部郎中况钟举荐宗琏。

”“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

(2)“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参考译文:

张宗琏,字重器,是江西吉水人,是永乐二年的进士。

改为庶吉士,被授予刑部的主事之职,到广东审理囚犯。

仁宗继位后,被提拔为左中允。

适逢朝廷下诏命令朝臣推荐自己所了解的人才,礼部郎中况钟把张宗琏的名字上奏了。

仁宗问少傅杨士奇:

“朝臣们都推举京城以外的官员,只有况钟推举在京的官员,这是为什么?

”杨士奇回答说:

“宗琏贤能,臣下与侍读学士王直正要推荐他,不想被况钟抢了先。

”仁宗听了,很喜悦,说:

“况钟能够识别张宗琏,也是贤能啊。

”通过这次荐举,仁宗了解了况钟,而且提拔张宗琏担任南京大理丞。

宣德元年,朝廷下诏派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出京处理各省的军籍,张宗琏去福建治理军籍。

第二年,张宗琏因为上奏事情不

合宣宗的旨意,被贬为常州同知。

朝廷派遣御史李立治理江南的军籍,又命令张宗琏跟随李立。

李立听信了狡猾军士的言语,常常抓捕平民百姓充实部队。

张宗琏多次阻止他。

李立发怒,宗琏就伏在地上,乞求受到杖责,说:

“请允许我代替百姓去死。

”这样,免去牵累的百姓很多。

当初,张宗琏出使广东,追求廉洁宽恕之道。

这时他见李立粗暴强横,心里郁积不平之气,背上生疽而死。

身穿白衣为他送葬的常州百姓有一千多人,在君山为他建立了祠堂。

张宗琏到郡赴任,不带妻子和孩子。

(他)得了急病请医生,家里都没有照明的灯烛。

侍候的小童从别人家里要了一盂油进门,张宗琏马上推辞掉,他就是像这样清廉高洁。

13.

(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足够的词句来供选择;(4)只在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有可能进一步创新。

(每点1分)

14.作者先以一句俗语引出“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的观点;然后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述该观点;最后以现在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从反面论述该观点

15.运用比喻论证,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的观点中,从而进一步论

述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的观点,使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

16.“干柴”比喻该记住的东西(或知识积累),“火种”比喻生活中的观察和印证

(或生活环境的启发),“会着”比喻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记住的知识)

17.(5分)“篱笆”原意是栅栏,这里是阻碍的意思。

心底的篱笆是藏在在心里的因错误想法观念而产生的恐惧和心理障碍。

拔掉心底的篱笆是指除去错误的想法、观念,树立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分)

用比喻的手法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作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

(2分)

18.(3分)A.体育拿名次,体育比赛拿第三.B.数学拿高分,得高分,靠高分.C.恐于(担心、害怕)年龄大英语学不成。

19.⑴(2分)“常识”原意是普通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知识,这里带有否定(讽刺)的意味,表示对曾经给我误导的错误知识的否定(或反感)。

⑵(3分)作者用活泼俏皮(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出了我对从新认识自己后的轻松与欣喜之情。

以及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心理。

20.(3分)老师说得真对,原来过去学得不好对今后学习的影响并不大呀,我一定要好好努力……。

(意思对即可,基本包括对老师的话、对数学、对自己的想法即可)

21.生活实际:

我心底的篱笆

我听人说女生学不好数理化,一直害怕理科。

2分)

启示:

(1)不要轻易听别人的话,要有自信心,要相信科学。

(2分)

(2)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奋斗追求,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