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97574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八佾篇1-8章-陆韵竹-刘丽娟-录音文稿-王灵芝.docx

2018年01月13日《论语》第08次研读

八佾篇1-章录音文本整理

2018.01.13周六

内容:

《论语.八佾》1-8章

地点:

北京理工科技大厦1101

嘉宾老师:

车凤()

主持老师:

王丛琪

主讲:

陆韵竹

录音整理:

王灵芝

内容:

3.1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5子曰: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研读过程:

一、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l主讲人陆韵竹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为学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此篇次《学而》、《为政》之后。

之前陈老师在跟大家分享之时也有提到在《论语》中为政篇是一个总论,此后从为政篇开始都是通过每一个专论来阐发孔子的哲学思想,八佾篇以礼乐为之核心内容。

佾,yi,去声,行列。

佾,行列义。

古代舞以八人为列。

天子八佾,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或说:

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二佾四人。

今不从。

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忍,此忍字有两解。

一,容忍义。

季孙氏以大夫而僭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

此乃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

一,忍心义。

季氏八佾舞于庭,上僭天子,近蔑其君,此事尚忍为,将何事不忍为。

此指斥季氏。

读书会讲究对面亲聆,设想孔子在我们对面对我们说此句,您会有何感想?

大家进行3分钟讨论。

l大家讨论

一组学友:

我们组讨论的“忍”有两种,有学友认为孔子在表达八佾舞于庭这种天子之礼被僭越的时候的态度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带着个人情绪、职责和负面情绪去评判,而是会很中正平和的来表达,你怎么能这样做;还有一种看法,是忍心,你怎么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因为《孟子》: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如果忍心做这样的事情,就已经将个人的利,很虚荣的东西,放到了仁义之上,那么就甚至会去做更可怕的事情,一个小的发端出去之后,后果是那么君臣之义,父子之亲等都有可能颠覆掉,都可以说得通。

在讨论中有一个细节,“孔子谓季氏”是孔子对季氏说吗?

学友的观点是评论季氏,而不是直接对季氏说。

我个人是倾向于前者,《论语.述而第七》:

“子温而厉,温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在说一些话的时候内心对所有人都是非常仁爱的,他会超越我们普通人很容易陷入的负面情绪,但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合乎天道的,即使是很温婉地表达,听到的人也会一下子被提醒到,然后自己心里也会有一种知耻。

二组学友:

我们主要是从容忍的角度来看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一是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孔子站在“礼”的角度,是关系全天下的;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允许有多大的动作,也只能忍了;三是纵观孔的一生,他所采取的措施就是通过教化让大家来认识到礼的重要性。

三组学友:

我们可以看到是季氏做了不符合规定、不符合情理的事情,这从侧面也在提醒我们要反思平时做事应该想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四组学友:

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克己复礼这样的一个人,他要营造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样一个政治局面,季氏公然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这件事本身对于孔子来说是践踏他的信仰,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可忍”与“孰不可忍”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于主方,这种事情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忍耐不了;二是对于客方,季氏这件事情都可以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可能更违背常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五组学友:

首先,孔子谓季氏,他在对谁说?

他肯定是对他的学生说。

那他又要表达什么?

“是可忍也”这里的“忍”又是说谁?

我认为他是在告诉他的学生们像这样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都可以忍耐,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忍耐的呢。

一但不能忍耐就掉到情绪里去了,所以看任何事情都要客观,才能保持冷静。

我们觉得这是孔子对学生说,让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

六组学友:

不能忍之后又当如何?

我们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的理解是有偏颇的,这句话是说孔子,而是说季氏这个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

八佾舞于庭的背后是季氏对于君主权位的窥视,是更加严重的。

l主讲人陆韵竹

【季氏,季平子,鲁国正卿。

鲁国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

鲁庄公为嫡长子,四者皆为桓公之后,鲁庄公继承国君之位,三桓分封为大夫。

三家权重,尤其是季平子,《左传》记载昭公25年,季平子先后辅佐过鲁昭公和鲁定公两位君主,可见其朝廷势力。

我们可以从季氏八佾舞于庭可见其对君主之位的觊觎之心,其后来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对于鲁庄公政权进行挑衅,而鲁庄公兵力不及三桓,辗转逃往齐国,后又至晋国,亡于晋。

三桓立鲁定公,而政权依然掌握于三家。

【大家刚才的讨论其中在“忍”字上,那到底是孔子不能忍耐季氏的所作所为还是季氏忍心做这样的事情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做出来?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或曰:

“忍,容忍也。

”盖深疾(痛心疾首)之之辞。

范氏曰:

“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

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谢氏曰:

“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

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止”在哪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那我们又从何处入手?

“孝悌,其为人之本与”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作为孩子就要圆满我们的孝道,当我们为父母的时候就要做好我们父母的道,所以在不同的角色之下都有我们的角色定位,我们是否真的有将自己止于位上,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它的权力和威信,周王朝的天下,周王室的制度,也名存实亡。

孔子崇拜周公及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一生都在践行,对君王大夫劝导,对学生言传身教,试图挽救周礼。

《孝经》“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重要性

《论语.阳货》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哉乎?

”礼的核心在哪里?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羊。

子曰:

“赐也!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孔子对礼的重视。

《论语.里仁》子曰:

“以约失之者,鲜矣!

”以礼约束,少有过失

《论语.泰伯》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者关系

我们是否有真正按照礼法与制度来规范自己,我们在现代的社会与制度当中有没有做到合符礼仪,有没有克己复礼?

l大家讨论

学友:

“克己复礼”的“复”有哪些解释?

陆韵竹:

我们要做切己的功夫,让自己的行为贴合于大道,贴合之意。

学友:

“复”我理解为实践。

学友:

“复”我理解为复印,重复。

l嘉宾老师

八佾指八八六十四人的队列,事实上季氏应当用四佾,不是僭越一格,是僭越了两格,这是一个补充。

八佾篇的整个内容都是围绕礼乐展开,我想补充为什么儒家及孔子为什么对礼如此重视,这是大的背景,有一个宏观考量会比较好。

“礼”的繁体字“禮”,造字法上看其左边的上半部类似“二”、下半部类似“川”,右边上半部是“曲”、下半部是“豆”。

造字法的含义是类似于祭祀,“二”指天,“川”是指从上天往下有一种讯息传达下来,“曲”、“豆”有祭祀的仪器也有内容。

而礼是儒家秩序的一种保障,到现为止去参观孔庙也都会有一个地方叫“明伦堂”,我们每个人在家、单位、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要给自己定位,要怎么定位,就是要“明”这个“伦”,当我们明白了之后,那我们该做什么就很清晰了,所以是奠定了社会基本秩序的基础。

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些礼仪形式的问题,实际上背后是一种很深刻的内涵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保障,所以孔子认为季氏从表面上做了形式上礼的僭越,但事实上内在的对礼的践踏,这是不能忍受的。

当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春秋战国的混乱也是缘自于人心乱了,人心坏了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礼崩乐坏的表现。

《孟子》:

“公都子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当时时代孟子认为是歪辟邪说在横行,不管是杨、朱的言论还是墨子的言论,他认为若是自己不站出来,那邪说就占领了话语权。

孟子用“世衰道微,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

”来总结当时的状况,这种大的背景我们是很难想象的,我们要了解这种大的背景。

学习《论语》以修身养性,这是第一步,但是不仅仅如此,半论《论语》治天下,治天下的关键在《为政》篇。

孔子的学生性格鲜明,如子张、子路等,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贤人,“子张学干禄”不是指要谋求什么利益,而只是问要如何做官,因为最复杂的局面是官场当中,“政者,正也”,如何“正”?

需要智慧,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上位者需要一种把持,政治不能变化太大,需要一点点来影响,譬如“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很多是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没有从政的体验,很多情况我们都不了解,其实“言寡尤,行寡悔”更多的是在“公”的层面上,“禄在其中矣”这个“禄”是指好处、利益,不是指个人的,是整个的。

二、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l主讲人刑志军

【哀公,鲁君,姬姓,名蒋。

定公之子,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孔子晚年自卫返鲁,正是鲁哀公在位期间。

当时三家执政已久,哀公大权旁落,故有此问。

孔子以举直废枉之语答之,实亦机带双敲,话里有话。

何为:

怎样做,做什么。

举:

选拔,推举。

直:

正直的、正派的人。

错:

同“措”,放置,安排。

诸:

“之于”的合音。

枉:

不正直、不正派、邪恶的人。

鲁哀公问孔子:

“怎样做才能使百姓服从?

”孔子答道:

“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了;如果把邪恶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

这是在讲用人的事情,用什么样的人?

用君子?

如何用君子?

首先,得有智慧,分得清“直”和“枉”;其次,得有恭心,对自然抱着一种敬畏。

《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

“ 人之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

《大学》: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 

当我们自己身不正的时候很难去分辨,也很难用对人,当我们有远近亲疏的偏颇便很难用对人。

l大家讨论

学友:

我感觉文本没有提到用人?

刑老师:

我理解此章讲君臣之道,下章讲君民之道、怎么做君子。

学友:

“直”和“枉”如何理解?

刑老师:

“真”指“正派的人、正直的人”,“枉”指“不正直的人”。

学友:

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完全正直的人和完全邪恶的人。

王丛琪:

所以要有分辨力,当自己清白正直的时候才有分辨力。

刑老师:

首先我们得做到,才能体贴到不同人的精神状态。

学友:

我是干部部门的,用人很复杂,一个人可能当官之前很正直,当官之后就不正直;可能在领导面前很正直,在群众面前就不正直。

领导的意见很重要,如何用人?

用人之后如何考察?

秦哲敏:

“直”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能坐在官的位上,才能为人民谋福利,这样的人至少是具备“仁义礼智信”的人。

学友:

这太理想化的状态,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

秦哲敏:

此段是哀公问孔子,其实也是问“为政”,因为“民服”是为政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这是终极目标,也就是人民拥护,人民如何拥护?

就是“举直措诸枉”,就是一定要用正人君子,要用有恭心的正人君子来得位,这样使民众就能看到上面在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导向。

学友:

“民”是一个阶层,“士”是一个阶层,这里讲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是不是对于官员又有另外的标准?

雍占琦:

我觉得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儒家用人的一种理念,是让比较正直的人去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如何把正直、贤能的人放到位子上,可以渐渐影响一个国家的民风,作为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当善的一面逐渐充盈是可以压制住恶的一面,此篇之前都是讲如何成就君子人格,而到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合适的时候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民风,成为一个国家的导向,我们要结合文本来理解。

王丛琪:

集注中有:

“好直而恶枉,天下之至情也。

顺之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

然或无道以照之,则以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

”自觉所以自清,自察所以自白,然后可以知自心之浑浊,可以察万事之善恶,要真正自修、自清、自白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分辨,根本还是要从我们自己修身上来做功夫。

l嘉宾老师点评

中国的国君,选臣是很重要的事,关键是如何观察一个人是“直”还是“枉”,我们要细化,古圣先贤的智慧如何为我们现代社会所运用,我觉得这要参考其他章节来理解实践。

二十、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l主讲人刑志军

【季康子:

姓季孙,名肥。

“康”是谥[shì]号,“子”是尊称。

鲁哀公时,把持鲁国大权,急于收服民心,所以才这样问孔子。

以:

而。

劝,勤勉。

临:

(上对下)对待。

季康子问:

“要使百姓恭敬我,忠实我并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

“你对百姓庄重,他们就会恭敬你;你孝敬老人,慈爱子女,他们就会忠于你;你举用好人,教育不好的人,他们自然会互相鼓励劝勉了。

上章讲君臣之道,此章讲君民之道,我的理解是上章是如何用君子,此章讲如何做一个君子,季康子其实问的是不关自己的事,而孔子的回答则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可以回归到陈达隆老师讲的絜矩之道,也就是上位者要首先做出榜样,执政者欲向外求治理,夫子便教其向内求仁义,执政者欲把民政当工具,夫子偏教其君臣之道以义和,在夫子看来君行君道,臣自行臣道,反之,君若不君,则臣必不臣,圣人之教以时而教、藏而深。

l大家讨论

张向东:

“劝”如何理解?

刑老师:

“勤勉”之意,勤勉地去做事情。

嘉宾老师:

可以理解为“欢欣、鼓舞”,人心所向,很欣然的样子。

张向东:

“敬”与“忠”是否是连在一起,使民既“敬”又“忠”,通过“劝”的方式?

廖浩:

《系辞》中有“以”就是“而”的意思,也就是“敬”、“忠”、“劝”三者为并列的关系。

王丛琪:

“慈”如何解?

刑老师:

“孝”是下对上,“慈”是上对下,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王丛琪:

朱子注释有提到“慈”兼内外,既有对自己的家人,也有往外推的过程,“孝以率之,慈以节之,所以使之忠也”,《朱子语类》的解释。

秦哲敏:

《论语正义》:

“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l嘉宾老师点评

季康子问夫子怎么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恭敬、忠诚和拥护,鼓励他人是“劝”,得到鼓励也是“劝”,作“拥护”讲。

夫子告之以“絜矩之道”,也就是要以身作则,“慈”要慈爱百姓,是家天下。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中“教”首先是行不言之教,其次是对于“不能”的一种努力和用心。

学友:

“举善而教不能”是用“举善”的动作来教化“不能”,还是用“举”出来的“善”来教化“不能”?

王丛琪:

两者是并列的,“善”者“举”之,“不能”者“教”之。

嘉宾老师:

经典是一个坐标,一个是文本,一个是时代,只要在范围内都可以做自己的理解。

二十一、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主讲人刑志军

【或:

代词。

有人。

奚:

何,怎么,为什么。

施:

推广,延及,影响于。

有:

助词,无意义。

“奚其为为政”句:

“奚”,为什么。

“其”,代词,指做官。

“为”,是,算是。

“为政”,参与政治。

当时孔子没有出来做官,所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

“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呀?

”孔子说:

“《尚书》上说:

‘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本章承接上章,谈为政之本在为仁,在行孝。

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

孔子乃引《尚书·君陈篇》自证。

君陈乃周公次子,分封于周,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孝悌之道,以为一家一国之政。

故朱熹《集注》说:

“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

”孔子“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的反问,真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此章还涉及孔子对政治的看法。

前已反复言之,孔子之学,乃君子为己之学,不假外求,即使为政,亦复如此。

夫子尝言: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又说: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盖夫子以为为政者必须德才兼备,为民表率,如此方可确保长治久安。

若为政者不能行孝行仁,与尸位素餐有何区别呢?

换言之,如若能像君陈那样行孝行仁,自然能移风易俗,导民向善,即使没有爵位俸禄,岂不也算是间接“为政”了吗?

夫子这一在家“为政”说影响深广。

如《大学》就说: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又说: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孟子也说: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又说:

“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

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后世“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思想,盖肇端于此。

“或谓”所提出来的是流行的治理思维,也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回答的“奚其为为政”指向的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的“为政”与某人的“为政”是不同的。

包括前面提到的“禄”,一个是为人民谋福祉的“禄”,一个是小人以个人利益作为基础的“禄”,可以联系到“性”与“命”,《孟子》: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大家能常理解眼、耳、鼻、舌、身这是人之本性,而君子是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本性,所以要从小树立大格局,成就君子人格。

l大家讨论

学友: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中的“施”是不是应该读“YI”?

嘉宾老师:

应该读“YI”,但我们现在从俗读“SHI”也可以。

学友:

跳出文本就从背景来理解,孔子是否是出于无奈?

刑老师:

我认为孔子到“五十而知命”之后应该是无可无不可的。

学友:

《论语.乡党第十》:

“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谦恭之态,跃然纸上。

我觉得此章可能孔子确有无奈在,但是选择在家从政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王丛琪:

我认为孔子并不是遭排挤不愿意从政,而是认为君子应该有一种长远追求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在。

雍占琦:

“政者,正者”,可以联系整篇来理解,孔子是强调自修,到一定的时机也一定是可以福利天下的。

“为政”的要点是成就君子人格。

l嘉宾老师点评

我们在这句话里可以读出两种孔子,一种是刚才提到的“性”和“命”,其实孔子的意义不在于当时发挥作用,反而是守先待后,退下来教学生,才能有后来的文脉传承,这可能就是孔子的天命;孔子是非常积极进取的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花了半辈子时间去周游列国,这是“干禄”,所以孔子是有“求”的,是他念兹在兹的一种向往,但是情况不允许,所以就在家“为政”,孔子是“圣之时者”,是“无可无不可的”,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也是“为政”,这也是积极的,这是我读出来两种孔子。

学友:

孔子在说此句时是不是有一种难言之隐,是对君王的一种维护,所以换一种回答?

嘉宾老师:

这是前提,孔子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廖浩:

“鲁定公逐其君兄所立”,鲁定公将其兄长赶下位自己上位的,是以不正当手段夺得君位,而孔子是不愿意在此君主下做臣子的,所以才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为什么不为政,“‘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一种理解是以“孝”、“友”就是“为政”;另一种理解是讥讽鲁定公不“孝”、“友”,因为其是篡夺君位;第三种理解是如果在位的君主无德是不能够为政的,孔子的这句话有三种含义。

二十二、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l主讲人廖浩

【子曰:

“人而无信【以实之谓信】,不知其可【善,好之义】也。

大车【包咸认为是牛车,朱熹认为是平地任载之车】无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包咸认为是马车,朱熹认为是田车,兵车,乘车】无軏【辕端上曲鈎衡以驾马者。

但是清代考据家对輗軏二字有新的考证,輗非辕端横木,軏非辕端上曲,輗軏乃是车辕与衡轭联结处插上的销子。

区别而言,輗用于大车(牛车),軏用于小车(马车)。

也就是钤键管辖,指车子的关键部件。

管,枢要;辖,车轴上的铜质零件。

引申为核心关键之义】,其何以行之哉?

此章重在讲信,所谓信,也就是内心的真实无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信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此本既失,其余亦无所善。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是五常之一,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但孟子论述四端之心并未论述到信之端。

宋儒认为,信是实有其德之义,实有仁义礼智即是信。

若以五行对应五常,信属土,水火金木离了土则虚浮无根。

可见信之重要。

故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车没有輗軏不可以行于地,人没有信不可以行于世。

朱子语类一段话很好地注解了此章:

人无信则语言无实,何处行得?

处家则不可行于家,处乡党则不可行于乡党,与“言不忠信,虽州里行乎哉”之意同。

顾梦麟四书说约云:

人之所以为人全在信,若无真心实意,面目虽存,精神已断,不必论到行之隔碍处方见不可。

就当下无此实心,便如车之无輗軏,已失其所以行之之具矣。

《吕氏春秋·贵信篇》此章相发明: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

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

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

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无论天地还是人事,无信则不能行之。

l大家讨论

学友:

“信”与“诚”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中庸》有“至诚如神”。

廖浩:

《中庸》里的“诚”有一种最根本的本体的意思,“不诚无物”物不诚就失去了物的根据,“诚”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根据,“信”没有“诚”最根本性的特点,可以理解为“真实”,就是说话真实、待人真实。

雍占琦:

“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能践其言”,另一种可以与“敬”相联系“敬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可以作“忠厚、实在”意,“不诚无物”中的“物”在古代也有“事”的意思,如“格物致知”。

学友:

此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民对上的一种“信”、一种期许?

比如勤劳种植就可以使一家人有所养等。

秦哲敏:

“信”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中其一,也是君子人格中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