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503908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上24.诗词五首.ppt

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饮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他开创了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

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

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结庐:

盖房子。

2.人境:

人世间。

译: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1.尔:

这样。

2.偏:

偏僻。

译: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

悠闲自得的样子。

2.南山:

课文指庐山。

译: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气:

气象,景色。

2.日夕:

接近黄昏的时候。

译: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3.相与:

一起。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意:

意趣。

2.辨:

辨别,说明。

译: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

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明确:

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明确: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不能改。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

为什么?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小结,在人境,无车马喧,(果),心远地自偏(因),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思考探究,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诵读欣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古诗四首,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

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

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春望,写作背景,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

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春望,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

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

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春望,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

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恨别”句。

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春望,从尾联来看,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把忧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

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

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

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作业,雁门太守行,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人称为“诗鬼”。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

比喻敌军。

2.金鳞:

鳞片状的铠甲。

译:

敌军像乌云压境,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1.角:

号角。

2.燕脂:

即“胭脂”。

译: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

动词,抵达。

2.声不起:

指鼓声低沉。

译: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

燕昭王招纳贤士筑的台。

2.玉龙:

宝剑的代称。

译: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1.本诗通过哪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明确: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2.归纳全诗主旨。

明确: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折戟沉沙:

断戟没入沙中。

将:

拿起。

东风:

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周郎:

吴军统帅周瑜。

铜雀:

台名,魏曹操所建。

顶上饰有大铜雀。

二乔:

乔玄两女。

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有樊川文集。

作者简介:

诗歌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

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诗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感慨,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

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内在联系?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前两句是叙事。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

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思想感情:

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渔家傲,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释:

星河:

银河。

帝所: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

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

路长,隐括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谩:

徒,空。

鹏: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

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

吹得。

三山:

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星河”,即银河。

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胧朦。

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

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仿佛梦魂归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

其实,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

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说: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

那么,作者魂回帝宫去,情况怎样呢?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见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

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

两者像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

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请看: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

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

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思想主题,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

这种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胸怀的浪漫主义作品,在李词中是极为罕见的。

李清照本为婉约派的女作家,能写出如此豪放的词,除了乱世迫使她从闺阁中走出社会,面对现实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她的主观因素,就是她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想敢说;同时,她遍读群书,记性特强,不常见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记得,这就丰富了她的形象思维,使她对各种神话传说和典故,都能运用自如来书写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从而构成了这首具有浪漫情调而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

李清照词选,回,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八咏楼李清照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春残李清照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李清照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