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0456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甘肃省庆阳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甘肃省庆阳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观察示意图,判断“元谋人”应在什么位置()

A.AB.BC.CD.D

2.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B.

C.

D.

3.禾苗在春雨中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

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A.半坡人B.北京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

4.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売后称小米)。

下列原始人类中主要种植粟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5.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黄帝B.炎帝C.舜D.禹

6.“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

古人辛苦今谁信,只风清淮入海流。

”这首诗称赞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

A.黄帝B.炎帝C.禹D.舜

7.明君兴国,昏君误国。

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A.周武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

C.周平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

8.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

①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②王陵区的存在;③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④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9.妇好是商王的王后。

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龟甲或兽骨上B.竹简或木牍上C.丝帛或麻布上D.宣纸上

1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天子依附于诸侯

C.鲁国希望与齐晋结好D.周王室地位衰落

11.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教赵、纸上谈兵。

下列事件与这些成语反映的时期无关的是()

A.武王伐纣B.长平之战C.吴越争霸D.桂陵之战

12.下面是战国七雄位置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D.燕、齐、楚、秦

1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4.都江堰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修建这一工程的诸侯国是()

A.齐国B.吴国C.秦国D.楚国

15.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的问题。

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文中“智慧”是指()

A.“兼爱”“非攻”B.“无为而治”C.“仁”“道之以德”D.“以法治国”

16.“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

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1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是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3世纪早期

C.公元前2世纪晚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8.秦朝时,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木材,结账时,他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来支付货款

A.

B.

C.

D.

19.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

”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末(   )

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②刑法苛严 ③长年征战,兵役繁重 ④沉重的赋税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

20.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①约法三章②巨鹿之战③垓下之围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识图题

21.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工具的出现表明哪个生产部门有了一定发展?

(2)图二青铜器铸造于何时?

有何历史地位?

(3)据图三、图四,说说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及其作用。

(4)综上所述,概括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综合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产生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据材料一,指出哪一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该王朝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

(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哪一制度的产生?

(3)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这一制度在东周时期逐步瓦解,据材料四指出国家当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日: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田畴异亩,车涂(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三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秦始皇)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为了克服材料一中“侯王”的弊端,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

(2)为改变材料二中“田畴异亩,车涂(途)异轨”的现象,秦始皇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的“他们”主要指哪一游牧民族?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秦始皇修长城的看法。

除此之外,秦始皇为开发南疆,下令修筑了哪一水利工程?

这一水利工程有什么直接作用?

四、论述题

2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80~120字的短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得当,文字流畅。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图中A处对应的是距今约170万年,A项符合题意;B项图中B处对应的是距今约50万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图中C处对应的是距今约10万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图中D处对应的是距今约3万年,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2.A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相关内容。

北京人属于远古人类,并且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所以A项符合题意。

西周、战国、汉代属于文明时代,不属于远古时代,所以答案选A。

3.D

【详解】

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稻”。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故D项符合题意;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粟,A不符合题意;北京人和元谋人还没有开始原始农耕生活,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D

【详解】

生活于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故选D项;AB时期还没有农作物种植,排除;C是种植水稻,排除。

5.A

【详解】

我们通常所讲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故答案选A。

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接受禅让”成为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故C符合题意;黄帝、炎帝、舜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7.D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荒淫无度,实行暴政导致夏朝灭亡,D符合题意;涿鹿之战发生在黄帝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排除A;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排除B;导致国人暴动的是周厉王,排除C;故选D。

8.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有了宫城,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出土于安阳的殷墟,且青铜器上有文字,商周时期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商周时期出现了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题干的内容出现在商朝,因此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D

【详解】

从材料中鲁国对周天子、对齐国、对晋国朝贡次数的对比可看出,周王室地位下降,而齐、等大诸侯国势力起,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鲁国向周纳贡,但不能体现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且不是材料的主张,A错误;B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11.A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退进三含卧薪尝胆、国魏赵、纸上该兵”等成语典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语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四个选项中只有武王伐纣与这一时期不符,是商朝末期的事件,A符合题意;故选A项。

12.D

【详解】

战国七雄位置按口诀可以记为东向西北到中间,齐楚秦赵韩。

因而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楚国,④是秦国,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3.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对于B选项所述内容,没有描述,故答案选B。

1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经济的过中,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员那中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江上修筑了都江堰,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C

【详解】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并主张以德治国,故C项正确;A项是墨家思想,排除;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说明了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所以“塞翁失马”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道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A。

儒家主张仁政;墨家提倡节俭,反对战争;法家主张严刑峻法。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点是题干中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学生需要灵活运用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1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是:

在100年之内都为一世纪,满100年在百位数字上加1就是几世纪,据题意,公元前221年即为公元前3世纪20年代,公元前纪年是倒着数,数字越小,年代越晚。

因此,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选项中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A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A项是圆形方孔半两钱,符合题意;BCD项不是秦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排除。

故选择A。

19.B

【详解】

依据题意“秦末”,结合课本所学,秦朝末年,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兵役繁重。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奴役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

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坏;秦朝的赋税也很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交国家;秦朝的刑法残酷,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由以上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0.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项羽领导的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战争,域下之国指的是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包在域下,②③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约法三章的是刘邦,建立张楚政权的是陈胜、吴广,排除舍有①或④①的ABD;故选C。

21.

(1)原始农业(或原始农耕、农业、农排)

(2)商代后期。

是这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或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农业发展等)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所示工具的出现表明原始农业部门有了一定发展。

(2)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青铜器是司母戊鼎,铸造于商代后期;是这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依据图三、图四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其作用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综上所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2.

(1)夏朝。

军队、监狱、宫殿等。

(答出两个即可)

(2)指统治者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

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世袭制

(3)分封制。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

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有军队、监狱、宫殿等。

(2)根据材料二“天下为家”结合所学可知是指统治者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天下为家”体现了世袭制的产生。

(3)根据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根据材料四“平王之时,周室衰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家的状况为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23.

(1)郡县制

(2)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匈奴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奴人侵,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灵渠。

沟通了湘江和离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克服材料一中“侯王”的弊端,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材料二中“田畴异亩,车涂(途)异轨”的现象,秦始皇分别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的措施。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他们”主要指匈奴;依据材料“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的信息可知,我对秦始皇修长城的看法是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奴人侵,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除此之外,秦始皇为开发南疆,下令修筑了灵渠;这一水利工程沟通了湘江和离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24.观点:

顺应潮流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史实:

战国时期是社会生产大变革的时代,各国为了富国虽兵,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前进步伐。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破旧立新,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

因此,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详解】

本题要求对商鞅变法写一篇短文,观点明确,论述得当,对这种短文要求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意思是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这是商鞅说的,因此联系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商鞅变法可以得出国家要发展必须走改革的道路。

因此可以提出一个观点:

顺应潮流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然后通过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写出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