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4010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docx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

导读:

本文是关于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子的名言

  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4、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6、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1、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3、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6、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19、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王以国为问,大夫以家为问,士庶人以身为问者,王称国,故以国问;大夫称家,故以家问;士庶人无称,故以身问而已。

 

  2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1、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22、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23、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2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5、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7、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8、孟子问王曰:

今有战者,兵刃已交,其负者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2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0、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2、仁则荣,不仁则辱。

 

  33、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5、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3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

言必杀夺。

 

  38、吾善养浩然之气。

 

  39、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40、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1、养心莫善于寡欲。

 

  42、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4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4、贤者而後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4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6、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47、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48、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5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51、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

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52、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5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54、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5、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59、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6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61、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6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6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6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68、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9、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70、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71、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72、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73、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7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7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9、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8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82、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的成语

  1、一肢半节:

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2、移气养体:

改变气质和保养身体。

 

  3、幼学壮行: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4、至大至刚:

至:

最,极。

极其正大、刚强。

 

  5、淫辞邪说: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6、尊贤使能:

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

 

  7、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8、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9、易如反掌:

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

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10、自以为是:

是:

对。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形容主观,不虚心。

 

  11、引领而望:

引领:

伸长脖子。

伸长脖子远望。

形容殷切盼望。

 

  12、由博返约:

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13、仰不愧天:

抬头仰望,对天无愧。

指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14、运之掌上:

运:

运动,运转。

运转于手掌之上。

比喻极其容易。

 

  15、以羊易牛:

易:

更换。

用羊来替换牛。

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16、众楚群咻:

指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

后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17、罪人不孥:

孥:

妻与子女的统称。

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18、濯足濯缨: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

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19、犹解倒悬:

解:

解救;倒悬:

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

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20、缘木求鱼:

缘木:

爬树。

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21、知人论世: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22、揠苗助长:

揠:

拔。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3、视为寇雠:

《孟子·离娄下》: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仇视。

 

  24、以邻为壑:

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

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25、一介不取:

一介:

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

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

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26、引而不发:

引:

拉弓;发:

射箭。

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

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27、廉顽立懦:

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语出《孟子·万章下》: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 

  28、守约施搏:

谓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

语本《孟子·尽心下》: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 

  29、用夏变夷: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

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30、嫂溺叔援:

语出《孟子·离娄上》: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31、披发缨冠:

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

比喻急于救援。

语出《孟子·离娄下》: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 

  32、左右逢原:

《孟子·离娄下》: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原谓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

后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33、一曝十寒:

曝:

晒。

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34、胶鬲之困:

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

《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35、取诸宫中:

《孟子·滕文公上》: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

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36、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

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

“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不悦,曰: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 

  37、神州赤县:

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

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

“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

”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38、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

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

”赵岐注:

“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 

  39、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

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40、齐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

“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