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9440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docx

全国获奖俭学设计

「教师简介」

    王文艳,女,小教高级,1980.07   拉萨广西友谊小学校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教学特长:

严而不死,活而不松。

论文发表:

2006年10月在《拉萨教育》上发表论文《低年级学生如何看图写话》;2011年3月在《拉萨教育》上发表论文《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德育教育》;2012年1月在《拉萨教育》发表论文《我的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课堂教学获奖情况:

2012年5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西藏选拔赛中获特等奖;2011年11月获市级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在学校举办的赛课中获奖。

「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案

■拉萨广西友谊小学  王文艳

教材简析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第八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一位妇女为我母亲开门和我母亲鼓励护士为自己扎针的两件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整篇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小小的两件事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将心比心,尊重老人,关爱孩子,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通过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揭示的道理,联系课外阅读材料和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涵义。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学生书写要点,注意“将”的多音字读法。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对文题的理解。

    3.检查字词,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注意“重”,“扎”的读音。

        沉重    道谢     鼓励   尊重

        关爱    理解    扎针   温暖

    3.读通句子。

    请同学们自选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或文中的几句话来读一读,要求字音准确、语句流畅。

然后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再读课文,探究学习。

    1.自学第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温暖?

阿姨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温暖?

在书上做些批注。

    

(1)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

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

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3.学习第三段。

    (出示句子)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1)请你谈谈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请你阅读这两个故事后,谈谈感受。

        

  

(一)发生在我身上将心比心的小故事

    去年“十一”的一天,妈妈带我到南宫水世界去玩儿。

我们换好游衣进入游乐区后,突然看见离水滑梯不远处有一个摔倒的小女孩儿。

妈妈看到了,飞快地跑过去,把她扶了起来。

可能是摔的太疼了,小女孩儿一直大声哭叫着:

“妈妈,妈妈”。

    过了好一会儿,女孩儿的妈妈才闻声赶过来。

在这段时间,妈妈一直陪在女孩儿的身边,并不时帮她揉着摔伤的头部,安慰着她。

女孩儿的妈妈赶过来时挺不友好的没理妈妈,拉着自己的孩子问怎么回事儿,后来女孩儿说自己不小心摔了,女孩儿妈妈才向妈妈连连道谢,妈妈只是笑着说不用客气。

事后,我问妈妈,您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儿,万一人家误会是咱们把她摔伤的怎么办?

妈妈听后,看着我心平气和地说:

“如果摔倒的孩子是你,妈妈不在身边,也没有人管你,你会不会很伤心难过?

妈妈也会很心疼的。

将心比心,妈妈希望所有的孩子遇到困难时都有人在身边帮助你们。

你想想看,如果别人在你困难时帮助了你,你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不帮忙吗?

    听完妈妈的话,我沉默了很久。

是啊,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得将心比心,就会对他人多生出一份关爱,一份尊重,那么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的!

(二)改变一生的闪念

    那是一个老师告诉我的故事,至今都珍藏在我的心里。

    多年前的一天,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

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

“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

”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女儿,心里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就胡编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了这里。

她当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他就是自己的学生呢?

通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害怕,也许正面临着人生最尴尬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的赶了过去。

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位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大声斥责着她。

她一下子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

“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领着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了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

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了家中,帮她好好清洗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回家了,临走时,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这里有好多书呢。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的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的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多年以后,她早已忘了这件事,依旧住在哪里,过着平稳的日子。

    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来一阵敲门声。

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的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的礼物。

“你找谁?

”她疑惑地问,大女孩却激动的说出了一大堆的话。

好不容易,她才从陌生女孩的叙述中听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女孩眼里泛着泪花,轻声说道:

“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当时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

”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的问:

“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

”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

“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中猛地一颤。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教师引导:

同样是表达将心比心这一主题的,这两篇文章各是通过什么事情来表达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这两篇文章你还能感悟到“将心比心”还是什么?

    3.小练笔: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将心比心”的事。

(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第三自然段。

       

    2、收集身边将心比心的小事回家绘声绘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附:

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

                          尊重               关爱

                          宽容               理解

                          温暖               幸福

课文:

                          将心比心

    奶奶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

“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听了这件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一天,我陪患病的母亲去医院输液,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zhā)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里,眼见针眼处鼓起青包。

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

“不要紧,再来一次!

”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那位护士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她连声说:

“阿姨,真对不起。

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

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

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教师简介」

    隋红军,男,1975年8月出生,毕业于吉林师范学校,现工作于吉林市教育学院,小学高级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

    从教17年来,隋老师在教学上始终追求一种“本真”的课堂,并逐渐形成了自己“沉稳、睿智、开放”的教学风格。

特别是近两年,作为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的经历,更使隋老师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

    多年躬耕于教学一线使隋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执教《看不见的爱》一课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获课堂教学一等奖,此外,还多次参与省、市各类教学竞赛或做教学观摩;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随笔等百万余字。

「教学设计」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2课

《不留余地的狼》

■吉林市教育学院  隋红军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不留余地的狼》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板块“不同的思考”中的第二篇课文。

课文由一个小故事和由此而引发的各界人士的思考两部分组成:

1至5自然段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了一只“不留余地”的狼追捕羊、兔、松鼠失败,最终落入虎口的经历;6至12自然段则语言凝练深刻,借不同人士之口表达了对人生、环境等多方面的看法。

课文条理清楚、结构简单,易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加之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与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适宜引导学生运用默读、浏览、讨论交流等方式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切实经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最终“得言”、“得意”,也“得法”。

另外,各界人士的说法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认知世界距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也不必深陷于繁琐的分析,只要帮助学生疏通字面的意思即可,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谬、衡”,会写词语“窟窿、平衡”,灵活运用联系语境、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理解不懂的词、句。

    2.运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读懂文本,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思考”的道理,提高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体会文本写法特点,通过“拓展读写”,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认知与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切实经历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准备

    1.学生:

人手一本《汉语词典》;有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2.教师:

教学课件;助推学生学习的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初次交流相互了解。

    探究的主要问题:

这是个怎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

与学生进行初次交流,了解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基本情况,拉近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预习课文关注起点。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

学生自主预习。

    【设计意图:

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准备。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一、检测预习,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内容,在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中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力争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一)检测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

练习概括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从文体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概括寓言故事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并通过拓展进行概括训练,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又使他们掌握了整体把握内容的方法。

  

(二)检测识字,落实识字写字任务。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

写会写好生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笔画比较多的字在结构上的特点,并通过默写、修正,检测学生识字写字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二、质疑解疑,领悟寓言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

从“说理”部分的整体入手,通过质疑,引导并帮助学生疏通对各界人士说法的理解;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课文得到的启示,并练习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思考。

  

(一)质疑解疑,疏通理解。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

围绕各界人士的说法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

通过质疑解疑,帮助学生疏通对各界人士说法的理解,在交流中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的能力。

  

(二)讨论交流,领悟含义。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

讨论交流自己得到的启示,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记录整理等环节,引导学生反思文本内容,丰富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思考,进而形成独特见解,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记录,以使阅读、思考、语言运用三者有机结合,达到“得言、得意、得法”的目的。

同时,也再一次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写”的任务。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拓展读写。

     设计意图:

再次从整体入手审视文本,体会文本在写法上的特点,进而认识到寓言故事的一般写法,并通过拓展读写的方式在语言的运用中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真正实现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

  

(一)浏览课文,体会写法。

探究的主要问题:

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

以浏览的方式再次回归课文整体,通过探究文本写法特点,实现由关注内容向关注形式的转变,并最终使学生形成对寓言故事一般写法的认识。

  

(二)拓展读写,练习表达。

    进行的主要学习活动:

拓展读写,练习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课外阅读资料的引入,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使学生在读写训练中丰富对“不同的思考”及寓言写法特点的体验,以达到“得言、得意、得法”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促进课内课外衔接。

    【设计意图:

通过与父母共同完成“拓展与运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再次体验“不同的思考”,现实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同时,通过查阅自己喜欢的寓言,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言体验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生字,积累课后词语和古诗。

    2.交流“拓展与运用”,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交流阅读查阅的寓言,围绕课文及所读寓言写一篇日记。

二、教学重、难点

    巩固基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并完成日记。

三、教学准备

    1.学生:

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

    2.教师: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交流“拓展与运用”。

    2、浏览课文,分组练习复述故事。

    3、落实基础,听写词语背诵古诗。

    4、交换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5、完成日记,促进形成学习反思。

板书:

                                     不留余地的狼         故事

角度不同思考不同      寓意

课文:

不留余地的狼

   陈仓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大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

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

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第一天,来了一只羊。

狼追上前去,羊拼命地逃。

突然,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仓皇逃窜。

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

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口逃生。

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

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别说羊、兔子,就连鸡、鸭等小动物也都跑不了。

    第三天,来了一只小松鼠。

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

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口儿跑掉了。

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所有的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

狼自己非常得意。

    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

狼吓坏了,拔腿就跑。

老虎穷追不舍。

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对于这个故事,各界人士说法不一。

    哲学家说:

绝对化意味着谬误。

    宗教学家说:

堵塞别人的生路意味着断自己的退路。

    环境学家说:

破坏原生态及其平衡者必自食其果。

    经济学家说:

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

    军事家说:

除非你是百兽之王,否则,别想占有整个森林。

    农民说:

不留种子就是绝种绝收。

「教师简介」

    陈文,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先锋小学语文教师。

昆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昆明市五华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昆明市首席高级、特级教师陈洁工作室核心成员。

全国苏教版录像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参加省、市、区课堂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第一名。

从教9年来以清新、幽默的课堂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学校、同行、家长的一致好评。

潜心钻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  陈文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记叙文。

本单元以“八一壮歌”为主题,分别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三篇课文。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反映彭德怀的内心矛盾,及表现了他作为将军果敢,坚定的一面,也表现了他作为将军侠骨柔情的一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等细节的句子,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3.挖掘文中空白点,联系课文想象,练习描写此时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文中重点词句段体会彭德怀爱骡子之情。

    2.通过三道命令体会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既怀有深厚感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矛盾复杂的心情,感受其饱满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PPT课件

    2.学生准备:

    

(1)自读课文2~3遍,把课文读通读顺,自学生字新词。

    

(2)借助课后思考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资料,了解彭德怀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参赛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文章大意。

    3、抓住文中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感知形象,了解学情

    

(一)猜名引出人物简介——彭德怀(相机学习生字“彭”)

    

(二)揭示课题,初识“骡子”

    (三)检查预习,了解学情,感知课文。

(根据学情,相机板书关键词或存疑)

二  顺学而导,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同学们,要深入了解人物必须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神,想其思。

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潜心读书,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去细细地品味,把那些让你心中一动的词句勾画下来,并简要写出你的体会。

(相机板书画线词),

    预设一:

品读“爱骡”之情

    1.引导学生抓住“悄悄……看着它吃完”“深情”“背过脸去”“摘下军帽”“吃不下,端开”等词句和表示时间的词句,深入体会彭德怀这位将军的侠骨柔情。

    2.配乐引读,感悟“深情”。

    预设二:

品读“爱兵”之情

    1.抓住“饥寒交迫”“燃眉之急”结合图片和诗句,感受红军过草地的艰辛。

并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不得不杀”的艰难抉择。

    2.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并朗读“三道命令”体会彭德怀这位将军的果决与坚定。

    预设三:

品读“同甘共苦”及“兵之爱”(机动)

    1.课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彭德怀和大家的对话,透过这些对话,我们除了能感受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对战士的深爱,还能品味出什么呢?

请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用心体会。

    2.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三  运用语言,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小结: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

    2.师生分角色朗读经过提炼的对话。

    3.运用语言,拓展想象:

看着眼前缓缓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仿佛又看到                                               ,面对缓缓倒下去的大黑骡子,彭德怀摘子               他心里默默地对大黑骡子说:

                                                   

    4.回环引读最后一段(机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

    2、学习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开展辩论,从而进一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3、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句,回顾课文,学习概括。

二、再读文本,开展辩论,深入感悟

    1.大黑骡子非杀不可吗?

请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展开辩论。

    2.融进北上滚滚铁流和宣传鼓动员竹板声里的只有大黑骡子吗?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潜心阅读对话,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  迁移运用,学习表达

    1.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回忆并描写生活中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的一个人。

    2.交流评议

四  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附:

板书设计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