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083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docx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内容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 学业质量水平

合格考(水平1-2)

1.辨识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并说明其危害。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简单分析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

(综合思维)

3.运用地图,描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区域认知)

等级考(水平3-4)

1.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分析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成因。

(综合思维)

一、地震

1.形成:

2.地震构造

(1)图中a为震源、b为震中、ab为震源深度、bc为震中距。

(2)弧线de为等震线:

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

震级

烈度

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3级以下为无感地震;

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直接因素:

震级、震源深度等

间接因素:

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4.危害

(1)直接危害:

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

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3)次生灾害: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分布

(1)世界

(2)我国:

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微思考] 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提示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壳极不稳定。

二、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图示

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山区沟谷中

我国广大的山区,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多与山洪相伴,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微思考] 滑坡和泥石流有何共同点?

提示 都具有突发性,都多发生在山区;二者的发生机制都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讲学法

图解地震的形成过程

说事理

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所以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多地震。

拓知识

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

泥石流避灾措施示意

探究点一 地 震

情境探究

[情境]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6.7千米。

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岛多地震感明显。

这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

下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探究]

(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此次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2)(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说明造成高雄人员严重伤亡的“人祸”。

提示 

(1)震级高,释放能量大;震中离城市近,破坏性大;正值夜间,突发性强,人员伤亡严重。

(2)建筑物抗震标准低,安全性差;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差,缺乏自救能力;防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

素养凝练

1.图解影响烈度的因素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3.我国地震灾情

特点:

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素养应用

例1:

(2015·山东文综)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

“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 题干中“重大人员伤亡”,“24时左右”“8.0级以上地震”“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河、渭大泛”。

说明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地震时不利于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洪水灾害,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

答案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探究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情境探究

[情境]2015年11月13日,浙江丽水发生特大型滑坡。

经调查,此次滑坡是在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造成了重大损失。

[探究]

(1)(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环境会产生哪些重大危害?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滑坡多发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提示 

(1)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发生在城镇的滑坡则常常会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毁坏各种基础设施,造成停电、停水等;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损失。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地形陡峻,降水多且强度大等自然环境特征。

素养凝练

1.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

(1)产生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是松散物,体积小;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2)时空分布

2.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素养应用

例2:

(经典高考题)读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B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地质灾害的成因从气候,地形,板块构造等方面分析。

答案 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

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

鲁教版P93“知识窗”

地震烈度表

裂度

震区受到破坏的程度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路基破坏,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形

Ⅻ度

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到毁灭

中图版P89“正文”

滑坡发生示意

湘教版P46“活动”

冲沟

水对地表的侵蚀始于坡面,降水在坡面上汇流,冲刷地表,形成各种侵蚀沟。

降水在斜坡上汇集成线状水流,将地表侵蚀成不规则的细沟;随着侵蚀力度的加大,部分细沟逐渐下切加深,沟边出现明显的沟缘,沟头形成小陡坎,再进一步下切侵蚀便可形成冲沟。

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冲沟普遍发育,并且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千米或数十千米,深度达数十米至百余米。

知识微网

核心要点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

3.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震易发地区,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5.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

6.泥石流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7.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是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震中位于图中(  )

A.a处B.b处

C.c处D.d处

2.d处称为(  )

A.震源B.震中

C.震级D.烈度

解析 图中d处为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为震源。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答案 1.C 2.A

(2020·山东临沂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图示意某高中学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野外考察时拍摄到的“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景观。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B.泥石流

C.滑坡D.地面沉降

4.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 第3题,据图可排除A、D项,图示地质灾害没有发生在河谷处,没有流水的参与,可排除B项。

滑坡是岩体或土体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符合图示,故选C。

第4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区,具有突发性。

与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对植被的破坏有关,与季节关系不大,故选D。

答案 3.C 4.D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山地坡向B.断层发育

C.海拔D.聚落分布

解析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当地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有关,图示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位于断层线上,B项正确。

答案 B

6.图a为某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

次)。

图b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a

图b

(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2)指出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解析 第

(1)题,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西部多、东部少。

(2)题,根据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在6~8月份,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6~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

答案 

(1)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总趋势是西多东少(或西北多,东南少)。

(2)6~8月份。

暴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一个动力条件和诱发因素;6~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分布图和地震烈度简表,据此完成1~2题。

烈度

破坏程度

人站立不稳,器皿翻落

房屋轻微损坏,地表出现裂缝

房屋多有损坏,地下管道破裂

房屋大多数破坏,铁轨弯曲

房屋倾倒,水面大浪扑岸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等震距最大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可能位于震中附近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处烈度最小,等震距最大。

第2题,图中④处烈度最大,可能位于震中附近。

答案 1.A 2.D

(2017·河北省12月学考)下图为发生在某地的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自然灾害为(  )

A.洪涝B.台风

C.滑坡D.泥石流

4.导致此次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工程建设B.植被破坏

C.火山喷发D.大量降雨

解析 第3题,图中房屋和树木整体向山坡滑落,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为滑坡。

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此次发生滑坡的自然原因是降雨,故选D。

答案 3.C 4.D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此完成5~6题。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5.3

24.3

537.2

15.7

2.7

30.1

670.3

19.6

20.0

40.8

1353.7

13.2

4.5

26.1

384.7

20.5

5.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B.②

C.③D.④

6.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布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  )

A.气温高低B.风力强弱

C.光照强度D.降水量大小

解析 第5题,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集水面积、坡度、落差、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

集水面积越大,河流水越大;坡度、落差越大,径流速度越快,侵蚀能力越强,携带泥沙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低,越易被侵蚀,易发泥石流。

根据表中参数推测,③地集水面积大、水量丰富,且坡度陡、落差大、植被覆盖率低,最易发生泥石流。

C对。

第6题,泥石流的形成和坡度、植被覆盖率等有关,还和流域内降水量大小有关。

为了更及时、准确发布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降水量大小,降雨量直接影响集水量大小,D对。

气温高低、风力强弱、光照强度与泥石流发生无关,A、B、C错。

答案 5.C 6.D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全年降水少,年际变化大

②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③地表森林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②③B.①④

C.②④D.①②

8.该地夏季泥石流发生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原因是(  )

A.降水量大B.地震活动频繁

C.气温高D.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 第7题,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共同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差,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第8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6~8月份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高,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6~8月份为我国的夏季,降水量多,易引发泥石流灾害。

答案 7.C 8.A

下图为甘肃舟曲某次泥石流流通区和掩埋堆积区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9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泥石流流速快且裹挟固体碎屑物最多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位于河流上游,水流速度较快,泥沙以搬运为主,丙、丁位于下游,泥沙以堆积为主,水流速度较慢。

所以水流速度较快的是甲、乙两地,甲靠近支流源头,水量较小,乙位于两河交汇处,水量较大,裹挟泥沙量大,故B项正确。

答案 B

10.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

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由图可知,丁区域远离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最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重建城市最安全。

答案 D

二、综合题

11.(2017·上海5月等级考)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

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2)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

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

解析 第

(1)题,地震的破坏力用烈度表示,同一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取决于震中距、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地质结构、次生灾害、预警机制、救援是否便利等因素。

材料中提到甲震中距小,图中居民点多。

(2)题,甲、乙、丙三地在同一个区域,气候、水资源、经济、交通基本一致。

唯一不同的就是地势特征和地质条件,且上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则主要考虑地形。

答案 

(1)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2)丙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节的偏南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12.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原因。

(3)哪些人类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

解析 第

(1)、

(2)题,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①陡峻的地形;②破碎的岩石疏松碎屑物质;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短时间产生大径流量的气象条件。

结合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及A、B所在地区进行分析。

第(3)题,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不仅可能改变地形,还可能产生大量疏松碎屑物质等。

植被覆盖率会因砍伐森林等活动减少,从而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致使暴雨过后的地表径流增大。

答案 

(1)①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②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③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3)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等级考——小试牛刀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km)。

下图示意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  )

A.以中源地震为主

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

C.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

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

2.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说明乙板块位置低,为大洋板块,甲板块位置高,为大陆板块。

由图可知,震源集中分布在甲板块。

即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C对;B错;图示地区发生的地震以浅源地震(<70km)为主,A错;并不是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D错。

第2题,据图中经纬度位置(38°N,142°E)可知,该区域大致位于日本东部沿海地区,甲为亚欧板块,乙为太平洋板块。

故选A。

答案 1.C 2.A

泥石流发生时,沟床物质冲出沟口后,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堆积形成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的泥石流扇。

松散物质在不同坡度和流量情况下,会发生分选。

图1为泥石流扇纵剖面图,图2为实验室内流量为3.5L/s时,泥石流体在不同坡度下的分选情况(d>10mm颗粒累积质量含量占比越大,表征泥石流分选情况越好)。

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关于图1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为龙头、龙身、龙尾

B.①②③分别为龙尾、龙身、龙头

C.泥石流扇与冲积扇物质分选特征一致

D.泥石流扇物质无明显分选

4.由图2可知(  )

A.流量为3.5L/s泥石流物质分选性龙头>龙身>龙尾

B.当坡度小于16°时,泥石流分选性随坡度增大而减弱

C.当坡度大于16°时,泥石流的破坏性随坡度增大而减弱

D.沟床被泥石流冲刷后,物质颗粒变小

解析 第3题,读图2,在相同坡度下,龙头直径大于10毫米颗粒累积质量含量占比最大,其次为龙身,颗粒累积质量最小的应当是龙尾。

所以龙头的分选性最强,其次为龙身,然后为龙尾。

读图1可知,图中的③处颗粒组成较为单一,说明分选最为明显,②处组成颗粒较为复杂,①处颗粒组成最为复杂,所以分选性最差是①,所以对应的①②③分别为龙尾、龙身、龙头,A错,B对。

由材料可知,泥石流冲积扇的分选性特征最明显的为龙头部分,龙头部分是泥石流的外缘,而冲积扇分选性最强的应当是在扇柄的位置,分选特征相反,C错。

泥石流扇物质有明显的分选性,D错,故选B。

第4题,读图2可知,当流量为3.5L/s,泥石流物质分选性龙头>龙身>龙尾,A对。

当坡度小于16度时,泥石流分选性随坡度增大而增大,B错。

当坡度大于16度时,泥石流的沉积质量越小,那么对于地表的侵蚀越强,所以破坏性随坡度增大而增大,C错。

沟床被泥石流冲刷以后,物质的颗粒物没有发生变化,D错,故选A。

答案 3.B 4.A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

人员财产损失

8月6日16:

30

6.5级

12km

高山峡谷

稀疏

10月17日21:

49

6.6级

5km

丘陵为主

茂密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

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解析 据表分析可知,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

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

本题中关于次生灾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 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

高山峡谷地区,说明:

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

植被稀疏,说明:

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

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

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若答崩塌,则A、B必答;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