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320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docx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

面试结构化理论知识整理

一、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八个方面:

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个方面。

班主任一般采取四种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

(1)观察法。

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2)谈话法。

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

(4)调查访问。

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走访学生前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等,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有关背景原因。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学生成长档案有两种:

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1)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所以它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班会活动的特点:

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

班会的种类:

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2)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活动的特点:

①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②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③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1)协调任课教师的教育影响。

(2)协调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

(3)协调班委会的教育影响。

(4)协调少先队或共青团的教育影响。

(5)协调学生家庭的教育影响。

(6)协调社会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1)概念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2)原则

①体现素质教育思想;②公平客观;③促进学生发展。

(3)操行评定步骤

①学生自评;②小组评议;③班主任评价;④信息反馈。

(4)操行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②有利于学生家长了解子女的综合表现。

③有利于科任教师了解学生。

(5)操行评定的注意要求

①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②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学生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③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避免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指班主任对一个时间段(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整个班级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

(二)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1)优等生的特点

优等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

(2)对优等生的教育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④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1)中等生的特点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

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第二类是甘居中游的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2)对中等生的教育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1)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

其典型特征: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对后进生的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二、班级管理

(一)含义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属于一种微观、具体的学校管理层次。

其主要管理工作范围是对组成班级的学生的管理。

因此,围绕育人的教育目标,现代中小学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主要活动。

班级管理者必须重视班级教学活动的管理,努力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质量。

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任务。

(2)建立并维护班级良好的教学秩序。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习方法。

(4)建立班级教学管理的指挥系统。

班级教学管理的指挥系统包括:

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②以班长或学习委员、课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③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

2.班级德育管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德育在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起着方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班级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全面理解并充分发挥德育目标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规格要求,保证德育目标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组织实施。

(2)依据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设计与组织班级德育活动,使班级德育活动既有序列、有层次,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真正成为徳育管理的主人。

(3)形成教育合力,优化班级德育环境。

班级德育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学校应努力形成内外协调的、和谐的教育环境,并将学校、社会、家庭和班级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地发展。

3.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内容主要有:

(1)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法规法令。

(2)组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注重体育锻炼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建立班级体育卫生常规。

(3)协助体育教师抓好体育课教学,协助校医进行卫生知识、特别是青春期教育,以及性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4)认真进行学生体育达标和体格发展状况的考核与记载。

课外活动管理工作主要是:

第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班级课外活动的计划;第二,安排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第三,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必须体现教育性的原则。

4.班级生活指导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和实践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生活的初步经验。

因此,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适应未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基础教育、职业预备教育以及生活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基础知识和职业预备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人—人—人”关系,即班主任通过做人的工作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班主任要做到:

(1)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

(2)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坚持这一原则,不仅能够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品质,而且能激发学生及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贯彻这一原则,班主任要做到: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

(3)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

3.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班主任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2)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机构。

(3)选拔和培养自我管理的骨干。

(4)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规章制度。

(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地配置,实现整体优化效应。

贯彻这一原则,班主任要做到:

(1)树立全局观念。

(2)协调各种因素,保证学生的成长。

(3)分工协作,统一指挥。

(五)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六)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七)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1.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2.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教学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五)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六)巩固性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巩固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3)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七)量力性教学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1.基本含义

量力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八)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定义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2)讲授法的方式

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讲述:

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

讲解:

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

讲读:

教师把讲述、讲解同阅读教材有机结合,讲、读、练、思相结合的一种讲授方式。

讲演:

以教师的学说或报告的形式在较长的时间里系统地讲授教材内容,条分缕析,广征博引,科学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讲授方式。

(3)讲授法的优缺点

能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4)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第二,注意启发。

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1)定义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优点

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3)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提问准备。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想好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1)定义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2)优缺点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3)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

(1)定义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学生学会自己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2)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

第四,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1)定义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好教具准备。

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

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2.参观法

(1)定义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三类:

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2)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

第二,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第三,参观后及时总结。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1)定义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

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2.实验法

(1)定义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总结性示范。

第三,做好实验小结。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实习作业法

(1)定义

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实习准备。

第二,做好实习指导。

第三,做好实习总结。

4.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德育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向上。

2.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