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027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教育基本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基本理论.docx

《教育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基本理论.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基本理论.docx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试图揭示两个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三)教育学的基本性质

1、教育学是社会科学

2、教育学是人文科学

3、教育学是复杂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前教育学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认识。

人类最初的文字记载中,就发现了有关教育的记载。

但是在近代以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所以称之为前教育学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这一时期的教育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

例如:

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国孔子的《论语》等。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

例如:

西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我国思孟学派的《学记》等。

评价

1、它们是人类教育经验的归纳,没有形成教育理论体系。

2、但它们是精辟而深刻的教育认识。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原因

1、近代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2、近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雄厚基础。

3、几代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近代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形成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和理论著作。

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6、开始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康德的《康德论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评价

1、人类对教育的认识进入了理论与科学时期。

2、对教育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学出现可各种不同理论的流派。

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1、代表人物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主要观点

(1)反对传统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研究教育。

(3)提倡教育实验,提倡教育实验的现场化。

(4)主张教育研究的定量化。

3、评价

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走入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1、代表人物

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可能》。

斯普朗哥的《教育与文化》。

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2、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应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研究方法。

(4)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所以主要的途径是“陶冶”与“唤醒”,注重教师与学生个体,注重师生的和谐关系。

3、评价

它对当今教育学的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很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生态性。

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哲学的思辨,缺乏理论的实践性。

另外它过度地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教育思潮,它对20世纪整个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

他的学生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2、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生长。

(3)学校即社会。

(4)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5)以儿童为中心。

(6)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

3、评价

批判了传统教育学的弊病,重视了社会经验的学习,及儿童的个性和兴趣,但过渡的强调成为其缺点。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及教育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教育的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辩证地联系。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评价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实质。

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教育思潮,也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1、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

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法国教育家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2、主要观点

当代批判教育学有多种流派,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发表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1)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2)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弊病的原因。

(3)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及教学、课程中存在的潜在因素。

(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是要揭示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达到“意识”的解放。

(5)教育研究应运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3、评价

批判教育学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评价

总之,教育学的发展说明,教育学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各种流派的争鸣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本质理论

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思想的转变过程。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现代英语、法语、德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具有“引导”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内涵,常用“教”和“学”二字表示,从甲骨文的写法中,都可以看出具有“人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含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一词取代了“教”和“学”的含义,它也标志着我国从传统教育范式向现代教育范式的转变。

(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

专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

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例如:

特朗里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并非必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3、两种定义教育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4、“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一定义认为,第一,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过程。

第三,强调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第四,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从不同的内涵理解“教育”,人们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同。

根据我们对“教育”的定义来看,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我们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些概念,而使用“学习者”这一概念,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因为它有利于我们全面的主动的理解这一要素。

比起教育者来讲,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的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的能力不同。

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它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正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从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演变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种教育形态各具优缺点。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也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关于这三种教育形态的特点我们将进一步地详细论述。

我们应当指出的是:

第一,三种类型的教育形态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建立在其上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第二,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工业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不等于“信息教育”。

前者所指的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所指的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第三,三种形态的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后一种教育形态是建立在前一种教育形态的基础上的,是对前一种教育形态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教育的起源理论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它是人类关于教育最古老的认识。

大部分的宗教持类似的观点。

它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万事一样是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这种观点是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相一致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教育的起源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它是对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它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本能,但它仍未说明动物的本能与人的本能的区别。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它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形态

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1)生产力的低下。

生产工具已经从石器时代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时代。

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农业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2)明显的阶级性。

物质生产的逐渐丰富,出现了剩余价值,进了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与人的关系也由原始无差别的平等转变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的关系。

(3)人类认识的初级阶段。

这时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和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古代文明古国。

2、农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1)古代学校和教师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工业社会的特点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生产力的发达。

生产工具从手工的金属工具转变为大机器;第二产业—采掘、制造、加工业等开始形成,并构成其社会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2)资本社会的形成。

在资本的驱使下,各种市场不断扩大扩张,资本的运作成为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民主化。

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农业社会的专制模式走向现代的民主模式。

(4)社会关系从人身的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个性之间的交往关系。

(5)日益健全的法律与道德或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

(6)科学的认识。

科学思维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2、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师的职业化。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的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信息社会的特点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它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信息时代的来临。

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信息产业正逐渐成为社会的支柱性产业。

第二,社会民主化的深入。

民主开始从政治生活层面向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层面扩张,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和平等关系。

第三,全球一体化。

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2、信息社会教育特点

(1)学校的目的、类型、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的到全面的理解。

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将再次受到重视;教育的个体的社会个性化功能也将受到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益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功能理论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内部功能表现为对受教育者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的外部功能表现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正向的促进,也有负向的阻碍。

教育功能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还具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教育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这种理想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就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当然也受教育运行的外部条件的影响。

因为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的内部发生的,所以它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

所以,教育在不同的社会中,表现出的社会功能的重点不同,方向不同。

(二)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功能分析维度。

他认为社会功能具有客观性,而且客观的社会功能具有正向“贡献”功能和负向“损害”功能。

所以根据默顿的功能理论,教育功能可分为: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这是默顿提出的另一个功能分析维度。

他认为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是客观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察觉到的情况。

所以根据默顿的功能理论,教育功能可分为:

显性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结果。

(四)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如果把教育功能的不同维度组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构成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日本学者柴野昌山把默顿的两个功能维度结合起来,引入教育功能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教育功能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教育功能包括:

正向显性功能。

正向隐性功能。

负向显性功能。

负向隐性功能

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如果把教育功能的对象和教育功能的性质结合起来分析,教育功能包括: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

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进行的,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形态,当然也没有有意识地发展个体。

教育在古代社会成为了独立的形态,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功能,个体发展的功能仅仅是附庸。

近代教育开始提出人的发展问题,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功能只能是空谈。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有现代社会才能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

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育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社会中的个体,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

他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又表现为人的个性,使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

所以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第二,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第三,掌握个体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

第四,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影响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广泛的因素,并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化的影响主导因素不同。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个体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谋生能力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促进个体谋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体的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成“人”的教育。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表现为:

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

2、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对每个个体来讲,是生命中最基本的需要。

教育传授给人知识,而知识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价值,知识的外在价值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或一种生产力量,成为个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成为个体享用的手段。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表现为:

1、教育成为个体的生活需要;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

2、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表现为:

第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第二,由于现存教育具有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教育对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对人口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

从历史上看,教育的这些社会功能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逐渐发展的。

教育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社会功能由单一的功能论发展到综合功能论,全方位地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

1、教育对于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2、教育特别是在改善人口质量的作用上,表现的更为直接,更为突出。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3、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是人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保存的基本手段。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二)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的活化过程。

教育能够把文化从物质载体上转移到人身上,使文化与人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播是有选择的,它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选择,以吸收和排斥的文化选择形式进行。

教育不仅选择文化,更重要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