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913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docx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

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研究概述

一、国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概述

20世纪中期,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出现的严重生态危机引发了持续的绿色运动,这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弊端,并试图从理论上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希望走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生态理论和思潮流派。

目前,国外关于生态理论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生态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现代化理论等这几个流派。

1)生态主义生态主义包括生态原教旨主义和生态无政府主义,是绿色运动中以强调解决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

生态主义与生态运动密切相关,是生态运动在政治上的激进主张。

生态主义普遍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正是这种价值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掠夺。

他们信奉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只有建立以自然为中心的新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

生态主义批判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完全否定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主张无政府主义。

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生态主义强调个人行动,认为个人以及各种各样的分散化的、民主的和小规模的示范性共同体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2)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生态理论思潮中,生态马克思主义有较高和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它是西方国家的一批学者在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基础上,把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主要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批判生态危机,试图从生态危机及由此引发的生态革命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结合点。

他们从社会制度、社会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层面深刻揭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避免的“消费异化”是导致经济和生态双重危机的主要原因。

为此,必须要重塑人们的消费价值理念和调整消费行为;建立一种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人类长存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的“稳态经济模式”,即追求产品质量和经济“零度”增长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遏制对资源和环境的无止境索取和巨大浪费等。

3)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是在生态主义即不同程度的“绿色”观点、思想和行动纲领的基础上,以解决生态危机为出发点,同时将生态危机的解决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变革、社会主义的前景结合起来而出现的一个社会主义思想流派。

它的总体特征是试图用社会主义的理论去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理想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主张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同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

这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者所设想的生态和谐、民主、公正的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在经济理论上同生态马克思主义类似,也主张建立一个“稳态经济模式”;在政治主张上,强调实施基层民主等。

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相同,区别在于关注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途径不同。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危机的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种制度下,“生态危机不可能通过改良来解决,只有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和超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

(1)。

而完成替代和超越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

4)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首先是由德国学者约瑟夫.胡贝尔(JosephHub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

这种理论首先否定了先前一些生态学者主张的经济与环境间存在着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观点,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的改善是可以兼顾的。

它致力于构建经济发展和环境间新的关系框架,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即维持环境健康发展是长远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应以经济与市场动力的良性增长为基础要素。

这种理论强调应当将环境问题看作推动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因素,同时也强调经济动力在生态改革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主张市场的优先性,并且重视创新者、企业家和其他经济代

理人在生态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载体作用

(2)。

认为现代经济

制度和机制完全可以按照生态理性准则进行改革。

生态现代化理论还主张建立“参与—治理”型生态政治模式,主张政府在环境政策决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必须发生变化,因为环境政策决策的性质需要

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从“封闭性”向“广泛参与性”,从“中心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并且环境政策制定要从依靠国

家计划经济向依据实际社会背景进行筹划的方向转化等。

二、国内学术界生态文明研究概述

国内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学术界首次生态文明的概念(3)。

当时叶谦吉教授主要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他认为: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之后,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从中国知网搜索到的资料看,国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

这些研究大体上集中在几个方面

1)对国外主要是西方发展工业国家生态理论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理论等思潮的评价、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启示等方面。

如:

万希平(2010年)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一文中指出,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把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对以往绿色环保理论实现了超越。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赵海月等(2011年)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分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同时指出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全球生态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思索,为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杨春玉(2013年)在《国际生态文明思想流派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文中把当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思想归纳为了一个主要流派:

基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角度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从国家战略实施角度提出的生态现代化思想。

王秋月(2008年)《试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两者了联系与区别。

2)对中国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探讨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总体来说,主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探讨。

一是从纵向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阐述,这种思路把生态文明看作是随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而出现的更高阶段的全新文明形态。

如张明指出: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对自身发展方式的思考的积极结果。

(4)而李兆清、李校利等则把生态文明视为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后第五阶段的文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春则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对以往的农业文明,现存的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保守,同时更有超越。

(5)翁志勇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对现代人与自然关系重新思考的基础上,为摆脱生态困境并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原始、农业、工业文明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文明概念。

二是从横向的当前社会文明系统的角度进行阐述,把生态文明看作是一种社会形态内部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在体系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

如。

李禄俊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6)王克迪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曾正德认为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新的组成要素,相对其他要素文明而言还处于生成阶段;张多来等则指出人类文明就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等四大文明构成的完整而全面的有机体系。

四大文明构成的系统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保证,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

三是对前面两种观点的综合。

如周以侠(2009)认为从广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从狭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刘爱军则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从纵向来说,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

从横向来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四大文明。

3)对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对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儒释道和佛教中探究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如牛文浩(2013)指出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张文彦(2008)则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的和谐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及遵循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的“参天化育”的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人们潜意识当中的积极意义,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海生(2009)等认为在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中蕴涵着许多深刻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化发展的思维,其精华包括“天地人一体”的生态化思维,“天地人中和合”的生态化目标,以及“与天地参”的生态化行为。

他指出探讨古代生态化的思维、目标、行为等,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对于丰富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当代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云飞(2009)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核心内容的“仁、义、礼、智、信”,也具有生态道德的价值:

“仁”要求将道德扩展到自然事物上,做到爱护自然;“义”要求禁止灭绝自然和铺张浪费的行为,做到有益自然;“礼”要求效法天地自然,做到保护自然;“智”要求把握自然知识和自然规律,做到认识自然;“信”要求以真心对待自然,做到协和自然。

以“五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是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的历史资源。

4)对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研究随着对生态文明问题关注的加深,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

但总体来说在我国,鉴于生态文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专门针对生态文明的测度与评价的文献并不多,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指标体系。

如梁文森(2009)主要以环境要素作为评估对象,设计了一套包括大气、水环、噪声、辐射、生活、生态、土壤、经济等环境质量的生态文明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而朱松丽、李俊峰(2010)则以其所认为的生态文明的四个重要特征:

优良的生态环境、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为依据设计了生态经济指标(经济结构、能源发展和生态水环境);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指标。

杜宇和刘俊昌(2009)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个角度设计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框架。

张静、夏海勇根据客观性、相对独立性、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紧扣生态文明的定义,综合考虑了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确立了包括人口发展支持系统、资源节约系统、环境保护评价指标框架系统、经济社会支持系统四个子体系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了26个单项指标并以昆山、东莞和大连3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比较为例进行了可达性分析。

5)对生态文明实践层面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推进。

而学术界研究生态文明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所以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许多学者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不同层面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如蔡永海、张召(2010)指出人类正逐步进入低碳时代,低碳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经济增长式而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一背景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树立低碳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等;也有学者从制度、机制保障等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措施等。

如,刘成玉(2009)认为,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理顺基本体制,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乡规民约,完善社区环保制度等。

王玉庆(2010)指出,要从国家层面,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的力量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要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全体公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发展体制。

要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等。

鲁世平则专门从法律制度保障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加快建设保障生态文明的立法,建立健全的生态法律体系;要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和司法介入力度,检察机关要建立完备的惩治生态犯罪案件机制,严格落实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

还有的学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如陈小洁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落实到具体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此,她从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三、党的生态文明理论探索与实践概述

1)党的生态文明理论概述。

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共中

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是我党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借鉴国外可持续发展经验教训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自然观、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酝酿阶段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就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初步基础。

接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和必然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党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已逐渐酝酿成型。

二是明确提出阶段2005年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他明确要求要将“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8)作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5年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要求:

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9)。

2007年党的十七大则从国家建设战略高度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进行了详细描述: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0)。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上的探索,成为党中央后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起点。

三是科学定位阶段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

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这标志着党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定位已经明确,即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建设相等的战略高度,一起构成了党和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总体布局。

此后,五大建设的表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以及政府的文件中频繁提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进行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进一步提升。

2)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概述。

党在不断丰富、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同时,也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进行探索。

第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和政策体系。

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最重要屏障。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创新。

如在立法方面,一方面强调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使我们的生态建设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环境执法力度。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先后有100多部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出台或实施。

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上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二、主抓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

2006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等政策和规划。

十七大后,节能减排的重心转向实际操作层面,明确了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重点节能领域,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重点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等。

第三,稳步推进生态保护。

十六大后,我国先后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一系列生态保护的政策文件,同时着手起草《生态补偿条例》;通过建设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防沙治沙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

加大对城市和农村水源的整治,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注重全面解决矿产、森林、水、物种等资源问题等。

注释:

(1)王宏斌《生态文明:

理论来源、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谈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一期

(2)蒋俊明〈〈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述评〉〉〈〈生产力研究〉〉no.22.2008

(3)刘思华:

《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张明《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新特点述论》,《环境教育》2012年02期

(5)徐春《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理论论文集》2010年11月

(6)李禄俊《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创新》,《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7)(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P15、P855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86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P16

(11)引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参考文献

1、杨卫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理论视野》2009年04期

2、杨春玉、王军锋:

《国际生态文明思想流派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未来与发展》2013年02期

3、赵海月、金东梅、马晓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学习与探索》2011年06期

4、王宏斌:

《生态文明:

理论来源、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特征——从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谈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5、张明《生态文明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理论与改革》2011年01期

徐春《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理论论文集》2010年11月

6、刘湘溶《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6期.7、杜宇,刘俊昌: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3期

8、梁文森《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经济学家》2009年03期

9、关琰珠、郑建华: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发展〉,2007年06期.10、曾正德: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本质、地位与形态阐释》,《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11、蔡永海、张召:

〈〈低碳经济引领经济的生态化转向>>,<<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02期

12、朱松丽、李俊峰: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世界环境》2010年01期

13、鲁世平《论生态文明及其法律制度保障》,《政法学刊》2011年02期

14、陈小洁《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5、张明《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新特点述论》,《环境教育》2012年02期

16、李禄俊《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创新》,《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17、李娟、杨世文:

《十六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