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343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隧道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说明.docx

《隧道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说明.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说明.docx

隧道说明

说明

一、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一)、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7、《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

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

10、《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报告》。

(二)、总体原则

隧道位置的选择原则上服从路线的总体走向并结合地质地形综合考虑,尽可能满足下列要求:

1、适当减少隧道的长度,长、特长隧道纵坡尽量控制在2.5%以内;

2、避免通过地下水极为发育的低洼、垭口等严重不良地质段;

3、隧道洞口尽量选择在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尽量避开或减少偏压等不良地质段及排水困难处;

4、隧道设计时严格执行规范强制性条文,并充分体现动态设计的思想,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5、注重水保、环保与洞口景观设计,尽量减少洞口山体开挖,使洞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二、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执行情况

1、“建议下一阶段加大勘察力度,并重点加强对岩溶、落水洞等不良地质的勘察,以减少施工风险,控制工程投资。

【执行情况】:

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加强了对岩溶、落水洞等不良地质的勘察;

2、“部分隧道洞口平面不满足3s行程的要求,尤其是隧道洞口处于缓和曲线上,对行车安全较为不利,建议下阶段进一步优化。

【执行情况】:

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隧道平、纵线型进行了优化;

3、“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要求,检修道或人行道顶宽应预留25cm的余宽。

【执行情况】:

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主线隧道建筑限界进行了修改;

4、“第二设计合同段那坡连接线那坡隧道为设计速度60km/h的单洞双向隧道,建筑限界及断面与主洞单洞不应采用一致的,应核改。

【执行情况】:

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连接线隧道内轮廓进行了优化,减小了净空断面面积;

5、“建议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部设计为凸弧形,以利于排水。

【执行情况】:

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连拱隧道中隔墙顶部形式进行了修改;

6、“隧道内路面采用26cm钢纤维混凝土面层,钢纤维对运营车辆安全有影响,建议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

【执行情况】:

已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对隧道路面形式进行了修改。

三、隧道设计

(一)、技术标准

本标段主线隧道6座,除百针1号隧道与岩信隧道为小间距外,其余均为分离式隧道;主线隧道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采用双洞单向行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设计速度

主线隧道平纵线形和隧道净空断面标准按设计速度100Km/h设计。

2、隧道建筑限界

主线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0.75+0.50+3.75×2+1.00+1.00),净高5.0m;

紧急停车带建筑限界净宽13.25m(0.75+0.50+3.75×2+3.50+1.00),净高5.0m;

车行横道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0m;人行横道建筑限界净宽2.0m,净高2.5m。

(二)、工程概况

 

隧道设置一览表

隧道名称

起点桩号

终点桩号

长度(m)

结构型式

洞门形式

洞门形式

进口

出口

百针1号隧道

ZK52+425

ZK53+590

1165

小间距

端墙式

端墙式

K52+400

K53+560

1160

端墙式

端墙式

百针2号隧道

ZK53+680

ZK54+865

1185

分离式

端墙式

端墙式

K53+695

K54+895

1200

端墙式

端墙式

果乱隧道

ZK56+335

ZK57+178

843

分离式

削竹式

削竹式

K56+333

K57+175

842

削竹式

削竹式

坡荷隧道

ZK63+235

ZK65+475

2240

分离式

端墙式

削竹式

K63+216

K65+490

2274

端墙式

削竹式

岩信隧道

ZK67+130

ZK67+940

810.088

小间距

端墙式

削竹式

K67+178

K67+946

764.462

端墙式

削竹式

金龙岩隧道

ZK68+489

ZK69+435

946

分离式

端墙式

削竹式

K68+560

K69+450

890

端墙式

削竹式

单洞合计

7159.775

1、百针1号隧道

1.1地理位置

百针1号隧道位于靖西县与那坡县交界处那坡县境内,隧道进出口无交通道路通达,交通较为不便。

1.2气象及水文

隧道所在区域位于广西西部那坡县坡荷乡境内,气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高原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春夏秋长,冬寒甚短。

年平均气温18.4℃。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极端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为1533.4mm,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总体为夏秋多、春冬少,全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

隧道区溶蚀洼地处多为季节性溪流,溪流规模小,雨季水流汇入隧道起点东南方向的小溪;隧道终点地段的雨水则向北散流。

旱季地表无水。

1.3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处那坡县坡荷乡果乱村西侧的峰林山体上,地貌单元属峰林地形。

地面标高934.7~1189.2m。

隧道走向主要穿越圆形山,进出口均位于山脚处,山体自然坡度20~60°,局部可达70°。

1.4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隧道区穿越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及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1y)。

各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红粘土:

黄褐色,可塑状,刀切面较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

偶见小砾石。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段,厚0.00~7.50m。

2)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1y):

微风化石灰岩:

浅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溶蚀裂隙较发育,岩芯较破碎,多为碎块状及少量短柱状。

岩质较硬,锤击声脆。

1.5地质构造

隧道区内地层整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为240∠32~250∠50。

进出口各发育有两组裂隙。

1)隧道进口

裂隙①:

走向215°,倾向125°,倾角61°,张开度1cm,延长1m,无填充,线密度2m;

裂隙②:

走向240°,倾向330°,倾角85°,胶结好,不发育。

2)隧道出口

裂隙①:

走向220°,倾向310°,倾角40°,胶结好,不发育。

裂隙②:

走向120°,倾向210°,倾角81°,密度约0.5m,胶结好,线密度3m。

1.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7水文地质条件

1.7.1地表水

勘察期间,隧道区无地表水分布。

大气降雨主要沿隧道顶部地表向两侧垭口洼地及冲沟排泄,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与汇集。

1.7.2地下水

隧道穿越区主要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赋存岩石的裂隙中,水量贫乏,隧址区未见泉水分布。

1.7.3地下水腐蚀性分析

百针1号隧道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1.8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

据地表调查及钻孔揭示,隧址区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特殊性岩土为红粘土。

1.8.1岩溶

百针1号隧道穿过的地层为C1y,为中厚层状灰岩,区域岩溶发育程度为中等~强岩溶层,地表岩溶溶槽较发育。

另据钻孔揭示,于1个钻孔中见有溶洞发育,位于隧道洞身附近,对隧道成洞将产生不利影响,详见下表

百针1号隧道钻孔溶洞统计表

钻孔编号

溶洞深度(m)

溶洞高程(m)

溶洞高度(m)

说明

SDZ1

91.00-99.80

977.65-968.85

8.80

粘土充填

1.8.2特殊性岩土

隧道区的特殊性岩土为出口段坡面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红粘土,厚度较薄,分布范围小。

隧址区红粘土为膨胀土(类型为B类,亚类为B2),为中等胀缩土。

对隧道洞门开挖有一定的影响,易产生工程滑塌。

2、百针2号隧道

2.1地理位置

百针2号隧道位于靖西县与那坡县交界处那坡县境内,隧道进出口无交通道路通达,交通较为不便。

2.2气象及水文

隧道所在区域位于那坡县坡荷乡境内,气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高原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春夏秋长,冬寒甚短。

年平均气温18.4℃。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极端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为1533.4mm,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总体为夏秋多、春冬少,全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

隧道区溶蚀洼地处多为季节性溪流,溪流规模小,雨季水流汇入隧道起点南北方向的小溪;隧道终点地段的雨水则向南散流。

旱季地表无水。

2.3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处那坡县坡荷乡境内的峰林山体上,地貌单元属峰林地形。

地面标高977.0~1212.50m。

隧道走向主要沿山脊分布,中部呈“V”型,洞身最低点位于隧道中部,标高为983.10m,进出口均位于山脚处,山体自然坡度30~40°,局部可达50°。

2.4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隧道区穿越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及石炭系岩关组(C1y)。

各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岩性为黄褐色红粘土,硬塑~坚硬状,摇震无反应,刀切面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粘性强。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段,厚约1.00m。

2)石炭系岩关组(C1y):

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石灰岩,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岩石坚硬,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渲染,岩体较完整。

2.5地质构造

隧道区内地层整体表现为单斜构造,进出口各发育有两组裂隙。

1)隧道进口

产状:

倾向0°,倾角69°;

裂隙①:

走向40°,倾向310°,倾角40°,胶结好,不发育;

裂隙②:

走向120°,倾向210°,倾角81°,胶结好,不发育,裂面有擦痕。

2)隧道出口

产状:

倾向45°,倾角41°;

裂隙①:

走向142°,倾向232°,倾角87°,张开度50mm,有少量粘土充填,线密度约1m,延伸长度小于1m;

裂隙②:

走向70°,倾向160°,倾角20°,张开度20mm,无充填,线密度大于2m,不发育。

2.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2.7水文地质条件

2.7.1地表水

勘察期间,隧道区无地表水分布。

大气降雨主要沿隧道顶部地表向洼地及冲沟排泄,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与汇集。

2.7.2地下水

隧道穿越区主要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赋存岩石的裂隙中,水量贫乏,隧址区未见泉水分布。

隧址区地下水埋藏较深,低于隧道底板。

2.7.3地下水腐蚀性分析

百针2号隧道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2.8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

隧址区地处岩溶发育区,区域岩溶发育程度为中等~强岩溶层,地表岩溶溶槽较发育,隧道洞身附近钻孔未见有溶洞发育,但不排除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岩溶影响。

隧址区特殊性岩土为红粘土,分布于进口段坡面,厚度较薄,分布范围小。

3、果乱隧道

3.1地理位置

果乱隧道进口位于那坡县坡荷乡果乱村山脚下,出口位于坡荷乡中山村,有交通道路通达隧进出口,交通较为便利。

3.2气象及水文

隧道所在区域位于那坡县坡荷乡境内,气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高原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春夏秋长,冬寒甚短。

年平均气温18.4℃。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极端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为1533.4mm,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总体为夏秋多、春冬少,全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

隧道区溶蚀洼地处多为季节性溪流,溪流规模小,雨季水流汇入隧道起点东南方向的小溪;隧道终点地段的雨水则向北散流。

旱季地表无水。

3.3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处那坡县坡荷乡果乱村西侧的峰林山体上,地貌单元属峰林地形。

地面标高1020.00~1124.00m。

隧道走向主要沿山脊分布,中部呈“马鞍”型,洞身最低点位于隧道中部,标高为1115.60m,进出口均位于山脚处,山体自然坡度20~35°,局部可达50°。

3.4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隧道区穿越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及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

各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岩性为黄褐色红粘土,硬塑~坚硬状,摇震无反应,刀切面光滑,韧性高,干强度高,粘性强。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段,厚0.50~4.40m。

2)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

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石灰岩,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岩石坚硬,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渲染,岩体较完整。

3.5地质构造

隧道区内地层整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205~231,倾角17~37。

进出口各发育有两组裂隙。

1)隧道进口

裂隙①:

走向233°,倾向143°,倾角84°,胶结好,不发育;

裂隙②:

走向252°,倾向162°,倾角79°,胶结好,不发育,裂面有擦痕。

2)隧道出口

裂隙①:

走向270°,倾向180°,倾角78°,张开度50mm,有少量粘土充填,线密度约4m,延伸长度3m;

裂隙②:

走向95°,倾向305°,倾角80°,张开度20mm,无充填,延伸长度3m,不发育。

3.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7水文地质条件

3.7.1地表水

勘察期间,隧道区无地表水分布。

大气降雨主要沿隧道顶部地表向两侧垭口洼地及冲沟排泄,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与汇集。

3.7.2地下水

隧道穿越区主要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赋存岩石的裂隙中,水量贫乏,隧址区未见泉水分布。

隧址区地下水埋藏较深,低于隧道底板,。

3.7.3地下水腐蚀性分析

果乱隧道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3.8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

据地表调查及钻孔揭示,隧址区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特殊性岩土为红粘土。

3.8.1岩溶

隧址区地处岩溶发育区,区域岩溶发育程度为中等~强岩溶层,地表岩溶溶槽较发育,右幅隧道出口段洞轴线附近斜坡地段发育两个溶洞,两溶洞相距约2m,北东侧溶洞宽约3m,高约1.5m,深约2m,底部为粘土充填,南西侧溶洞口呈园形,洞径约3m,深约3m,往山顶方向发育。

另据钻孔揭示,于2个钻孔中见有溶洞发育,位于隧道洞身附近,对隧道成洞将产生不利影响,详见下表

 

果乱隧道钻孔溶洞统计表

钻孔编号

溶洞深度(m)

溶洞高程(m)

溶洞高度(m)

说明

SDZ15

7.3-8.5

1091.09-1092.29

1.2

粘土充填

SDZ16

6.2-7.3

1032.55-1033.65

1.1

掉钻,少量粘土及碎石充填

15.3-16.1

1023.75-1024.55

0.8

掉钻,少量粘土及碎石充填

16.6-17.7

1022.15-1023.25

1.1

掉钻,少量粘土及碎石充填

3.8.2特殊性岩土

隧址区特殊性岩土为红粘土,分布于出口段坡面,厚度较薄,分布范围小。

4、坡荷隧道

4.1地理位置

坡荷隧道位于那坡县坡荷乡境内东南侧西南侧约200m,进口和出口处均有省道S320通达,交通较为便利。

4.2气象及水文

隧道所在区域位于那坡县坡荷乡境内,气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高原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春夏秋长,冬寒甚短。

年平均气温18.4℃。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极端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为1533.4mm,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总体为夏秋多、春冬少,全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

隧道区溶蚀洼地处多为季节性溪流,溪流规模小,雨季水流汇入隧道终点北西方向的小溪,旱季地表无水。

4.3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处那坡县坡荷乡东南,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及岩溶峰林地貌,其中进口至桩号ZK64+350和ZK64+910~ZK65+210两段属岩溶峰林地貌,ZK64+350~ZK64+910和ZK65+210至出口两段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隧道区地面标高1077.00~1346.00m,地形起伏较大,最高点位于桩号ZK64+240附近,以其为界向北西和南东两侧渐次降低。

隧道总体呈北西-南东向走向,设计进出口均位于斜坡坡脚处,洞身由进口向出口逐渐降低,进口(最高点)标高为1130.10m,出口(最低点)标高为1078.00m,山体自然坡度20~40°,局部可达50°以上。

4.4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隧道区穿越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崩积层(Q4col)、泥盆系中统东岗芩组(D2d)及盆系下统郁江组(D1y)。

各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岩性为杂色粉质粘土,结构松散,主要为灰岩块碎石夹建筑弃渣,块径6~8cm,最大达12cm,含量约10%。

该地层除集中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斜坡带外,其余零星分布于隧道两侧斜坡沟谷间,钻孔揭示厚度1.5~20.0m,其中在进出口两端厚度大,特别是出口据钻孔SDZ23揭露厚度达20.0m。

2)第四系全新统崩积层(Q4col):

岩性为杂色碎石土,局部黄褐色,稍湿、稍密状,碎石成分为灰岩、页岩,粒径一般5~10cm,最大24cm,次棱角状,含量约占50~60%,少量粘土充填。

该地层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端ZK63+200~ZK63+465之间,厚3.0~17.20m。

3)泥盆系中统东岗芩组(D2d):

岩性为灰色石灰岩,细-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方解石脉发育,局部含角砾岩,岩石微风化,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钻孔岩芯局部较破碎,个别钻孔揭示有溶洞发育。

4)泥盆系下统郁江组(D1y):

灰~深灰色页岩、粉砂岩,粉砂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原岩结构部分破坏,节理裂隙发育。

夹灰黑色~灰色层硅质岩、石灰岩,微晶结构,中厚层状,节理裂隙发育,岩质坚硬,岩芯多呈碎块状。

4.5地质构造

隧道区内褶皱较为复杂,地层产状变化大,整体表现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在隧道进口段为40,倾角约45,其余段为倾向210~240,倾角20~64。

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两组裂隙。

第一组(L1):

裂隙走向250°,倾向340°,倾角55~78°,裂面平直,微张,宽约2mm,延伸长度1~3m不等,裂隙间距1~2m;第二组(L2):

裂隙走向182°,倾向272°,倾角65°,呈闭合状,延伸长度1~3m不等,裂隙间距1~3m。

4.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4.7水文地质条件

4.7.1地表水

勘察期间,隧道区无地表水分布。

大气降雨主要沿隧道顶部地表向北西和南东两侧低洼处及冲沟排泄,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与汇集。

4.7.2地下水

隧道穿越区主要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前者赋存于区内地层分布区,后二者赋存于岩石的裂隙、溶隙中。

4.7.3地下水腐蚀性分析

坡荷隧道地下水在Ⅱ类环境下,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4.8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

据地表调查及钻孔揭示,隧址区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特殊性岩土为红粘土。

4.8.1岩溶

坡荷隧道穿过的泥盆系中统东岗芩组(D2d)为中厚层状灰岩,其区域上岩溶发育程度为中等~强岩溶层,地表岩溶溶槽较发育。

左幅隧道ZK63+700轴线附近发育一处落水洞,该落水洞呈似圆形,直径约2m,可见深大于3m。

另SWDK22钻孔中见有溶洞发育,其位于隧道洞上部约80m处,对隧道成洞将影响不大,详见下表

坡荷隧道钻孔揭示溶洞统计表

钻孔编号

溶洞深度(m)

溶洞高程(m)

溶洞高度(m)

说明

SWDK22

18.10-19.80

1235.54-1233.84

1.7

掉钻,无充填

58.80-60.20

1194.84-1193.44

1.4

粉质粘土夹碎石充填,钻进速度快

62.00-63.50

1191.64-1190.14

1.5

粉质粘土夹碎石充填,钻进速度快

4.8.2特殊性岩土

隧道区的特殊性岩土为出口段坡面分布的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厚度较大,分布范围大。

5、岩信隧道

5.1地理位置

岩信隧道位于那坡县城岩信村东侧,隧道进口有乡村交通道路通达,隧道出口距省道S320直线距离约185m,交通较为便利。

5.2气象及水文

隧道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高原气候,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气温垂直变化比较明显,春夏秋长,冬寒甚短。

年平均气温18.4℃。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极端最高气温35.5℃,年降雨量为1533.4mm,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总体为夏秋多、春冬少,全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

隧道区溶蚀洼地处多为季节性流水,流水规模小,雨季水流汇入隧道起点南东方向散流;隧道终点地段的雨水向西侧径流。

旱季地表无水。

5.3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处那坡县岩信村东侧的峰林山体上,地貌单元属峰林地形。

隧道轴线沿山脊穿过,地面标高介于997.40~1193.5m,高程相差达196.1m,地形起伏较大。

进出口山体自然坡度30~40°,局部可达50°。

5.4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测绘及钻探揭示,隧道区穿越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及泥盆系中统岗芩组(D2d),各地层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碎石土:

杂色,稍密状,碎石成分为泥岩,粒径一般2~5cm,次棱角状,含量约占55%,含少量粘土。

表层0.40m为耕植土。

2)泥盆系中统岗芩组(D2d):

微风化石灰岩:

浅灰~深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溶蚀较轻微,局部方解石石脉充填,岩芯为多为短柱-柱状。

5.5地质构造

隧道区内泥盆系中统岗芩组灰岩地层地质构造较为简单,隧道岩层产状260°∠28°。

隧道进出口微裂隙发育,岩石比较破碎。

5.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5.7水文地质条件

5.7.1地表水

勘察期间,隧道区无地表水分布。

大气降雨主要沿隧道顶部地表向两侧垭口洼地及冲沟排泄,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与汇集。

隧道进口以南相距约200米有小溪,但进、出口均位于山体坡腰处,地表水对隧道无影响。

5.7.2地下水

隧道穿越区主要地下水主要表现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

第四系松散层较薄,主要分布于溶蚀洼地表层,该层地下水较少,季节性变化大;基岩裂隙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