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9951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1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致同学们

模拟“特技拍摄”

现在,请大家与我一起来做一个“特技摄影”的模拟实验.

首先在一张窄长的硬纸片上画出房屋、树木、和白云,再在一张宽卡片的下方画出两条横线代表公路,在公路上画一辆汽车,并在宽卡片的上部两侧各开一条窄缝,使窄纸片恰好能插入,如图所示.

然后向左迅速拉动窄纸片,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由以上模拟实验可知,拍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时,先拍出汽车在公路上静止的镜头,再拍出作为迅速移动的背景:

树木、田野、山林等.然后再将两组画面放入特技机里叠合,人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时,也会产生汽车在公路上“飞奔”的效果.

请回答:

(1)迅速拉动窄纸条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效果

(2)你能模仿这种摄影技巧,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吗?

作品设计:

自己发挥想象,仿照上述内容完成一副作品

第一章声现象小实验

第1节声音的反射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了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仪器和器材】玻璃圆筒(直径约8厘米,高约40厘米),平面镜,三合板,金属板,海绵,表。

【实验方法】

1.在玻璃圆筒底部垫上一块海绵,海绵上放一块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正上方数厘米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

2.当耳朵离开玻璃圆筒口竖直方向后,如图1.57-1甲所示位置,则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安放一块平面镜,如图1.57-1乙所示,改变平面镜角度直到从镜面里能看到表像时,固定平面镜的角度。

耳朵仍在图1.57-1甲所示的位置,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

说明声音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三合板、金属板、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比较听见的声音的强弱。

说明不同材料反射声音和吸收声音的能力不同。

【注意事项】

  1.表的声音不能太小,所选的表要在距表约50厘米处仍能清晰地听见表声。

  2.为避免玻璃传声的干扰,垫表的海绵要选厚些的,以尽量吸收声音。

表也不要直接与玻璃圆筒内壁接触。

  实验前要反复校验,当表放入圆筒后,仅在圆筒竖直上方数厘米处能听见表声,其他方向听不见表声,这样演示效果才会好。

  3.为了使全班学生能同时听见表的反射声音,可用话筒放在耳朵处,用扩音机放大。

 

第2节乐音和噪声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了解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仪器和器材】验音盘(发音盘),转台,皮唧,橡皮管,短玻璃管(一端尖)。

【实验方法】

  1.把验音盘固定在转台上,用橡皮管把短玻璃管(作吹气嘴)和皮唧连接起来,如图1.55-2所示。

转动转台,使发音盘匀速转动。

踏动皮唧,用吹气嘴对准验音盘上外圈的四列小孔吹气(用口吹也可以),空气柱振动,发出不同声音,但都是乐音。

2.当吹气嘴对准最里面的一圈小孔时,由于小孔排列不均匀,空气柱作不规则振动,就会发出噪声。

  3.在外圈的四列均匀排列的小孔中,用胶布不规则地封贴(或用小纸团塞住)一些小孔,则上述四种不同频率的乐音变成噪声。

【参考资料】

  1.用录音机先播放一小段音乐磁带,演示乐音;改用快速档,播放同一磁带,演示噪音。

  2.用一种乐器(如拨动弦乐器的一根琴弦),听到乐音。

用钢锉锉钢锯条的锯齿;用锯条在玻璃上或粗糙木板上刮动,就会听到噪声。

第3节声音的共鸣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认识声音的共振现象──共鸣的产生条件。

【仪器和器材】共振音叉(440赫兹音叉一对,其中一个音叉的叉股上另附金属卡子,用来改变频率),共鸣箱,音叉槌,吊在线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1.取下套在叉股上的金属卡子,把两音叉分别插在共鸣箱上,使两共鸣箱的开口相对,彼此相距约50-75毫米,如图1.56-1所示。

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

这时可以听到另一个音叉在发声。

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

表明这个音叉在振动。

2.在第一个音叉的叉股上套上金属卡子,改变这个音叉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另一个音叉就不会振动发声。

  说明产生共振的条件是两个音叉的固有频率相同。

【注意事项】

  1.音叉插在共鸣箱上插得越紧密,则共振现象越显著。

因此,实验时要防止音叉与共鸣箱结合处松动。

  2.实验前要反复校验两音叉的距离。

距离过远,则音响太弱。

距离过近,则显示的共鸣现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

【参考资料】

1.把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来,敲击音叉,声音很小。

插入共鸣箱上,敲击音叉,声音就增大。

这是由于箱内空气的共鸣增大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强度。

2.用气柱共鸣器演示空气柱的共鸣现象。

如图1.56-2所示,一根直径约3厘米,长100厘米的玻璃管竖直地夹持在支架上,下端用橡皮管与蓄水器连接,组成一个连通器,在玻璃管里盛水。

提高蓄水器,使玻璃管里的水面接近管口。

降低蓄水器,可增加玻璃管里空气柱的长度。

将振动着的音叉放在玻璃管口的正上方。

慢慢降低蓄水器,当水面降到某一位置时(波长的1/4),就听到很响亮的声音(气柱的第一个共鸣点);继续降低蓄水器,当水面降到另一位置时(波长1/4的3倍),又会听到一次响亮的声音(比上次弱些)(气柱的第二个共鸣点)。

3.实验方法1中如果没有叉股上的金属卡子,可在叉股上套一段橡皮管或贴上纸片、胶布,同样能改变音叉的固有频率。

4.用赫姆霍兹共鸣器演示:

赫姆霍兹共鸣器是用黄铜铸成的,内部是一个空腔,两端有粗细两个孔。

粗孔是用来接收传来的声波,细孔供监听用。

手握共鸣器,将小孔贴近耳边,如图1.56-3所示。

如果声音中有接近共鸣器固有频率的声音,共鸣器将共鸣。

第4节音调和响度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发音齿轮(齿数为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

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轮的锯齿,如图1.55-1所示。

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

转速越大,音调越高。

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齿轮的齿数越多,硬纸片和它接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实验表明:

声音的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将音叉插在共鸣箱上,将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贴近音叉的一叉股。

用音叉槌轻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不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小;重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增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增大。

表明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注意事项】

    发音齿轮轴上的螺帽必须拧紧,以防齿轮打滑,影响实验效果或被甩

出伤人、损坏齿轮。

【参考资料】

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还可用验音盘(图1.55-2甲)来演示。

把验音盘固定在转台的轴上,用橡皮管把吹气管和皮唧连接起来,并把吹气嘴固定在支架上,对准某一列小孔(图1.55-2乙)。

转动转台,使验音盘匀速转动,然后踏动皮唧,用吹气嘴对准验音盘上的小孔吹气(用口吹也可以),空气柱振动发声。

把吹气嘴从验音盘边缘向中心移动(不用最里面一列不均匀小孔),保持转速不变,得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还可用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直接演示。

办法是在每个音叉的叉股上固定—根细钢针,另备一块被烟熏黑的玻璃板。

用音叉槌敲击音叉,使两音叉振动发声,并同时匀速地在玻璃板上移动。

移动时必须注意要使两音叉的钢针尖恰好与玻璃板接触,在玻璃板上得到如图1.55-3所示的两条曲线。

比较两条曲线,得出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3.用上述的一个音叉和熏黑的玻璃板,在音叉槌轻击和重击两种情况下,在玻璃板上得到如图1.55-4所示的两条曲线。

比较两条曲线,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第5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实验设计

  方法一

  【制作方法】

  1.用一个大肚的玻璃瓶制作成如图9.4-1所示的钟罩。

注意:

罩底可在玻璃板上加金钢砂轻轻研磨,使它平整光滑。

2.将瓶口加一个插玻璃管的橡胶塞,通过塑胶管接到手摇抽气机上,如图9.4-1所示。

  3.把一块5毫米厚的橡胶板平铺在桌面上,其上放一小闹钟,用做好的钟罩扣住。

  4.为防止上口或下底漏气,可在各接口处加真空油脂或凡士林密封。

  【使用方法】

  将闹钟上好劲、扣在钟罩内,摇动抽气机,给钟罩抽气。

你会发现,闹钟的声音会由大变小,直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当停止抽气,向钟罩内放入空气时,声音又会由小变大。

这说明:

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方法二

  【制作方法】

  如图9.4-2所示,在一个玻璃瓶塞下用细线系两个金属环。

瓶塞上的弯管用软胶管与两用气筒连接。

【使用方法】

  先不接两用气筒,用手摇瓶,可听到两金属环碰击的声响。

将瓶子与两用气筒连接,抽气;当瓶内空气稀薄,软胶管被大气压压扁,两用气筒几乎抽不动时,捏紧胶管,取下两用气筒。

再摇瓶子时,只见金属环相碰,但听不到响声,这说明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传播声音。

第二章热现象小实验

如何制作简易温度计

制作器材:

容积为几毫升的小药液瓶、红墨水、小药瓶上的橡皮帽、空圆珠笔芯、细吸管、温度计,蜡块以及家庭中常用的其他器材。

制作步骤:

1、小药液瓶当作的玻璃泡

     2、空圆珠笔芯当作的玻璃管

     3、橡皮帽用来密封上端的口

     4、细吸管用来加液体

     5、蜡块用来密封接口 

     6、红墨水作为指示的液体用来校对刻度

7、烧热水,高温时(比如80度,可从读出)把上端开口密封,刻上相应刻度,冰箱里,低温时(比如5度)刻上相应刻度,在5度和80度之间,分成均匀的75份,标上相应的刻度

        第三章光现象小实验

第1节小孔成像

教具:

带孔易拉罐、硬纸板、刻度尺、铅笔、蜡烛、火柴、双面胶、塑料袋、橡皮筋

教学设计:

教师: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课堂中介绍的“小孔成像”现象(播放视频——小孔成像)

课下有很多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

(1)虽然树叶间的缝隙形状各不相同,但大树下的光斑为圆形,那么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是否有关系呢

(2)树叶下的光斑大小不一,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光斑大小呢

学生:

互相交流自已的看法

教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是否有关系以及影响像的大小因素。

一、

合作探究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2、画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图

(画出物体AB经过小孔在接收光屏上所呈的

像AB,只需画出两条光线)

二、小孔成像设计制作

1、剪去易拉罐的上部,在罐底钻一个小洞(已完成),小孔形状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两个。

2、在硬纸板的中间用刻度尺标好刻度,卷成一圆筒(大小恰好能放进易拉罐)。

3、在纸筒一段蒙上一层塑料膜,用橡皮筋固定好。

三、实验探究

(一)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二)全班讨论,优化实验方案

(三)实验探究过程

小孔成像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的关系以及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所用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1、观察小孔的形状:

2、将带塑料膜的纸筒放进易拉罐(塑料膜一端靠里),点燃蜡烛,调整使孔、蜡烛、塑料膜在同一直线

(1)当物与小孔的距离(物距)一定时:

来回拉动纸筒,改变孔与光屏的距离(像距),观察并记录:

像距像变小时,像如何变化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2)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像距)一定时:

来回移动蜡烛,改变孔与蜡烛的距离(物距),观察并记录:

物距像变小时,像如何变化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四、展示交流、质疑补充

各组展示实验结果:

说出现象及结论

五、师生归纳总结:

1、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像距:

物距一定时,像距越大,像越大

(2)物距:

像距一定时,物距越大,像越小

2、物体经过小孔所呈的像的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教师PPT展示日食时大树下太阳的像)

教师点拨:

我们把类似于“小孔成像”这样,能用光屏承接的像叫作实像,反之为虚像,比如镜子中的自己

第2节制作潜望镜

一、教学内容:

潜望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制作潜望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分割、组合等基本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制作,享受制作的乐趣;通过对作品的评价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

掌握潜望镜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分割、组合等基本的制作技巧并有所创新。

四、教学准备:

硬纸板、美工刀、剪刀、铅笔、两面胶、透明胶布、镜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谈话:

我们今天开始进行小制作活动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做一军事侦察工具——潜望镜。

在五年级,我都了解了潜望镜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潜望镜是什么样的和它的工作原理。

小结:

同学基本上了解了潜望镜。

今天我们就来制造潜望镜。

二、活动过程

1)理解潜望镜工作的原理。

潜望镜中利用了两块平行的平面镜将光线两次镜面反射

2)材料和工具:

硬纸板、美工刀、剪刀、铅笔、两面胶、透明胶布、镜片等。

3)制作方法

做潜望镜只需要两面一样大的小方镜和一块硬纸板。

假如你的小镜子长十厘米,宽七厘米,这样,你就应该准备一张宽4×7=28厘米的硬纸板。

纸板的长度可以根据条件自己决定。

纸板长一些,潜望镜就可以做得高一些。

在纸板上划出三条平行线,象图中所表示的一样,每条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七厘米。

把涂黑的部分剪去。

用刀子沿着虚线划一个痕迹(注意不要划透)。

然后,利用桌边折一下,这样就做成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用牛皮纸把它粘好。

用白胶布把小镜子象下图中那样粘好(要使小镜子和长纸盒之间的交角等于45°)。

两面小镜子平行对好。

这样,一个潜望镜就做成了。

如果你手中的小镜子不足十厘米长,你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算一算纸盒的尺寸,条件是保证镜面和纸盒之间的夹角为45°。

(4)制作过程,分组活动:

(A)教师一同参与,要注意到后面几组的同学,适当指导,提醒学生要注意多交流,积极尝试,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B)老师看到大多同学都已经完成,就组织参观作品。

三、反思评价,延伸拓展

第3节如何探究彩虹的秘密

猜测彩虹形成需要的条件:

要有太阳光和水

实验器材:

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

实验步骤:

1、将水盘里放入5厘米深的清水,

2、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观察现象。

3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

4喷雾器的瓶子里装上水。

5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纸屏上

实验结论:

彩虹形成的秘密是小水滴将阳光折射成美丽的彩虹

光传播路线的实验

实验猜测: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

三张硬卡纸、蜡烛、小刀

实验步骤:

1、用小刀在三张硬卡纸上分别刻出一个洞

2.、点燃蜡烛,放在桌子的一端。

3、将三张硬卡纸放在人的眼睛与蜡烛之间,想办法固定住

4、调整硬纸卡,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现象:

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硬卡纸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时,才看到蜡烛的火苗。

实验结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4节 初中物理光学实验精选

1.

平面镜成像

1.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

则像将        移动。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1)用平面镜做实验(填“能”与“不能”)

(2)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3..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

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

物对应点的位置。

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

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

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成像

1.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如图):

⑴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整.

⑵烛焰放距

凸透镜20cm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

⑶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①现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16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

若图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应放置______。

②如图16所示,,现要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蜡烛应向______移动,光屏应向_____移动。

(填“左”或“右”)

 

3.关于凸透镜: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王聪同学先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蜡烛火焰的高度不合适,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不完整的像,要得到蜡烛火焰完整的像,应将蜡烛向        调节;

(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教室里的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         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4【探究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小明通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图22甲),看到手指  的像;然后再用它观察远处的房屋(图22乙),看到房屋   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光屏上像

的大小

40

13.5

缩小

30

15

缩小

20

20

等大

15

30

放大

10

光屏上没有像

8

光屏上没有像

他想: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来源:

学.科.网]

【进行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在图23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

的实验数据如右表所示.

【结论与应用】

(1)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同时发现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

(2)小明班照毕业照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

同学(选填“靠近”或“远离”),同时还应

照相机的暗箱长度(选填“增长”、“缩短”或“不改变”).

5.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物距u/cm

实验序号

焦距f/cm

像距v/cm

10

1

2

2.5

2

5

10

3

8

40

(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所成实像的像距越(选填:

“大”或“小”)。

(2)该同学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15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且物距调节为6cm时,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15乙所示,则他选用的是三个透镜中焦距为cm的凸透镜;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15丙中的(填数字序号)。

 

第四章力学现象小实验

第1节用塑料瓶做物理实验的方法

塑料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而废弃的熟料还会污染环境,其实,塑料瓶除了废品回收,还有其他的价值,那就是用来做物理实验。

    一、对塑料瓶加以简单改进可完成的实验

  1.在塑料瓶上钻孔:

①在塑料瓶的侧壁上的不同高度的地方钻几个小孔,再往瓶内倒水,比较水从孔中喷出的远近,可以得出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②在塑料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用缝衣针钻两个相距5毫米左右的小孔,小心地灌入清水,注意瓶外不要沾有水滴,可以看到从两孔中射出两股独立的细流。

一旦用手指捋一下两个小孔,两股细流就合二为一了,这是因为水分子间有引力的作用。

如果继续灌入浓度较高的肥皂水,不一会儿合二为一的两股细流又会一分为二。

③在塑料瓶上随意钻几个小孔,装满水后用瓶盖盖紧,这时水不流出,如果旋开瓶盖,则水会喷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果用手捂住这几个孔后将瓶子浸入水中,瓶中不会有水;如果不捂住浸入水中,一会儿后瓶子中就装满了水,这些实验可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在瓶盖中插入一长度适中的玻璃管,用凡士林封住使不漏气:

①在玻璃管上标上刻度,小心地吹入一段红墨水,再将此瓶盖盖紧塑料瓶,一个温度计就制作好了。

②塑料瓶中盛大半瓶水,加少许红墨水,用此瓶盖盖紧,再向瓶中吹气,使水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在不同高度的地方可以观察到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情景。

③用此瓶盖盖紧塑料瓶,将它倒放着固定在铁架台上,玻璃管浸入装有红色液体的烧杯中,再在塑料瓶底平铺一层脱脂棉花,滴上少许乙醚,可以看到红色液体沿玻璃管上升,这可以说明液体汽化吸热和大气压的存在。

④将两个塑料瓶去底,用此瓶盖盖紧瓶口,玻璃管用乳胶管相连,向塑料瓶中加水,一个连通器就做好了。

⑤在容积较大的塑料瓶底钻一个直径3毫米的小孔,盛满水后用此瓶盖盖紧,玻璃管要插入水中一定深度,这时从小孔流出的水的流速是恒定的。

⑥用瓶盖盖紧塑料瓶,玻璃管连接一段乳胶管,塑料瓶上钻几个小孔,在瓶身上缠几圈铁丝,使塑料瓶能在水中平衡,一个潜艇的模型就做好了。

吸走空气,潜艇沉入水中,向瓶中吹气,潜艇浮出水面。

如果将它与一重物绑在一起沉入水中,向瓶中吹气,可以模拟“浮筒法”打捞沉船。

  3.将塑料瓶的底部剪去:

①在剪掉的地方蒙上一层橡皮膜,将其压入水中,橡皮膜发生凹陷,而且在水中越深凹陷程度越大,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而且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②将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瓶颈处,从上面倒水,即使水满了,乒乓球也不会浮起来,用手从下面堵住瓶口时,乒乓球就会浮起来。

从而说明浮力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

③将剪掉的地方磨平,蒙上一层橡皮膜,将瓶口对准点燃的蜡烛,轻敲橡皮膜,可以看到蜡烛的火焰倾斜抖动,甚至熄灭。

如果在橡皮膜上粘一小平面镜,盖紧瓶盖,在暗室里用集光的小型手电筒照亮薄膜上的小镜,可在白墙上看到反射的光点。

人对着橡皮膜大声说话,由于空气的振动,引起薄膜振动,带动小镜振动,使反射的光点变成一个闪动的光带,而且随着声音的强弱和频率的不同而变化。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