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61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docx

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

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学科

(时间:

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惬意(qiè)古刹(shà)攒聚(cuán)苍劲(jìng)

B.别墅(shù)褴褛(lán)寒噤(jìn)殷红(yīn)

C. 淅沥 (xī )秀颀(qú)圩子(yǔ)针砭(biǎn)

D.精髓(suǐ)恣睢(suī)占卜(zhān)窥谷忘反(ku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做好太湖蓝藻治理工作,省委主要领导赶赴无锡,下车伊始便亲临现场查看情况。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C.真实的月球与传

说中美丽的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

头”。

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核能制取氢气。

 

B.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C.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D.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作者普里什文,美国作家。

本文通过小溪流过森林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出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哲理。

 

B.《画山绣水》作者杨朔,现代散文家。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因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C.《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

D.《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文,选自《六朝文絜译注》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本文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5.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一句中的“我”是代词,“在”是介词。

B.“半个钟头”是偏正短语,“聚拢起来”是补充短语。

C.“我赶紧涉水而过”一句中的“赶紧”是状语。

D.“由于我有了这种防御,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

”是递进关系复句。

6.根据拼音,在括号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生命如一hóng清水,需要流动。

也许有时会变得浑zhuó,但生命之水将川流不息,在浩荡之中再次变得清澈,变得bó大,变得浩瀚无垠。

在阳光的照耀下,可以升腾为天上的云彩,也可以化作雨露,给干hé的土地以绿色的希望。

 

 

7.默写。

(9分)

(1)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3)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_,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陈涉世家》)

(6)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7)泉水激石,_____________。

好鸟相鸣,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8.语文实践活动。

(6分)

扬州市梅岭中学准备举行

“走近曹文轩”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2016年4月,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我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曹文轩在回答《每日新报》记者时说:

“我希望中国的批评家对同胞们写的好作品,应当像欣赏西方文学一样来对待。

中国有中国的灯火,不要总是点洋烛。

⑴请问画线句子有什么言外之意?

(2分)

【材料二】曹文轩的作品中少年们的成长及周边的生长环境是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展现的——他借助儿童特有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对纯美世界的构筑。

他的唯美世界是由其家乡苏北农村特有的大麦地、芦苇荡、油麻地、草垛、小河、水牛、船只等构成,乡土风情孕育了其小说中特有的乡土风貌。

他的独特性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他作品还常常出现这样的语言:

四月蔷薇养蚕忙,姑嫂双双去采桑。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桑篮挂在桑树上,抹把眼泪捋把桑。

桃枝插在天门上,出门一一望麦儿黄。

这也端阳,那也端阳。

——《青铜葵花》

(2)请指出以上材料中的物候现象。

(2分)

(3)请你依据以上材料,探究曹文轩作品的特点。

(2分)

2、阅读理解(共53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9—10题。

(6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写下此诗。

②去长沙:

汉代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③落梅花:

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押韵倒置作“落梅花”。

9、第一句借用汉代贾谊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3分)

10、诗的三四两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简述其作用。

3分)

(二)阅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完成11-14题。

(16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①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

屈原既绌②。

……

顷襄王怒而迁之。

……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⑤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⑥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属(zhǔ):

写作。

②绌(chù处):

通“黜”,废,罢免。

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③察察:

洁白的样子。

④汶(mén)汶:

浑浊的样子。

⑤皓(hào)皓:

莹洁的样子。

⑥温蠖(huò获):

尘滓重积的样子。

11、解释加点词语。

(4分)

⑴争宠而心害其能()⑵安能以皓皓之白()

⑶苟富贵()⑷便要还家()

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王甚任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B.平伐其功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C.非我莫能为也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乃作《怀沙》之

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屈原列传》记叙了屈原充满悲剧性的一生,请根据选文说一说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赵迎辉的《阅历与读书》,完成15-18题。

(14分)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

“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

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

这都是不对的。

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

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

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

16、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7、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分)

18、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

请简述理由。

(4分)

歌德说:

“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17分)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

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

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

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

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

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

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

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

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

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

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

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

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

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

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

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

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

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

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

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

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

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

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

令我忧虑的是:

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19、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

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3分)

20、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

(3分)

21、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3分)

22、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

(4分)

23、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分)

三、作文(60+3分)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

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

宗璞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鲁迅因为遇见《山海经》,于是开启了他丰富而奇妙的文学想象。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扬州市梅岭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1.D2.C3.C4.A5.D

6.泓浊博涸7.略

8.⑴中国也有很多好的儿童文学作品(1分),不应盲目推崇外国作品(1分)。

⑵示例:

农历五月麦子成

熟!

(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2分)

⑶独特的儿童视角;浓郁的乡土情结;语言富有诗意,多用民谣或歌谣。

(答出两点即可)

9.(3分)诗人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1分),流露出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之情,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分)。

10.(3分)诗人由笛声联想到梅花满天飘落的情景(1分),描绘出与冷落心情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

11.⑴嫉妒⑵怎么⑶如果⑷同“邀”,邀请

12.B

13.⑴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⑵略⑶略

14.他执著地坚持和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愿意与外界妥协,不向命运屈服低头;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刚正不阿,这与楚国黑暗的社会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意对即可)

15.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或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3分)

16.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出下文。

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③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分论点作论据。

(一点1分,共3分)

17.先提出本段分论点“如何丰富阅历”。

(1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2分)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1分)(共4分)

18.应放在第②段。

(2分)原因:

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2分)(共4分)

19.①历史:

古老、沧桑.(1分)②外形:

枝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1分)③神韵:

孑然孤傲,卓尔不群.(1分)

20.交代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

令季节;(1分)烘托、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2分)

21.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1分)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恪这些人不媚世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1分),也表达出作者对世人渐渐遗失了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1分)

22.作者担心人工再现的建筑会淹没了红豆古树;(2分)作者更为人们热衷于俗世的追求,而忽视了品格、风格的继承感到可惜.(2分)

23.结构上,呼应前文,前面写“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

”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2分)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寻.(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