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409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度量角的整个过程,发展学生找信息、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认识量角器,知道它的作用,掌握角的计量单位和符号,感受1度角的大小,能读出角的度数,学会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3、感受数学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展示、交流、质疑、辩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及符号,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统一计量单位,认识量角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纸、1度角

学生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角。

师: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工地看一看,看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学生找到角。

师:

你发现了角,指一指角在哪里?

师:

刚才,同学们眼睛真亮,发现了这是角,这也是角,这也是角。

师指一平角,问一平角:

这是角吗?

引导学生认识这也是角,以后我们就能认识它了。

【设计意图:

创设生动情境,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2、复习角的知识,导入角的测量。

师: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想一想,你们学过角的哪些知识?

学生有可能回答: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角分锐角、钝角、直角。

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师:

看来,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我们说,角的大小与它的张口有关,现在请大家以胳膊肘为顶点,以大臂和小臂为边,模拟一下这些角的开口情况好不好?

学生模拟角的张口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用胳膊肘做顶点,大臂和小臂做角的两条边模拟角的张口情况,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增强学数学的热情,也为后面探究角的准确大小奠定基础。

二、角的度量

1、用三角板测量角

师:

通过模拟这些角的张口情况,我们体会了它们的大小,但是它们到底有多大?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大?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测量”。

师追问:

用什么来量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有可能说出用量角器,也有可能回答用半圆尺,也有可能回答用三角板。

师:

三角板上有大大小小的角,或许有用,那么用三角板上的角怎么来量呢?

引导学生回答:

可以拿三角板中的一个角对上去,比一比,看看角里面包含多少个我们选定的角。

师:

比一比,看看它的张口有多大。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选一个角来试一试好不好?

选出角一,让学生拿出一号学习单,同桌两个一起用三角板进行测量角的大小。

请三组同桌上台展示量的结果。

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1)用这个角量,我发现角1比这个角的几倍大得多,

(2)我们用这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个角的几倍大一些。

(3)我们用这两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两个角的和要小一些。

(4)我们用这两个角量,发现角1比这两个角的和还多一些。

等等。

师询问:

刚才他们测量的是同一个角1,怎么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

他们选的角都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追问:

我听明白了,他们选的标准不同,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标准不统一,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

可以选同一个角做标准。

师: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给大家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都用这个标准来量对不对?

选哪个角好呢?

能量角1,还能量比角1大的,还能量比角1小的。

学生选三角板中的一个角。

师:

如果我要量的角比选的标准角还要小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选再小一点的那个角。

师追问:

如果我量的角比这个角还小怎么办?

生:

可以选一个再小一点的角做标准。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一说到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立刻会想到三角板上的角测量,课堂就顺着学生的意愿上下去,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进行测量,在测量中,学生会遇到测量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测量结果不相同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统一测量标准、统一度量工具的欲望。

3、认识1度的角,统一测量标准。

师:

既然标准大了,我们可以选一个小一点的角做标准,那如果量的角比标准还要小怎么办?

就得选更小的角做标准,还真是这样,国际上真就选了一个小小角做为量角的标准,它是1度的角。

教师把1度角贴黑板上,并板书1度。

学生打开信封拿到一度角的资料,认真地感受1度角,并谈感受。

4、用1度的角量角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度的角这么小,怎么来量角呢?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有可能回答:

只要看看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就可以。

教师要给予肯定,并指出,量角时要先确定1度角做标准,然后再看里里面包含多少个这样的1度角。

出示角。

师:

想一想,量角,1度角做标准,怎样知道这个角有多大?

引导学生说出,需要看这个角里面包含多个少1度角。

出示5度、10度的角,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里面包含了5个1度的角,所以是5度,角里面包含了10个1度的角,所以是10度。

师出示120度的角,引导学生质疑:

太密了,数不清楚。

师生一起用做标记的方法来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做标记也太麻烦了。

师:

数学就是把问题变简单的一门学科,数学上有这样一种工具可以帮我们解决困难。

从而引出量角器这一工具。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学习,在确定1度的角做为量角的标准后,再看看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这个角就是多少度,强化这种方法,为后面认识量角器,学习量角器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5、认识量角器

师:

量角器对大家来说是个新工具,要更好地利用它,就得先了解它。

出示学习提示,①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到量角器上找到1度的角。

指导学生对照屏幕,仔细学习手中的量角器,在小组里介绍量角器,小组长做好分工,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讲台前介绍量角器。

展示时,学生有可能找不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辩驳、补充,师生共同寻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

出示课件回顾,中心相当于1度角的顶点,所有的一度角都是顶点连过去的,课件演示原来的样子,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都是一度,分的份数太多了,这些边连在一起,看起来太费劲了,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把中间部分去掉,标上刻度,再去掉,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量角器了。

学生有可能提问:

为什么要设计两圈刻度?

教师引导:

等一会大家就感受到两圈刻度的方便了。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并演示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1份就是1度角,在此基础上,说明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了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量角器,使学生体会到:

量角器实质上是1度的集合,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充分认识了量角器,并知道了量角器的产生,对学生后面学习使用量角器量角时,为什么需要点跟点对齐,线和线对齐打下了基础。

同时,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寻找量角器上的1度角,并进行提问、辩驳、补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6、用量角器量角

师:

刚才我们不仅认识了量角器,而且知道了量角器的产生,现在想不想自己测量一个角度试试?

(1)引导学生试着用量角器量二号学习单上的角2。

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测量过程,预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中心要跟角的顶点对齐?

为什么角的一条边要跟零刻度线对齐?

另一条边对应的刻度有40度和140度,为什么要读40度?

等等。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辩驳、补充,学生有可能说,只有点对齐,才能找到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

只有一条边和零刻度线对齐,才不用再去减一减。

从0刻度开始读,另一条边对应多少度就读多少度就行,这样更方便,而从180度开始读,还需要再去减一减,太麻烦。

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多,或提问题的次序与上面不同,只要学生能互相辩驳、补充就可以,最后,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要知道角2的度数,只要看看它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就行,从0度开始和从180度开始都可以得到角2里面包含40个1度角,哪个方法更简单?

引导学生对比择优:

从0度开始更简单,因为从180度开始还要减一减,容易出错。

从而指导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来量角。

(2)课件出示量角微课,在学生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更系统、清晰地学习怎样量角。

(3)出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口诀:

点重合,线重合,看零线,读度数,指导学生进行记忆。

(4)师出示不同开口的角,指导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指出两圈刻度的意义,学生回答:

为方便测量开口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

为什么量角器上要有两圈刻度?

为什么量角时要点对齐,线对齐,为什么不读从180度开始的刻度?

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鼓励学生尝试自学,展示,交流,提问,辩驳,是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成了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样更容易启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努力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量角,更容易把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从而加深对量角器的了解,从而能灵活使用量角器。

三、巩固练习:

1、测一测:

测量角3的大小,学生交流,订正。

2、用一用:

任选一个三角板,测量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

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都学了哪些知识,一起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

从知识、方法、情感上引导学生回顾,培养反思习惯,促进今后更好的学习。

 

《角的度量》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经验,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角的知识,对角的分类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对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感知。

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简单地认识过角,对角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一些,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这个班的学生能自学,能展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这节课可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大胆提问,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经历统一标准这个环节,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探索、交流,以学定教,水到渠成地过度到认识、使用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上,在认识量角器、使用量角器这两个环节,又可以大胆地放手给学生自主尝试,在他们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提问。

但是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个新生事物,量角器上的1度角在哪?

量角时为什么要零刻度对齐?

为什么要把角的一条边跟零刻度线对齐?

为什么要读从零刻度开始的那个刻度?

是孩子们理解起来的一个难点,我也曾跟教过这节课的老师一起交流过,这些问题无一不存在,在处理这一难点时,我首先在整节课中把“确定1度角做为标准,并看看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这个角就是多少度”,把这一方法重点强化,反复让学生说,从而在用量角器量角时,学生能感受到只有点对齐,才能找到角里面包含多少个1度角。

只有一条边和零刻度线对齐,只有从0刻度开始读,才方便,才不需要再去减一减。

其次,把这一难点充分暴露,让学生展示量角的方法,在展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质疑、辩驳、补充,大胆地放手给学生,不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不怕他们提不出需要的问题,不怕他们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再由师生共同努力,寻找到正确答案。

我想,这样做,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建立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问。

营造了良好的问题氛围,让学生喜欢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索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新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对量角器的用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大大加强了他们建构知识的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社会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从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比低年级学生好得多,但也是好动、易疲劳的孩子,尤其是,课桌上有三角板、量角器等学习工具,这样就免不了有的孩子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工具上。

因此,课堂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尝试、展示、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适时地拉到学习的内容上,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角的度量测评练习》效果分析

本节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课后评测,并进行了数据统计。

第1题,量角,考查学生能否灵活使用量角器,能否做到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对齐。

全班40人中有4人出错,正确率90%。

第2题,读出角的度数,考查学生能否区分内外刻度,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有4人出错,正确率90%。

第3题,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否用量角器量出生活中的角,六分之一的学生会量作业纸上的角,但不会量流动红旗上角的度数,正确率不高。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较为理想。

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还能准确灵活地运用量角器来量角,评测题的第一、二题学生的表现说明了他们的掌握是不错的。

可见,本节课给学生提供的数学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为生活服务,从第三题的掌握来看,个别学生还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可见,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要注意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然后再把知识运用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尝试,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所在。

《角的度量》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角的知识,对角的分类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对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本课中,学生要经历统一标准、认识一度角、统一度量工具、认识量角器、使用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教材以工地上的角引出角,通过探究角竟有多大,引出量角的必要性,从而产生量角的标准1度的角,以及看要量的角中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从而引出量角器,介绍量角器的有关知识,学生在测量不同角的过程中,体会到量角器中内外两圈刻度的必要,从而学会读角的度数,会量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