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6755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江苏省宝应县子婴中学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目标:

1.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

2.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第一课时

【课前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10年全国卷Ⅱ)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10

年安徽卷)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

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

②王濬:

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

③往事:

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

④四海为家:

指国家统一。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

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诊断探究】

考点扫描:

(1)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提问方式:

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④“主旨是什么”

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课堂导学】

一、解题的思路要点与方法

1、注意诗歌题材及其常见的情感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分析是哪一类题材的诗歌因为同一类题材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已学习过的类似作品的分析可以借鉴。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

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山水诗、即事感怀、羁旅行役等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如: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王勃《咏风》羁旅行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咏物言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边塞征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怀古咏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即事感怀

(具体内容见后面分类鉴赏导学案。

第二课时

二、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喜悦①回顾曾经与故人相逢,“酒逢知己千杯少”令人喜悦;

②描写现在相会时“情如旧”的“欢笑”,这是令人喜悦的。

③从留连秋山景色、不愿归去的描写中,看出了作者的喜悦。

悲,表达了伤感的情怀。

与朋友一别,相隔10年,10年的漂泊生涯,人已经是“鬓已斑”,漂泊的悲情尽在不言中。

【总结】

方法一:

看诗题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例三、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体现了将士们怎样一种情感,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参考答案】

表达将士们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

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可看出。

【总结】

方法二:

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

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对结尾特别用心,就可能会很快发现“直捣黄龙”的捷径。

在你学习过的作品中,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尾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慰藉,同时给予对方信心和力量。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壶”比喻品德的洁白无瑕。

这里是诗人表达心志,说自己在仕途中不会同流合污。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参考答案】

用“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总结】

方法三:

抓字词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

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

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子规鸟”:

不如归去。

【总结】

方法四:

明意象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一提到“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咱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再如,诗歌一提到“杨柳“,我们不仅要想到杨柳婀娜多姿的春色,还要想到以杨柳表示挽留。

例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托物言志

,词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

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总结】

方法五: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

关。

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颇有“终南捷径”的味道。

★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特点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这样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

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

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

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

要提醒的是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个别存在。

如:

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有的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的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也要特别注意。

★注意时代特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如: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

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例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

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总结】

方法六:

看注释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后面附有注释。

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原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

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方法总结

1、看题目,初步感知本诗的内容。

2、看作者,感知诗歌特点。

3、看注释,说说王维诗的特点。

4、看诗眼,理解“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第三课时

三、解题格式与规范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随堂练习】

1、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

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

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

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

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0年辽宁卷)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巩固练习】

1、(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

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2、(新课标卷II)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2·1·c·n·j·y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

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四课时

3、(2015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要点:

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4、2013全国卷1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

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5、(2015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⑴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

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

6、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

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

(1)要点: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

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