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005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愁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乡愁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愁教案1.docx

《乡愁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教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愁教案1.docx

乡愁教案1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范文汇总5篇

乡愁教案篇1

  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

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明确:

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

  明确:

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

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虚)(实)

  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

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

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

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

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

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

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

乡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

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后来啊�J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J我/在外头�J

  母亲/在那头�K母亲/在里头�K

  长大后�J而现在�K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J我/在这头�K

  新娘/在那头�K大陆/在那头�K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头这头外头这头

  空间线索:

{{{{

  那头那头里头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新娘母亲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夫妻情母子情思乡情

  感情基调:

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乡愁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

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

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

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

哪些词要重读?

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

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

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

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

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

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

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

  (点名背诵、集体背诵。

教师侧重对感情表达效果进行评价,自然导入本课。

  

(二)具体感知

  (体会这首诗的构思巧,形式美。

  同学们的背诵准确流畅,抑扬顿挫,感情真挚。

这首诗之所以这样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1感知本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教师概括归纳:

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语,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

  2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生活经历,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

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这三节顺序有先后,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似乎有所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概括归纳:

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

前三节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集中表现出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

前三节是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3再朗读一遍,仔细品味诗中情感层层迭进的特点。

  4本巧的构思,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轰然汇成情感的巨浪,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正如诗人所说:

“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而诗歌本身的形式美更赋予这首诗感人的力量。

乡愁教案篇4

  一:

训练重点

  诗歌赏析能力的训练

  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节课

  2、课型:

比较・品味课

  三:

预习要求

  1:

查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

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

通读,了解诗歌大意

  1:

结合对预习的检查,让学生通读本诗

  教师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

了解大意,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

教师点拨:

  两首同题“乡愁”诗,真是一种愁情两首歌。

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旋律,吟咏着同一个主题――这就是思乡情意,别乡愁绪,道尽游子怀恋故土情。

  教学板块之二:

练读,品味诗歌的意蕴

  1:

全班活动,教师指导两诗的朗读技巧

  教师指导:

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依据图表,进行朗读练习)

  2:

同学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三:

诵读,用声音表现诗歌的情感

  1:

个人读,同学品评优劣得失

  2:

分组读,全班齐读,共同感受诗歌的意蕴

  教学板块之四:

比较赏析,获得丰富的感受

  1:

比较两诗,加深理解

  先用图表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作答。

(大屏幕显示)

  教师进一步简明分析

  1.余光中的'《乡愁》

  

(一):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二):

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三):

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一层层加深。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席慕蓉的《乡愁》

  

(一):

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喜悦,有忧愁;

  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

  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席诗不如余诗主题有明显的升华。

  2:

吟咏朗诵,反复品味

  依据诗中的具象物,自己运用想象、联想,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

以情作线,当堂背诵

  教学板块之五:

拓展阅读,增进理解

  (大屏幕显示)

  《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

课堂小结

  诗歌语言浅显,重在体味其中的意蕴。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大屏幕显示,作为板书。

  [创意说明]

  全诗语言精粹,句式灵活,结构整齐。

看起来清爽怡人。

这样的美文,不读难悟作者构思之巧、选词之精、情感之丰,不读,难以领略诗歌意蕴之厚、音韵之美。

  于是就以朗读训练为主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

  以朗读来组织教学,五个教学板块思路层层推进,要求步步攀升,体现出训练目标的单纯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有几处简洁的指导和精粹的点评,学生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习得朗读的技巧;本设计淡薄了对诗歌构思、主题、哲理的深入分析,淡化了对字、词、句、修辞的显性积累,以读代讲,以读带思,体现了诗歌需要“歌”的特点。

  诗本浅显,讲之再三,不过了了;况且,诗言志抒情,非一言半语可道明;故作“比较”的设计,冀以在比较中让学生多思、多品。

  于是就冠以阅读・比较课。

  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诗以配乐朗诵作为示范,以散文《乡愁》的MTV作为导语和背景音乐;利用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

充分利用视听手段为教学服务,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信息传输。

乡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

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

“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例如:

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

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

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

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

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

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

――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

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

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

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

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