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1580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docx

四川大竹观音中学12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精

观音中学2014初八年级下中期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共22分)

1.用你最满意的书写,抄写“捕捉春天踪迹,谱写牛年赞歌”。

(2分)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拼音或汉字(2分)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mí(   )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gù(    )思想的囚(    )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油光可鉴:

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B文绉绉: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C颔首低眉:

仰着头显得很自信的样子。

D广袤无垠:

广阔无边。

4.请你为下面的句子提出修改意见(2分)

《走西口》是一部走西口的人们用血泪、坚韧、诚信、勇往直前写就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

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诚惶诚恐 感慨万分 盛气凌人粗制滥造

B深恶痛疾截然不同拖泥带水长吁短叹

C 鹤立鸡群不求甚解目光灼灼海誓山盟

D疲倦不堪油然而升冥思遐想 不可明状

6.根据句式特点和意思,仿写句子:

(2分)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一本书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原文或要求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

①啊,我思念那洞庭湖,____________________,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雷电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④《与朱元思书》中,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马说》一文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忠贞不屈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与“月亮”有关的一组上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共48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8题—12题(共14分)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

(2分)

9.解释加点词:

(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

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送之。

走:

__________________。

③益慕圣贤之道。

益慕:

__________________④俟其欣悦。

俟:

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方面?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冬季享受着暖气之热,夏季享受着电扇之风,随时都有的老师的指导,读过本文后你定会想很多,请把你的启示或感想写出来。

(至少写三条)(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8题(共18分)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

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

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

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

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

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

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

“女子无才便是德。

”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

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

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

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

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

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

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

此处人迹罕到,又有阳光又有风。

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

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

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

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

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

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

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

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

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

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

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

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

“我们进城去。

”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

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

”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

隙中窥月,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

庭中赏月,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

台上望月,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

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13.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2分)

正襟危坐:

14.第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5.幼年的作者读书时常常选择哪些场所?

这样的读书经历给了她哪些影响?

(2+2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清代名士张心斋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的理解。

(3分)

17.关于读书,你还有哪些有益的经验?

写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吧。

(至少写两点)(3分)

18.作者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体现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

请从第①段中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题—23题(共16分)

幸福铃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

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

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

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

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

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

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

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

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

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

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

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

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

“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

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⑾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

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

傻丫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内容。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体会第⑩段划线处的加点词“即刻”“昂首”分别刻划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4分)

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昂首:

21.请说出父亲用什么办法知道女儿平安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接到女儿的来信,父亲知道了自己生日那天女儿想让他接听电话,听她说“生日快乐”后,父亲会怎样说?

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出父亲所说的话。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以“幸福铃声”为题,可文中的父亲却从未接听过女儿的电话。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幸福铃声”的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题。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

在这牛年的春天里,你也许想到了、听到了、看到了很多新鲜的、感人的、难忘的人和事,请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不少于600字。

②书写规范,卷面干净。

③看清要求,内容和立意要真实新颖。

④不出现泄露身份的人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书写态度认真,字迹规范,布局合理,逗号占中间一格,方能得2分。

2.弥  锢  qiú  zēng

3.C 颔首低眉: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的样子。

4.修改意见:

在句末加“的赞美诗”或“的史诗”等(只要是与“一部”能搭配的中心词即可)

5.D升——生       明——名

6.示例:

是没有一颗星的夜空;   是没有一滴水的湖泊。

7.①我思念那长江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⑤其真不知马也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⑦示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二.阅读部分

(一)8.《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9.①致:

得致。

   ②走:

跑。

   ③益慕:

更加仰慕。

  ④俟:

等到。

10.①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感觉不到口中吃的、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11.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2.示例:

①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浓厚的兴趣;②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③学习要勤奋刻苦;④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惧困难;⑤学习要有主动性等。

(二)13.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意思对即可)

14.从“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在五叔婆不识字被人骗、母亲写信辞不达意、母亲读不懂父亲来信等事实中受到教育,要替母亲争一口气。

15.“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和“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里。

一是保护了视力,二是读书不要求宽敞讲究的条件。

16.少年时读书,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

他们对求知世界的知识的渴求促使着他们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而且越是看不到、得不到的东西越能激发这种读书的欲望,为了读书可以克服许多困难。

因此,兴趣才是少年时期最好的老师。

(意思对即可)

17.略。

示例:

充分利用饭前饭后的小时间;看书要有选择地看,感兴趣的书就看,不感兴趣的可不看;看应看书的时,要有计划,如每天只看两页,或每天只看10分钟,这样积累起来,每年的阅读量也是很可观的;看书要善长摘抄或写读书笔记等。

(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18.例:

……“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描写“偷偷”把胡豆吃了,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一个孩子在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时的调皮和天真,“宁可受罚”则是这种童心的真实写照;“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心中的真实想法。

(任答出一点即可)

(三)19.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每个周末给父亲“打电话”报平安,父亲跑十里路去小镇上的小商店听女儿的电话铃声,却从来不接电话。

(意思对即可)

20.“即刻”表示父亲十分期盼女儿的电话“昂首”是表达了父亲知道女儿平安后的心情愉悦

21.让女儿在某个时间用电话铃声来代表自己一切安好

22.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23.父亲不接女儿电话,只听铃声,当然是为了节省话费;父亲每周去听一次女儿打来的电话铃声,不再是普通的电话铃声,它饱含亲情,饱含思念,凝聚着父亲和女儿的千言万语,因而成了“幸福铃声”。

(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部分.2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