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365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备课4.docx

六年级数学备课4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例的意义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出示情境图,

 

1)、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2)、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你们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4)、写出它们的长和宽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操场上的国旗:

教室里的国旗:

  教师说明:

我们看到这两个的长宽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也可以这样表示: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上面图中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3.师总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5.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强调:

本课主要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2题。

(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6.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用1、2、5、10四个数写出所有的比例式。

8个,并且找出写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

0.25和0.2:

0.4    0.5 :

0.2和5:

2

1/2:

1/3和6:

4             0.2:

和1:

4

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如

(1)半径与直径的比:

=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

(4)周长与直径的比:

=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1.6=60: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2.4:

1.6=60:

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0.6×1=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1.6=60/402.4×40=1.6×60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

1/5=1/4:

1/10(   )×(   )=(   )×(    )

(2)0.8:

1.2=4:

6(   )×(   )=(   )×(    )

(3)4×5=2×104:

(   )=(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四、作业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解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二、新课

 什么叫做解比例呢?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

10。

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首先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哪两个比可以列成比例式,然后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或者可以列成这样的式子:

 

  问题: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提醒解比例也应写“解:

”。

  

  教师:

从解比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解比例:

 提问: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

 

  问题:

“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要做什么?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问题: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完成“做一做”的内容。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先应用比的意义,再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9和9:

12         

(2)1.4:

2和7:

10        

 (3)0.5:

0.2和5/8:

1/4

2、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能写成几组就组几组)

     2、3、4和6

    

3、作业:

练习六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

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

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

(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成正比例。

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

有什么发现?

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x×y=k(定值)

 

  正、反比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总价一定,购买算草本的本数和单价成(    )比例。

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    )比例。

3.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成(    )比例。

4.汽车每千米耗油量一定,所行的路程和耗油总量成(    )比例。

5.有120吨货物,每次运的吨数和运的次数成(    )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   )比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比例。

7.圆的周长与直径成(     )比例。

8.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    )比例。

9.如果ab=3,则a和b成(  )比例。

10.甲数的1/2等于乙数的1/3,那么甲和乙数的比是(  )∶(  ).

11.根据a×b=m×n写出两个比例:

(         )、(         )

1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一定,两个内项(   )比例。

13、a/8=B,那么A和B(   )比例。

1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它的面积和高(   )比例。

二、判断题。

(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

1.4x=7y,x和y成反比例。

(   )

2.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成正比例。

(   )

3.长方形的周长是48米,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   )

4.圆的周长一定,直径和圆周率成反比例。

(    )

5.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   )

6.     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反比例的意义。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

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

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

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

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补充练习:

                    正、反比例的判断

一、选择题。

1、圆的半径与面积(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2、做一个零件的时间一定,做的零件个数与总时间。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3、减数一定,被减数与差。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4、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5、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的圈数。

( )A、成正比例关系B、成反比例关系C、不成比例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7、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一定,两个内项成(  )。

A、正比例  B、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法判断

8、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一定成(  )。

A、正比例 B、反比例 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

9、小王的身高与体重成(  )。

A、正比例B、反比例 C、不成比例D、无法判断

10.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出勤率(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二、填空题。

1、已知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  )比例关系,如果C一定,A和B成(  )比例关系。

2、若8x=10y,那么x是y的(  ),x、y成(   )比例关系。

3、长度一定的铁丝,平均分成若干段,每段的长度和截的段数成(  )比例

4、如果y=5x,那么x和y成(  )比例。

5、如果7x=8y,那么x∶y=(  )∶(    )

6、如果b/a=1/2,那么a和b成(  )比例关系。

7、直圆柱的高一定,它的底面半径和体积成(         )比例.

8、如果Y=x/4,X和Y成(  )比例,

9、如果b/a=1/2,那么a和b成(  )比例关系。

10.如果6a=5b,那么a:

b=_____:

____, a:

5=____:

____。

三、判断题。

1、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

(   )

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

(    )

3、a是b的5/7,数a和数b成正比例。

(     )

4、在比例里,如果两个内项的乘积是1,那么,组成比例外项的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

(  )

5、如果4a=3b,那么a∶b=3∶4。

(   )

6、圆的周长一定,直径和圆周率成反比例。

(   )

7、A/8=B,那么A和B成反比例。

(  )

8、8/A=B,那么A和B成反比例。

  (  )

9、如果x与y成反比例,那么3x与y也成反比例。

(   )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练习课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32   

总个数/个32 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4 8 1020   

箱数    50 25( )( )

①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4 8 10 1620   

所看天数     804032( )( )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

说明理由。

(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

 征订份数/份50  40   30 2010   

应付的钱数/元15001200()( )( ) 

①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②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

说明理由。

2.正、反比例意义。

问:

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  )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    )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    )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    )

(6)圆的面积与半径。

(    )

过程要求:

(1)逐一出示以上各题。

(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小结。

(方法,关键)

 

第七课时练习课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