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95573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八下期末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doc

2013期末语文复习④议论文阅读

(1)阅读《非宁静无以致远》,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①作家张炜写了一篇“寻获安静”的文章。

他觉得现在到任何地方,都是一个“吵”字把人裹住,根本没法让人安静下来。

拿大学校园来说,本来是宁静的,如今则与喧闹的市井大街没有多大区别。

张炜说,“记忆中的大学校园已经失去,它们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

②“夫学须静也。

”这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教导。

静心专一读书,方能入脑入心。

是故谈起读书,人们往往强调晨读夜读,盖其时静也。

张恨水写过“读书百宜录”,列下不少适宜读书的环境,如“秋窗午后,小院无人”,“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大雪漫天,炉火小坐”,“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等等,都是“夫学须静也”的注解。

陆游有诗: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一灯如豆显然冷清得很,甚至有点孤寂,但如此静境却是读书的佳境,“最相思”呵!

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学生再不能安静读书了,在1935年的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有个口号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乱世情景,这就是:

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可见,读书是与宁静、安静联在一起的,丧失了静,“书桌”也就难于摆放了。

如今的大学,却也“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象牙塔”应有的宁静、安静,被商业化的各种喧闹破坏了,“书桌”虽然还在,但读书的效果却大大打了折扣。

④而且,静,不只是环境的静,更要有心态的静。

还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少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如今,人们不仅被声光电化等各种嘈杂之声所包围,而且被泛商品化催生的各种世俗欲望所追逼,心态既难于“澹泊”,也难于“宁静”,如此也就难于“明志”与“致远”了。

⑤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静,邹韬奋1928年12月在《生活》周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静”的文章,他说道:

“有担任大事业魄力的人,和富有经验的人,富有修养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德性,便是‘静’。

我们试细心体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问,魄力,经验,修养等等的程度,往往和他们所有的‘静’的程度成正比例。

⑥因此,面对纷繁复杂、喧哗混乱的现状,人们应增强“寻获安静”的自觉。

即使大环境一时难于安静,也要努力营造宁静的小环境,像大学就应筑上一个“静”的围城,而决不可火上加油,增添杂乱。

同时,就个人来说,要不为世俗的欲望所惑,努力保持内心的明净与宁静。

⑦《论语》有言: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般的解释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

南怀瑾认为,此句应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按此解释,和韬奋所论一样,无论“知者”“仁者”,都离不开静的品性。

反过来说,就是“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要重视“寻获安静”。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1.在文章②③段作者如何论证了“夫学须静也”的道理(4分)

22.文章结尾引南怀瑾对《论语》的解释与作者阐述的观点有什么联系?

(2分)

(二)阅读《文学为“中国梦”助力》,完成第20~22题。

(8分)

文学为“中国梦”助力

何建明

①曾几时,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吹暖了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春风吹拂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腑。

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更加心潮澎湃。

毫无疑问,文学应当为我们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讴歌与助力。

②文学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与经济、科技、民主、法治等一样,很直接。

文学能够繁荣文化,它的健康发展,必将不断丰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人学文化等。

文学能够提升国民的素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文学能够激发国民干工作、干事业的热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学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多地表现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体现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伟大创造,以文学的力量为13亿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③因此,文学需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提高审美评判价值。

无论是表现社会和国家的题材,还是反映个体情感和生活的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只要能给读者以共鸣、激励向上,就是发挥了作品的应有能量。

文学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社会影响力。

只有全方位、综合性地运用文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应有的功效。

④文学还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发挥独特社会功能。

主流意识并不是一种脱离群众、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与时俱进、与国家和人民同进步的价值观念。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所在、意志所向,对于文学来说,就需要作家的创造有主流意识,反映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进行伟大创造的精神。

文学有其独特社会功能,一部好的书能够影响一代人,而一部坏的或不健康的作品,也能抵消许多正能量。

因此,凡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作家,都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惜我们的真情与真力。

⑤文学也需要发扬新学风、新精神,提升作家自身素养。

时下,相当多的作品浅薄、粗俗、水分多,这与作家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素质不够有直接关系。

文学创作不是一般性的简单劳动,而是一种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精神行为,作家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水平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

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作家们需要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大的清理和更新,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土壤中挖掘和吸取营养,认认真真写作,而非随心所欲地码字。

文学要出精品,出人民满意的作品,就需要作家动真情出真力,方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自2013年3月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1.阅读选文第②段,简要分析文学能助力“中国梦”的原因。

(3分)

22.阅读选文,指出文学助力“中国梦”的途径。

(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勤与俭

①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个殷实家庭,祖上留下一块匾,匾上写着“勤俭”两字,家主人视作传家宝,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家主人亡故后,兄弟俩分家,把匾一劈为二,老大拿了个“勤”,总是早出晚归,辛勤耕耘,但鱼肉酒香,花钱大手大脚;老二拿了个“俭”,总是把一分钱掰作两瓣用,节约每一段布,每一粒粮食,但不愿干苦活,懒得要命。

日子长了,兄弟俩日子都过得很苦。

后来想起家传的匾额,兄弟俩把“勤”与“俭”合起来,重新挂在厅堂上,勤勤恳恳,省吃俭用,日子又好起来。

②不管故事是否虚构,但故事中勤俭的道理很清楚。

勤与俭总是结伴而行。

“勤”乃开源之泉,“俭”乃节流之本。

只勤不俭,生活奢侈,一掷千金,挥霍无度,财富左口袋进右口袋出,再多的财富总有一天也会耗尽,富而返贫的例子比比皆是。

只俭不勤,财富增加缓慢,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纵然再会理财,总有坐吃山空之时。

因此,勤与俭不能割裂开来。

时代需要创造财富的动力源泉,也需要财富管理的持续活力。

真正的理财,就是既增加财富,又节约财富。

勤与俭的完美组合,才是真正的传家之宝。

③勤与俭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传家宝,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传家宝。

先祖一代代筚路蓝缕,饱经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十分珍惜这一传家宝。

至今,许多老人生活即便好转或是富足起来,仍然精打细算,而且闲不住,总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总是用勤俭告诫子女,莫要忘本,丢了传家宝。

从漫长的岁月中走来,把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积淀了下来,懂得勤俭的可贵,来之不易。

靠着勤俭传统,中华民族积聚了众多物质财富、文化瑰宝,也从贫穷走向温饱,从温饱迈向小康。

④传统在延续,观念在变化。

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让文化变得多元、观念日益新潮,社会与生活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

既勤奋努力,热爱劳动,又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这是勤的时代内涵。

社会变了,改善生活、活跃消费、超前消费、拉动内需,谁也不希望再过苦行僧的日子,这是俭的时代新意。

勤,未必是事必躬亲,未必要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而是合理地利用有限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所做的劳动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俭,也并非要从牙缝里挤出一星半点来,而是以不铺张、不浪费为基本标尺。

获取财富的路径很多,只要骨子里不丢勤俭传家宝,掌握好勤俭办事的人生尺度、教育准则,总是有益的。

再新的观念,再新的理财,总是建立在勤与俭基石上的,离开了这一基石,或挥金如土、或坐享其成、或寅吃卯粮,总是有害的。

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观念如何更新,不可动摇勤与俭的文化根基。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勤与俭的根基当永远留住,一代代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软实力。

20.分析文章第①-②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3分)

首先①,其次②,然后③。

21.阅读第④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

(2分)

22.当前,社会上大力倡导“轻车简行”、“光盘行动”、“半份菜”等行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些宣传的认识。

(3分)

不厚道的经济薛涌

①我们这代在计划经济中长大的人,脑子里大多有这么一种印象:

经济的发展,往往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比如,农村人比较淳朴,城里人则比较刁滑。

许多人甚至把当今的世风日下归咎于不良的外来影响。

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然是纸醉金迷、尔虞我诈。

开放太快,对这些腐败没有免疫力,自然会有今不如昔之叹。

  ②后来我阴差阳错,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并且养了孩子。

按我那套老道理,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应该到处是陷阱。

可事实上,人家的社会,在某些方面简单得不可思议。

先从出国留学的第一步开始。

中国学生最初拿到的不过是一封信,上面有研究院院长和系主任的签字,告诉你被录取了,而且有多少奖学金等等,连公章都没有。

当年妻子拿着这封许诺了几万美元奖学金的信时,岳父不免忧心忡忡:

“就凭这么一张纸,你就去个举目无亲的地方。

人家骗你怎么办?

”可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是这么出去的。

一次和耶鲁的一位院长谈话,发现他竟然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博士学位证书(毕业那年忙,没有参加毕业典礼,事后也没有去领证书)。

他一路的学术生涯,从来不需要向雇他的单位证明自己是博士。

有时看到国内招聘,竟要博士学位证明等等,觉得实在奇怪。

你到美国哪个大学申请工作,信上说一下自己的学术背景就行。

哪里有让你开证明的道理?

  ③美国人是轻信,还是诚信?

我们不妨再看看人家的日常社会生活。

我没有车之前,很难外出购物,许多东西都是网上订,信用卡付款。

到时候,人家把东西寄来,往你家门口一扔就走。

有的摁个门铃,告诉你东西来了。

你出门时,人已经没了。

有时候,送的东西一百美元左右,也是这么大大咧咧。

你不放心吗?

那就挂号好了,不过一下子运费就贵好多,除非是贵重物品,谁会花这个钱?

再说,这么多年我都是如此网上购物,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最不靠谱儿的,大概就是在亚玛逊网上订旧书了。

我的几十次订购中,竟有两三次书没有到。

通过电子邮件告诉人家没有收到书,对方二话不说,钱就退回来,还要向你道歉。

这不和路不拾遗差不多了吗?

  ④再看日本,虽然知道人家发达,但真去那里,觉得实在平常。

那些高楼大厦,大概已经赶不上北京上海的气派了。

不过,人家的无人驾驶列车还是让我惊异不已。

这倒不是技术上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没有人管的秩序。

首先车上干干净净,拥挤时依然秩序井然。

再有是入口处,大家从自动卖票机买票,自动检票处仅有一根低低的横竿。

如果你不检票,横竿不会抬起来放你过去,但一步就可以迈过去,孩子一低头也能钻过去。

有时站上冷清起来,四周无人,还有买票的必要吗?

但是,这样无人经营,多少年也无问题。

  ⑤想想看,这并不仅仅是道德、诚信的问题,也是经济效率的问题。

网上订货,东西一般就几十块钱,如果挂号,邮费一下子就涨了几块,你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许多东西就不买了,商家的销售量也会锐减。

日本则是个严重老龄化、机器人最多的社会。

你要多几个心眼,那些机器或者机器人还不都被你给糊弄了?

像你这样的“聪明人”一多,人家的社会就得处处加岗,还哪里找得到劳动力干正经事呢?

  ⑥那么,是不是要信奉“衣食足然后知礼仪”的古训,把目前的一切都归于我们太穷、要不择手段争夺经济资源呢?

我看也未必。

我台湾的亲友诉苦说:

台湾有大量劳务进口。

菲佣、泰佣、印尼佣到处都是。

那些台湾的老太太们彼此议论纷纷:

东南亚来的这些女孩子,不管哪国的,就是靠得住,钱可以交给她,用不着担心人家作手脚,像是一家人。

  ⑦可见,经济发展并不需要一个社会为之付出道德代价;相反,经济发展要为道德沦丧埋单。

人不厚道、爱占人家便宜,社会就草木皆兵,结果进个图书馆也被人像贼一样盯着。

这样,我们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要多高?

比如中国的网上购物,不管技术上怎么先进,最终在送货这个环节上,还是没有人家那种“门口一扔”的效率。

中国人不厚道,经济腾飞不起来。

我们现在的成就,其实还是低起点上的辉煌。

以后在高起点上竞争,处处的成本都要精打细算。

道德沦丧带来的交易成本的提高,就象是高利率、高油价一样,最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      

16.作者在文章第①段中列举了人们脑子里的一些“印象”,有什么作用?

(3分)

   ▲     

17.全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结合文章说说它的作用。

(4分)

   ▲     

18.“厚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阅读过的名著中就有很多“厚道”之人。

根据你对本文“厚道”的理解,请从下列备选名著中写出一个“厚道”之人,点明其“厚道”性格特征的具体内涵,并概括体现其“厚道”的故事情节。

(5分)

备选名著:

《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

   ▲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

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

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

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

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

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

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

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4.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2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5.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

请简要概括。

(3分)

16.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感恩母亲节,回首略谈孝文化

叶小文

①明天母亲节,给母亲献一束什么花?

外国人是康乃馨,国人则往往是萱草花,又名忘忧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感恩慈母爱,不妨回首略谈孝文化。

  ②不可否认,孝文化一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

  ③不必讳言,封建孝道将千年文明古国桎梏得万马齐喑。

鲁迅说,封建礼教只剩下“吃人”的狰狞面目。

  ④孝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应对其有扬有弃,革除传统孝道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杂质和“埋儿奉母”的愚昧成分,找回其有助于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的根本意义。

  ⑤何为迷心逐物的现代病?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

现代的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

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

如果失落了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

  ⑥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

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

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

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

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⑦“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

”继承和弘扬孝文化之合理内核,有助于找回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两条约定,治疗迷心逐物的现代病。

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

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

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

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

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

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⑧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选者注)写过《国富论》,也写过《道德情操论》,意在市场经济必须有道德约束。

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

今天,我们正多方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妨打开视野,有容乃大,包括回首孝文化,肃清其附着的污泥浊水,找出其相通之普遍价值,发掘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可用功能。

  ⑨爱乡方爱国,尽孝常尽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2012年03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孝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分别指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只填序号)(2分)

A.并列B.对比C.递进D.总分

20.第⑥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唤回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始终是一道未解的难题”?

面对这道难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美慈善之比较梅砥宪

作为现代慈善事业发源地之一的美国一直是中国取经的对象,但是,只有厘清中美慈善发展经历中的异同,才能用好这块他山之石。

经常有人怀有这样的疑问:

美国人民的慈善感情是怎么炼成的?

他们怎么这么喜欢捐钱,而且怎么捐得这么放心?

中国人怎么这么不相信别人?

似乎这些搞慈善的人个个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慈善机构背后也一定有种种难以言说的猫儿腻。

其实和中国一样,美国的早期慈善家和慈善机构同样经历了大量质疑。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被认为是现代慈善事业的奠基人。

他在1908年提出成立基金会之初,要求在国会立案,主动接受国会监督,但从总检察长到总统都怀疑其动机是“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永久拥有其财富”,国会也是抵制多于支持。

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未能在联邦政府注册,只能于1915年在纽约州根据州法律注册。

但是仍受到联邦政府的调查和抨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认为,围绕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辩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强化了基金会的独立性”:

一是独立于政府,确定其私人性质;二是独立于其初始捐赠者或其家族,日益脱离其意志的影响。

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

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要需要面对公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在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之下,中国公众对基金会的质疑,往往直接转化成愤怒。

因此,尽管中国官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压力更小,但其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却大大增加。

美国的慈善事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尽管官方出于担忧曾经采取过限制措施,但总体来看,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

中国的慈善事业尽管同样发端于民间:

1949年以前,来自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其他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时“育婴堂”、“救济院”遍布全国大小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取缔,少部分则由政府接管,改组为官方的福利机构。

学者熊培云呼吁重新寻找和发现“社会”的价值。

只有官方重新肯定“社会”的价值,并从中抽身出来,中国慈善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行。

(节选自《环球慈善》。

2011年8月)

12.阅读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