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3112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docx

作文范文之童区寄传作文600

童区寄传作文600

【篇一:

段太蔚】

段太尉逸事状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2.体会、学习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2.体会、学习本文褒贬自现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

1.理清人物关系,分析段太尉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性格特征;

2.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相关常识;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3.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鸿门宴》有关与项羽与刘邦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人物传记,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了解段太尉的逸事,体会段太尉的性格品质。

板书:

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

二、作者简介

学生齐读,并增补课本注释上的内容。

多媒体屏幕显示:

柳宗元:

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

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

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

《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三、题解

学生齐读书本注释,并按照教师在屏幕显示的内容增补。

1.多媒体屏幕显示:

段太尉:

太尉,官职名。

其人叫段秀实。

逸事状:

“状”,又称“行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实、爵里、行治、寿年等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人物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

2.教师讲述柳宗元写此逸事状的背景以及太尉生平。

多媒体屏幕显示:

文史背景: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

官至司农卿。

唐德宗建中四年,发生叛乱,叛军拥戴节度使朱泚为帝,当时段在朝廷,怒斥朱泚,并以朝笏击其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四、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五、阅读鉴赏活动

1.再次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2.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3.讨论:

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

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点拨:

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板书:

郭晞纵兵

段太尉请缨

诛杀暴卒刚正沉勇(勇服郭晞)

诛杀士卒

辩理

焦令谌夺田天旱,无收,焦督农臣之廉者

代民偿租仁慈宽厚(仁愧焦令谌)

上状,挨打官之正者

段与民还谷

告诫家人

拒收贿赂清廉正直(节显治事堂)

放置所收财物

材料来源、写作目的

4.探究:

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探究。

点拨:

1)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记叙。

2)对比、衬托。

总之,作者运用了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的写实手法

六、探究交流活动

段太尉杀掉喝酒闹事、危害百姓的十七名士兵,你对这种杀一儆百的惩戒方式有何评论?

七、布置作业:

归纳总结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文言知识。

完成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总结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古今异义(学生分小组,合作整理归纳出文中的文言知识,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1.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古义为生民,即老百姓;今指不熟悉的人。

2.今不忍人无寇暴死古义为无故死亡;今指突然死亡。

3.太尉曰:

“无伤也,请辞于军。

”古义为不要紧,无妨;今指没有伤口

4.请假设草具古义为两个词,假:

借,设:

置,安排;今指①姑且认定②虚构。

5.一夕自恨死古义为羞悔,遗憾;今指痛恨。

6.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古义为没有能力;今表能愿的否定

7.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古义为往来;今指①出去和进来②不一致,不相符。

三、词类活用

1.晞一营大噪,尽甲名词用作动词,披上铠甲。

2.舆来宫中名词作动词,抬。

3.乃我困汝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

?

处于困难处境

4.手注善药名词作状语,亲手。

5.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方位名词作动词,呈上。

四、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三。

五、特殊句式

1.邠人[偷嗜暴恶者](定语后置)

2.日群行丐取[于市](状语后置)公幸教晞[以道](状语后置,把道理教给我。

3.使[之]勿知/以[之]如司农治事堂/农以[之]告谌。

(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4.欲谁归罪(宾语前置,“谁”作“归罪”的宾语。

5.段公,仁信大人也/谁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判断句,“?

?

也”判断标志。

七、布置作业

【篇二: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期末试卷】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

2、下列词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格内改正。

(4分)

横行无际不屑一顾

力无以复加昂首阔步凶神恶煞按捺不住奄奄一息如怨如诉万籁具寂殚智竭下流无耻喜笑颜开赅人听闻随声附和钦差大臣不可救药

3、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3分)

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

....

姑妄从之:

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贼易之。

易:

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

不可救药:

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给他。

..

指点:

指出来使人知道。

4、对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c、《农夫和蛇》选自《伊索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的奴隶伊索所作。

d、《童区寄传》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6、默写填空。

(5分)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

7、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

(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3分)

示例:

书名:

《三国演义》

人物:

诸葛亮

故事:

草船借箭

书名:

人物:

故事:

8、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4分)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

请列举三项。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

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9-12题。

(14分)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9、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4分)

①布囊其口。

囊:

②恐栗,为儿恒状。

栗:

③郎诚见完与恩。

诚:

④吏护还之乡。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4分)

①力上下,得绝。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文章是如何体现区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

(3分)

12、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

(3分)

(二)阅读下列课内现代文语段,完成13-17题。

(15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3、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

(3分)

1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3分)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3分)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16、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3分)

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1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3分)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

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

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

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

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

“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

?

”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

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

“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

”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

“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

?

”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

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

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

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

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

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

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

种怆然悲凉的气氛。

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

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

?

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

回家看看吧!

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

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

18、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19、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3分)

20、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找出来写在下面。

(3分)

21、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

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4分)

三、写作(50分)

2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二十年后某一天的日记》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暖如三春晖”。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着父子之爱、母女亲情,也常见邻里间和睦相处,亲友间真诚相待,同学间友谊真挚,师生间情感依依?

?

请截取你熟悉的一段生活,以“真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期末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b

2、忌俱嬉骇

3、b

点拨:

“易”的意思应该为“轻视”。

4、a

5、d

6、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人生易老天难老

⑤不尽长江滚滚来

7、如: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8、

(1)[答案示例]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2)[答案示例]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

(3)[答案示例]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施以正面影响。

②把普通话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

(4)[答案示例]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

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

③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用语,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

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

点拨:

(1)小题应明确活动的意义、宗旨、特点等,只要涉及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2)小题符合背景要求,具有语文活动的特点,能举出三项活动即可。

第(3)小题只要能给学校提出符合要求的建议,且有一定的创意即可。

第(4)小题只要能就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的方法等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不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9、①囊:

口袋,这里作动词。

②栗:

通“慄”,发抖。

③诚:

果真,表示假设。

④之:

往。

10、①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②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

11、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

12、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二)13、读书静悄悄人声鼎沸(或放开喉咙)

14、b15、a16、d17、c

(三)18、d

19、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20、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21、黄澄澄红丢丢。

点拨:

回答“原汤原水原汁原味”亦可。

三、写作

22、略

【篇三:

花园学校2016年11月初四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2016年-2017年学年度花园学校第一学期九年级

语文阶段性测试题

(100分钟,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二缚一人诣王(到?

去).

b、童微伺其睡(窥察).

c、若皆罢归去(假如).

d、但坐观罗敷(因为).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a、春夏之交的雪野湖是个迷人的季节。

b、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c、从这本书里,使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

d、《水浒》中塑造的人物大多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西门豹治邺》出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b.《晏子使楚》出自《晏子春秋》,晏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c.《童区寄传》的作者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属于传记文。

d.《陌上桑》是一首乐府民歌,出自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卒中往往语b、非淡泊无以明志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

二、积累与运用(18分)

6、名著导读(5分)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以及等地的经历。

7、综合性学习(3分)

请针对下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写出结论。

8、仿写句子,使其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2分)

例句:

书是益友,当你痛苦时,输给你抚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文默写(每题1分,错一字不得分,共8分)

(1)《陌上桑》中罗敷夸耀夫婿仪表堂堂、翩翩风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鳞爪飞扬;乳虎啸谷,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变做了土;输,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表现爱情坚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湖游记两则

(一)》中作者连用排比、比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西湖魅人的景

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8)写出描写雨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9-13题(17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

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

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

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岁赋其二()

(2)几死者数矣()()...

(3)更若役()(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也忧,退也忧..

b.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盛气而揖之..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自得其乐。

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用一句话回答(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14.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