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613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docx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项就说: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

各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深刻认识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事业,深刻认识优先发展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认识教育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首要措施,深刻认识教育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唯一途径。

(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要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

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高尚的师德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教师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国家有用人才,全面科学育人的任务,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热爱献身教育事业,具有振兴教育的光荣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应当有认认真真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具备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走到哪学到哪;活到老,学到老。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前提。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

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职业。

我们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

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善反思、勤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答: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其主要观点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基础,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

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丰富的思想内涵,塑造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拓展青少年儿童纯洁美好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其语言文字能力,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

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活动能否真正超越知识性,把学生的情感、兴趣、审美等主观思维带动起来,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行语文教材提供的基本材料时空跨度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蕴含的人文因素极为丰富,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但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积累不多,感性经验不足,再加上各类作业量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活化教材内容。

也就是说,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方面合理地组织和使用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需要,联系生活,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

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善于联系生活情景,带领学生步入“生活天地”中学习和历练。

例如学习《小池》一诗,描写小池的初夏之景。

教师可以通过挂图,让学生感受清泉、绿菏、蜻蜓所构成的美好意境,再辅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理解“无声”、“细流”这种静谧的氛围,了解诗人对大自然深情的爱和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

通过探求古诗的意境美、人格美,引导学生在困难中、挫折中、逆境中不忘生活的美,不忘人生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胸逐渐宽广,志趣逐步健康,情操逐步高尚。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合作学习中,学生地位相同,机会均等,会不受拘束的畅所欲言,有利于潜能发挥;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相同观点极易吻合,可引起学生共鸣,不同观点又极易碰撞,可促使思维多项发展,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

其次,探究学习中,中学生好胜心强,最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自己才能。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游园不值》中的“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时,教师先对“屐齿”、“苍苔”作解释,接着放手让学生试解。

不出所料,学生对这句含义产生了分歧。

有的从“我”的角度解释,认为是“珍惜屐齿留在青苔上的印痕”理由是朋友没见到,印痕应珍惜。

有的从朋友的角度解释,认为是“主人青苔,不愿别人踩上脚印””,理由是柴门不开,为惜青苔。

学生读中议,议中读,最后终于达成一致,认为后一种理解比较合乎情理。

此外,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

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答:

我认为要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首先是课堂教学要抓住重心。

例如我在讲《斜塔上的实验》时,先让学生观看实验录像,然后才让学生读课文,介绍作者。

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

(1)请找出伽利略人生不同阶段的词语和句子。

(2)文中在介绍伽利略各个人生阶段时,有一个介绍伽利略行为的词,请把它找出来。

完成这步之后老师让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伽利略的生平经历。

……在学习伽利略具备伟大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让学生概括人物传记的写法。

一节课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既突出了重点,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

其次是教师要精心备课。

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说明文的文体常识便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一一教给学生各种说明方法的定义,然后根据定义在文中乱找,而是在出示各种说明方法之后说: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埃及金字塔》,大家还记的吗?

里边有这样一句话“胡夫金字塔有146米多高,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真的像要与天空一比高低了”。

这里的“146米多高”和“40层”就是列数字。

《恐龙》里面有这样一句“恐龙有两种,一种吃素。

另一种专门吃肉”这就是分类别……老师口中滔滔不绝地涌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出自不同课文的不同例句,但无一例外教师脱口而出学生激情高涨,一个难点就这样在师生共同回忆中圆满解决了。

学生轻松愉快地从文中找到了很多的例句。

然后,教师又当堂检测了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作为一名好老师,必须将轻负担高质量放在首位。

轻负与高质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高质的教学过程,必然会带来轻负的学习感受,学生就会乐学、善学,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

谈谈你的对策。

答: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

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

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我的看法是:

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

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

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

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

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

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

对于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答:

我认为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

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的展显在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

实际上就是探索他们生活中奥秘的过程。

在节假日还可以带学生去大自然,去看电影、戏剧、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等,从而增长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

教师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特别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等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

(二)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

故事是用口头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情节,形象生动,学生一般都非常喜欢听。

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

(三)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

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

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长和“亮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

(四)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学生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

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制作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

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五)绝对不能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而且喜欢追根溯源。

而有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学生,这恰恰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答: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的效果有直接关系。

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不感兴趣的,接受就困难。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的自信心。

过去教师往往注重发现学生的缺点,然后去纠正他们。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优点上。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一个重要体会:

成功是成功之母。

要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激励他追求下一个成功。

这种成功感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二)其次要求教师不能只着眼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曾尝试活动课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竞赛、辩论、小品、模拟法庭等活动,并把时事、漫画音乐引进课堂。

如课前3——5分钟进行新闻播报并简要评析;选择教学重点与现时生活中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如在讲解“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时,我以“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既为人才”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双方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辩论,教师点评,统一了认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人才的标准应是“德才兼备”,像拿浓硫酸泼狗熊的清华大学高才生刘海洋、电脑黑客等文化素质高的人,有才却无德,不仅不能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甚至会造成危害,因此这样的人不是人才。

这样以来既拓宽了教学内容,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如讲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时,我就2001年青岛市区居民杨某以和父母签定了“生不养,死不葬”的生死协议为由,拒绝赡养父母而被父母告上法庭一例,组织模拟小法庭,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并在课堂进行展示。

经过模拟法庭调查、辩论、和议、判决等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法律的庄严神圣,明白了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提高了思想认识,加强了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实践能力。

有时,针对某些难度不大的重点内容,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每个学生充分准备,让他们上讲台过一把教师瘾,效果很好。

这样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唤起了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实践能力。

总之,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不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做法,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由高分低能型转向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型。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答:

(一)加强理论学习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认真学习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用先进的道德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认真学习一般的道德理论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从多方面获取道德知识,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它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

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

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3、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

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

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

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

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四)加强内省和慎独

内省和慎独,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

孔子曾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

“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古人尚知内省和慎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加强自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总之,教师要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经受住社会和自身的各种考验,就必须明确师德规范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修养,通过修养,增加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树立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师德素质,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答:

(一)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

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

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

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三)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1、积极创新培训模式。

2、不断优化培训内容。

3、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

4、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

5、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

6、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

7、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四)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

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

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答: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

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

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

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

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

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

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

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

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

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

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

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

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

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

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

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

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1)骨干教师引领。

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

(2)专家引领。

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

(3)专业理论引领。

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

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息化时代教师新角色的内涵

信息化向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新的生长点。

在信息化时代,作为培养人类社会未来继承者和接班人的教师,有着比传统讲授者更为丰富的角色内涵。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信息化时代新的教育环境中,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转变,相应地,教师将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一书指出的: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设计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2、教师作为信息咨询者

随着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教室和图书馆的增多,师生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将极大地丰富。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多如牛毛的网站中找到他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的各种知识,或用于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