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457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docx

江西省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

语文练习5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

硅化木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也在人类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硅化木是石化的古植物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石。

通过硅化木我们可以获得当地、当时的古气象资料,如太阳光照长短、雨水丰沛程度、千百年间的气候变化、植物群落组合、地域之间及经纬度变化关系等,是研究中生代地球生物变化和地层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硅化木文化,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载体,蕴涵着重要的人文意义。

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更有吟咏硅化木的诗句:

“居无玉树不亨通,家有祥石乃兴旺。

”追溯硅化木的人文历史,人们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归根于“德”“坚”“神”“寿”4个字。

“德”反映其品格,“坚”突显其质地,“神”代表崇敬,“寿”寓意为心愿。

中国古代将硅化木称为松化石(松石)。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松化石,认为其乃松化为石。

在中国古代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均有关于松石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转,松石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对硅化木有“不死树”“文玉树”“圣树”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怪石”。

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之物,这种怪石很可能是松化石,这种推测也可以在明代阎士选《松石记》的记载中得到印证。

他在《松石记》中记述了古青州一带的东海大竹岛中有松化石。

东晋的医学家葛洪在研究长生不老药时,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关的记载。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的考释,引葛洪曰:

“石芝者,石象芝也。

……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

高尺许,光明而味辛。

”根据上述对石桂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西域带回三宝:

贝叶梵文真经、佛祖如来肉身舍利子和西域回纥神木。

这三宝之一的神木,也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

宋朝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认为硅化木的形成是因为“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

他的“一夕大风雨”,显然是指自然界的突然剧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山爆发、地壳移动、泥石流等;不过这个“忽”字,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实际上这一“忽”就是上亿年。

宋朝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认为“松久化为石”,一个“久”字,一个“化”字,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说出了硅化木形成的过程。

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1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硅化木,带给我们的是“凤凰涅槃”般的神奇想象,是化瞬间为永恒的生命启迪……它产生的美感让人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文字的发明使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硅化木这部无字的天书却也默默地将大自然的变迁忠实地记录、保存下来。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发掘、整理,相信这神奇的石头会告诉我们更多的未解之谜。

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历史长卷中独特的“文化印记”的一项是()

A.硅化木是一部“无字的天书”,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珍贵的古气象资料。

B.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还曾留下直接吟咏硅化木的诗句。

C.中国古人认为硅化木是松化之石,又称松石,并在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留存了关于松石的记载。

D.先秦的古籍《山海经》称硅化木为“不死树”“文玉树”“圣树”,给硅化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坚”“神”“寿”四字体现了古人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人赋予硅化木的不同寓意。

B.据后人考证,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似玉非玉,似石非石”的东西就是松化石。

C.根据东晋医学家葛洪“石芝者,石象芝也……而实石也”的描述,人们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D.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硅化木可能是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其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从西域带回的“三宝”之一回纥神木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这既可证明硅化木形成的地域之广,也证明它当时已备受珍视。

B.宋朝学者苏颂说“松久化为石”,“久”与“化”都精辟贴切;而另一位学者杜绾认为是“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一夕”和“忽”则均属谬误。

C.硅化木让现代人产生许多神奇的想象,带给人们生命的启迪和难以言传的美感,是蕴涵着重要人文意义的珍贵文化载体。

D.硅化木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其中仍蕴藏着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

世隆少有风器。

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独赏爱之,异于诸子。

言于孝武帝,得召见。

帝谓元景曰:

“卿昔以虎威之号为随郡,今复以授世隆,使卿门世不绝公也。

”元景为景和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获申,事由明帝,乃据郡起兵,遣使应朝廷。

收合万人,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乃出。

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

时世祖为长吏,与世隆相遇甚欢。

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

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

“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

”太祖纳之,与世祖书曰:

“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

”升明元年冬,攸之反。

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

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

“被太后令,当暂还都。

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

”世隆使人答曰:

“东下之师,久承声问。

郢城小镇,自守而已。

”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暴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

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南齐书·柳世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隆以门祸获申申:

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奄:

突然。

C.与世隆相遇甚欢遇:

遇见。

D.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从:

使……跟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隆颇有风度,为人所重。

他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武帝也把虎威的称号授予了他。

B.世隆很讲忠义,文武兼备。

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祖推荐给世祖,并委以重任。

C.世隆机智勇敢,讲究谋略。

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设法激怒骄傲自大的沈攸之,使得他攻打郢城,并随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功成名就,为人称誊。

他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度清淡致远,他的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

(5分)

 

(2)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忆秦娥

黄机

秋萧索。

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

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

年年孤负黄花约。

黄花约。

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8.请赏析“离愁不管人飘泊”的妙处。

(5分)

 

9.前人评价这首词是“一种离愁,两地相思”,该词是如何表现“两地相思”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孤烟和落日的“,”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宫女们打开梳妆镜后,宫里像明星闪烁一般的两句是“,”。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难言的郁愤,并在江边月下以酒浇地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以及表达自己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名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祭狼

申平

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

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

可是那些家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

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

好,你们不管,我自己来管!

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

这扁担紫色的木头,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

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最为合适。

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已经很凉。

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

但见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下了马,拿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

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在草地上蹿蹿跳跳。

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

是狼!

只见几条狼分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

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

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

坏东西,哪里走!

手提扁担猛冲过去。

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

其中一只狼突然把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

但是巴特却走得沉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

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

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叫的那只狼。

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

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

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

但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

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

来呀,你敢来吗?

孟和巴特突发一声喊,高举扁担追了上去。

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

一直追到一片林间空地上,头狼不跑了,转过身来跟他对峙。

人狼大战一开始,孟和巴特才知道选择扁担错了:

扁担太宽,打在狼身上缺少杀伤力;头狼信心大增,一跳两三米高,嗖嗖地从孟和巴特头顶上窜过,每窜一次就往他身上撒一股尿,搞得他全身骚臭。

孟和巴特气急败坏,东扑西打,扁担不是打空就是没使上劲,只一会工夫,就气喘吁吁的了。

头狼突然一口咬住他的扁担,就像拔河一样和他抢夺起来。

头狼的劲头好大,孟和巴特的扁担突然脱手,头狼叼起来就跑,放到老远的地方又返身跑回来……

孟和巴特有点害怕了。

惶急中看见地上有块石头,赶紧把它捡到手里。

这时头狼已经冲来,它将身跃起,张开血盆大口,直取他的喉咽。

千钧一发之际,孟和巴特突然出手,把手里的石头狠狠塞入狼口,再一用力,竟送入它的喉咙。

头狼怎么也没料到孟和巴特会来这一手,立刻倒地翻滚。

孟和巴特猛扑上去,将它骑住,双手死死扼住它的脖子,直到头狼气绝身亡。

干掉头狼之后,孟和巴特总算出了一口气。

他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

他满以为日子会恢复平静,不料他的羊却依然在减少。

难道余下的狼又回来报复了?

孟和巴特干脆夜里埋伏在羊群附近查看。

月亮地里,孟和巴特发现几只比狼要小得多的黑影潜入羊群,它们熟练地追赶羊群,并将其中的一只放翻,大吃大嚼。

孟和巴特亮起手电照过去,眼前的景象令他瞠目结舌:

那竟然是几只狐狸!

发现有人,它们居然一边学狼叫一边撤退。

天啊,狐狸真的成精了!

孟和巴特这时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弄了个冤假错案。

他不由回想起头狼那天看他的眼神,人家分明在说:

我没吃你的羊,我们是冤枉的啊!

该死的狐狸,它们是从什么时候学会吃羊的呢?

这天,孟和巴特手提一只野兔和一只黄鼠,来到埋狼尸的地方。

他把东西放在头狼的“坟”上,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说:

对不起啊!

孟和巴特抬起头,他在想怎样去把事情说清楚,并对付那些狡猾的狐狸。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孟和巴特尽管知道狼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动物,但认为他的十来只羊都被狼吃掉,于是不顾领导的强烈反对,决计除掉祸害牧民利益的狼。

B.“早晨的风已经很凉”“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等景物描写交待了孟和巴特生活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孟和巴特没有找到狼时的焦虑之情。

C.小说把头狼和孟和巴特的搏杀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头狼占尽上风,孟和巴特气急败坏;头狼夺走了孟和巴特的扁担;头狼被意外杀死。

D.杀死头狼之后,孟和巴特之所以要“悄悄把狼皮扒r,把狼肉埋掉,装得没事人一样”,是因为他认为杀死头狼之后,日子就平静了。

E.小说以“祭狼”为题,意蕴丰富:

既概括了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又通过动作写出了主人公孟和巴特的愧疚、深深自责等心理活动。

(2)小说主人公孟和巴特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3)小说结尾写孟和巴特发现吃掉羊的并不是狼而是狐狸,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请分析。

(6分)

 

(4)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头狼的形象?

请列举两例。

作者把头狼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退休以后,老叶迷上了书法和篆刻,不仅到老年大学上课,还四出旅游,收集各种碑刻拓片和篆刻石料,。

②近几年,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东北人甘当“候鸟”,从东北飞到海南岛过冬。

他们在阳光灿烂的沙滩上漫步,看蓝天大海,真有点了。

③今年春节,这对老夫妇的儿女从天南海北赶回父母身边过年。

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老两口都。

A.乐不可支乐此不疲乐不思蜀

B.乐此不疲乐不可支乐不思蜀

C.乐不可支乐不思蜀乐此不疲

D.乐此不疲乐不思蜀乐不可支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剧的片尾,呈现出如下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们,揭示了剧作的主题。

B.艺术创新是要有资本的,一是要有条件,可以去“折腾”,去“作”;二是必须敬仰传统,把前人的精华保留下来。

C.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可他对长眠地下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却越发历久弥新,常常一个人来到纪念碑下,一坐就是大半天。

D.这封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她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一点点冷却,直至完全破灭的全过程。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身边的光污染主要有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为从根本上解决光污染问题,应结合实际制定最严厉的反光污染法。

在开拓防范光污染的新兴产业方面,也大有可为。

①这是因为已有的城市建筑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改造。

②烈日下驾车的司机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墙反射光的突然晃眼,很容易诱发车祸。

③白亮污染是指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建筑物的反光墙面和各种涂料装饰等反射光线,白亮炫目。

④除非这些建筑物寿命到期被拆除,或者等到有新研制的防护措施问世。

⑤这种污染短期内很难得到全面遏制。

⑥长期在白亮污染的环境下工作或生活,会引发视力急剧下降、心烦意乱、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症状。

A.①④③⑤⑥②B.②⑥③⑤④①C.⑤③②⑥①④D.③⑤①④⑥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传播活动既是信息的沟通,①。

以往的传播活动多指信息传播,即②,以情绪传播为辅。

情绪交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分享意义。

然而当下的很多传播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特征。

在某种强烈情绪的推动下,③。

尤其是在当某种情绪获得了广泛的心理共鸣的时候,就更容易获得追捧。

这时的人们极容易丧失理性的判断力。

16.下面是一个关于我们(人类)身体的某些特别性状出现时间的示意图。

请仔细观察后加以概括,用不超过75个字的一段话把它的大意表述出来。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6分)

75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材料引发的思考和联想,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年轻人去瓷器店买碗。

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用它依次与其它的碗轻轻碰击,听到的都是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老板拿起另一只碗递给他,笑着说:

“小伙子,你拿这只碗去试试,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仪的碗。

”他依言行事。

奇怪!

这次每一只碗都在轻轻碰撞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向老板请教,老板笑着说,你刚才拿的那只碗本身就是次品,你用它试碗,那声音必然浑浊;想挑得满意的碗,首先要保证自己拿的也是一只好碗。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