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3044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之所以为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为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第二、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变质,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意识能动作用含义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的发展。

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9、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最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2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2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4、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最后,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2)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特出表现。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首先,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再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30、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实现途径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削农民的土地,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把封建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3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市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2、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3、价值规律的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4、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方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35、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6、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力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39、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4)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4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2、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42、资本积累的含义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43、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44、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45、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前提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并存性

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继起性

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一次连续性。

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形式的统一。

46、资本周转的含义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

47、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又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48、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3)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4)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5)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4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进步作用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因而;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局限性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民主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50、什么是垄断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51、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52、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包下来。

53、金融寡头的含义

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54、金融寡头加强其统治地位的途径

(1)在经济上,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2)在政治上,又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55、垄断利润的来源

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收入

5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事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7、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越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5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59、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60、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积极影响:

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