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06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六5160Word文件下载.docx

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语:

告诉

(2)卒然:

突然(3)恶:

怎样(4)定:

安定

(5)一:

统一天下(6)孰:

谁(7)嗜:

喜欢(8)与:

归附

2.翻译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

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

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

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52.★★★孟子答梁惠王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说:

“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

“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孟子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孔子说过:

‘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

’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

(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1)承教:

接受您的指教

(2)刃:

刀子(3)异:

不同(4)且:

尚且

(5)恶:

厌恶(6)恶:

怎么(7)其:

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53.★★★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

“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

“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

“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

“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

“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

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

“卿书感我而况人乎!

吾是天台丈人。

”自言真胜钟繇。

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张怀瓘《书短·

王羲之》)

【注释】①旷:

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

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

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⑤祝版:

祭神的木板。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中有《笔说》,偷来读,父亲说:

“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

”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

“你看的是用笔法吗?

”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王羲之说:

“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拜说:

“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

”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

“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

”王策流着眼泪说:

“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

“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

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

”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1)善:

擅长

(2)秘:

秘藏的论书法的书(3)秘:

严守秘密

(4)蔽:

阻碍(5)盈:

满(6)语:

告诉

(1)待尔成人,吾授也。

等到你长大成人了,我再教你吧。

(2)此子必蔽吾名。

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掩盖)我的名声的。

3.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好写字,好学上进,又天资聪颖,得名家教导,才成为书圣的。

54.★★★叔敖受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

“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位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以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节选自西汉·

刘向《说苑·

卷十·

敬慎》)

【注释】①令尹:

国相。

②吊:

慰问。

③正:

整理。

④不肖:

没才能。

⑤患处之:

灾祸伴随他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

“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

“是有话说。

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

“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

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

俸禄已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1)吊:

慰问

(2)正:

整理(3)不肖:

不贤,不才,没有才能

(4)垢“耻辱(5)岂:

怎么(6)说:

话,说法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当了大官身份地位高了,如果对人骄横无礼,百姓就要离开他。

(2)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官职越大,欲望越要少;

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务。

3.本段文字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如:

“一国吏民”和“有一老父”对比,“人尽贺”和“子独吊”对比。

试说说这些对比的作用。

“一国吏民”和“有一老父”对比,说明贺者多,吊者少,从而突出“吊者”的可贵;

“人尽贺”和“子独吊”对比,说明老汉有独到见解,能对孙叔敖进行有益的教诲。

4.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虚怀若谷,善于纳谏,虚心请教,爱国爱民。

55.★★★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子曰:

“汝何好乐?

”对曰:

“好长剑。

”孔子曰:

“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

”子路曰:

“学岂②益哉也?

“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者不释③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④,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⑤则圣,受学重问⑥,孰不顺哉。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栝⑨而羽之,镞而砺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

“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岂:

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

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

放;

策:

马鞭子。

④檠:

(qí

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反:

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

直言规劝,批评;

圣:

通达,明智。

⑥受学:

从师学习;

重:

重视,注重。

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⑧犀革:

犀牛的皮制品。

⑨栝(guā):

箭的末端;

羽:

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镞:

(zú

):

箭头;

砺:

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孔子对子路说:

“你有什么喜好?

”子路回答说:

“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

“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说:

“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

“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

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

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

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

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

“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子路听后拜谢说:

“真是受益良多。

(1)见:

拜见

(2)好乐:

喜好(3)益:

好处(4)受:

承受

(5)镞:

箭头(6)再:

第二次

(1)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由此说来,有什么可学习的呢?

3.说说孔子是怎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

孔子以射箭需在箭末装饰羽毛、箭头磨得尖利才可以射得远、射得深这样的事例作比喻,说明深入学习才能有用处。

56.★★★巨蛇偷蛋

吴氏鸡蛋行中积蛋不知几亿万也,而月终盘计,必少数百枚。

主人不甘,早暮伺之,见有蛇长数丈,身围如碗,高踞梁上,而下垂其头以吸蛋。

相距尺许,蛋即自升而上。

既吸十数枚,则环蟠柱间,力束其身以破蛋,如是而一餐毕矣。

既而又至,亦如是。

主人恍然曰:

“贼乃在汝,吾必有以报汝矣。

”乃取坚木削为卵状若干,置于筐中,而以鸡子覆其上。

明日蛇至,如前吸取,鸡子于木卵相间而入。

吸毕,环柱盘束亦如故,而愈树紧,尾左右挥扫,若有甚不适者。

久之,直窜庭中,旋滚不已,自起自落,上下数尺许,而木卵不可化矣。

如是者历三昼夜,乃死。

吴氏鸡蛋行中积攒下的鸡蛋有成千上万颗,可是到了月底数鸡蛋的时候,总会少了几百枚。

主人为此很不甘心,于是早晚都在鸡舍等着,看见一条蛇有数丈长,身子有碗口这么粗,高高地盘踞在房梁上,只把头垂下来吸蛋吃。

蛇距离蛋还有几尺的距离时,蛋就会自己向上跑。

既吸十数枚,蛇就把身子盘绕在柱子上,身子卷起来把蛋挤破,就这样一顿饭吃完了。

之后它又来这里,用同样的方法吃蛋。

主人恍然大悟,说道:

“小偷竟然是你,我必定有办法报复你。

”于是主人用很坚硬的木头削了几个鸡蛋形状的木块,放在筐里,又用鸡蛋盖在上面。

第二天蛇来了,又像以前一样吸蛋吃,于是它吸到了鸡蛋也吸进了木蛋。

吸完蛋后,又像以前那样环绕着柱子盘曲身子,只是身子越束越紧,尾巴不停地左右挥动着,像是有什么很不舒服的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蛇径直逃窜到庭院中,不停地旋转打滚,自己跳起来又落下来,能够跳到数尺高,可即便这样木头做的蛋也是不可能消化的。

蛇这样过了三天以后,才死。

1,解释

(1)许:

左右

(2)覆:

覆盖(3)故:

原先那样

2.解释

(1)见有蛇长数丈,身围如碗,高踞梁上,而下垂其头以吸蛋。

看见有条蛇长几长,周身像碗口那样粗,高高地盘踞在梁上,而垂下它的头来吸蛋。

(2)贼乃在汝,吾必有以报汝矣。

小偷原来是你,我必定有办法来报复你。

(3)如是者历三昼夜,乃死。

像这样经历的三天三夜,才死去。

3.文言文中的“是”一般都作代词用,说说下列句中的“是”各指什么。

(1)如是而一餐毕矣“是”指代

“是”指代蛇踞梁上,下垂其头吸蛋,环绕柱间,力束其身以破蛋。

(2)如是者历三昼夜“是”指代

“是”指代在庭院旋滚不已,自起自落,上下数尺许。

4.下列句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如是而一餐毕矣

B.环柱盘束亦如故

C.身围如碗

D.如是者历三昼夜

答案:

C

57.★★★在衡遇鬼

陈在衡,年六十有余。

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燃。

其一人问曰:

“君过首七未耶?

”陈讶其语,漫曰:

“未也。

”其人曰:

“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陈悟其为鬼。

佯曰:

“世言人畏鬼,信乎?

”鬼曰:

“非也!

鬼实畏人!

”陈曰:

“人何足畏?

“畏啐。

”陈即长吸而啐之。

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

“汝非鬼也?

”陈笑曰:

“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

”再啐之,各缩其半;

三啐之而灭。

陈在衡先生,六十多岁了。

晚上走到了野外中,看到二个人打着笼灯往前走。

(陈在衡)蹭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

其中一个人问:

“你过了死后的第七日了没?

”陈在衡很奇怪他的话,就谎称:

“没有。

”这个人就说:

“这就对了,阳气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阴火点不燃。

”陈在衡就知道他们是鬼了。

就假称:

“世人都说人怕鬼,真的么?

”鬼说:

“不是!

鬼其实怕人!

”陈在衡说:

“人有什么怕的?

“怕吹气。

”陈在衡于是吸气用力向他们吹气。

二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的说:

“你不是鬼?

”陈在衡笑着回答:

“实话不骗你,我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

”然后又向他们吹气,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

第三次向他们吹气他们就消失了。

(1)行:

行走

(2)就:

靠近(3)漫:

随意(4)信:

确实

(5)足:

值得(6)灭:

消失

(1)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阳气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阴火点不然。

(2)陈悟其为鬼。

陈在衡明白他们是鬼。

(3)世言人畏鬼,信乎?

世人说人怕鬼,确实吗?

(4)人何足畏?

人哪里值得害怕的?

3.世上是没有鬼的,文章通过陈在衡战胜鬼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运用智慧iui,巧妙地战胜困难。

58.★★★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②。

母问使者曰:

“士卒得无恙乎?

③”对曰:

“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④。

”又问:

“将军得无恙乎?

“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⑤。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⑥,使人数之曰⑦: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⑧耶?

客有献醇酒一器者⑨,王使人注江之上流⑩,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⑾而士卒战自五也⑿,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⒀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⒁,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诗》不云乎⒂,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⒃,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⒄虽⒆⒅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

”子发于是谢⒇其母,然后内之。

【注释】①子发:

战国时楚宣王的将军,名舍,发。

②因:

于是,就便。

问:

探视。

③无恙(yà

ng样):

安好。

④并分菽(shū叔)粒:

大家分吃豆粒。

并,合起来。

菽,豆类。

⑤朝(zhāo招)夕刍豢(huà

n换)黍粱:

意思是将军早晚食必粱肉。

刍,牛羊。

豢,猪狗。

黍粱,好粮食。

黍,黄米。

粱,精美的粮食。

⑥内:

同“纳”。

不内,不让儿子进门。

⑦数(shǔ暑)之曰:

责备他说。

数,列举(罪状)。

⑧越王勾践: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后来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⑨醇(chú

n纯)酒:

美酒。

⑩注:

倾倒。

⑾味不及加美:

意思是江水中并没有增加酒的美味。

⑿战自五也:

作战的勇气增加五倍。

自,自然。

下文“战自十也”意同。

⒀糗(qiǔ)糒(bè

i备):

干粮。

⒁甘不逾嗌(yì

意):

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咽喉。

逾,通“逾”,超过。

⒂《诗》:

《诗经》。

以下引的诗句见《唐风·

蟋蟀》。

休休,喜悦的样子。

⒃言:

(诗的)本意是。

不失和:

不能失了分寸。

 ⒄康乐:

这里指享受。

⒅虽:

即使。

⒆⒇谢其母:

向他母亲认罪。

谢,谢罪。

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

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

子发母亲问使者:

“士兵们可安好?

”使者回答说:

“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

”母亲又问:

“那么将军可安好?

“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

”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骂子发说:

“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

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

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

《诗经》上不是说了吗?

‘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

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

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

”子发因此向母亲谢罪,这样之后母亲才让他进入家内。

(1)与:

(2)食:

吃(3)归:

回家(4)伐:

攻打

(5)使:

叫,让(6)谢:

谢罪

(1)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

子发打败秦国归来,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

(2)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

越王勾践派人(把酒)到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在下游同饮江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郡

B.子发破秦而归而士卒战自五也

C.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

D.王又以赐军士以之分人

D

4.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子发之母的性格特点是:

子发的性格特点是:

母亲:

深明大义,循循善诱,教子有方

子发:

知错就改

5.子发之母的话阐明了的道理。

从子发之母对子发的教训我们还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

答案作为上级,不能独自享乐,要体察下情,与下属同甘共苦,才能取得成功。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应该立起身、正其行,重在培养子女的操行品德。

59.★★★南垣善谕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公曰:

“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

“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

”直使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

公强之,对曰:

“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

“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飨责人。

刘南垣老人家是国朝尚书,年老而辞职回到家乡。

有一个直指使,因为饮食的事情而苛求下属,郡县的官员为此很忧虑。

刘南垣说:

“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去开导他让他知道。

”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

“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为你留了这碗饭。

但是我的妻子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

”直指使因为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

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吃过,直指使感到很饥饿。

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

他各吃了三碗,直指使觉得很饱。

过了不一会,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

刘南垣强求要他吃,他说:

“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

”刘南垣笑着说:

“可见饭食酒菜,原本没有精粗之分,饥饿的时候容易吃下去,饱的时候难以吃出味道,时候不同使人这样的。

”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饭食责怪别人了。

(1)具:

准备

(2)比:

等到(3)食:

饭食(4)食:

(5)强:

强求(6)责:

责怪

(1)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有一个直指使,因为饮食的事而苛求下属郡县的官员为此很忧虑。

(2)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可见饭食酒菜,原本没有经粗之分,饥饿时容易吃下去,饱的时候难以吃出味道,时候不同使人这样的。

3.说说刘南垣“开谕”直指使所用的方法:

以老师的名义请他吃饭,又不及时把饭菜端出来让他饥饿产生食欲,吃了大量的粗粮,再以佳肴美食罗列盈前而无法下箸,使他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60.★★★柳子厚风范

其诏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①。

子厚泣曰: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②。

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③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阱,不一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