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11794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6.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3《论语十则》精品课件.ppt

岳云中学精品课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

五十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六十八岁返鲁。

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是一位旷世奇才,虽然一生颠沛游离,命运坎坷,但他所创建的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

所宣扬的“忠孝礼仪”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起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安:

舒适,安逸。

于:

对,对于。

有道:

有道德的人。

正:

修正。

已:

通“矣”,了。

第一则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先生说:

“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

”,第一则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则【赏析】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同“又”。

立:

自立。

不惑:

遇事不迷惑。

天命:

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含义。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先生说:

“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第二则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则【赏析】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

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

姓仲名由,字子路。

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女:

同“汝”,你。

知:

通“智”。

先生说:

“由(即子路)!

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第三则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三则【赏析】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侍:

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盍:

何不。

敝:

破、坏。

伐:

夸耀。

施劳:

施,表白。

劳,功劳。

少者怀之:

让少者得到关怀。

颜渊、子路立侍(在孔子旁)。

先生说: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把我的车马和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觉得可惜。

”颜渊说:

“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

“希望听听您的志向!

”先生说:

“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

”,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四则【赏析】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

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先生说:

“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第五则【赏析】孔子的乐学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

孔子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

知,同“智”。

乐:

乐,喜爱。

先生说:

“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第六则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第六则【赏析】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

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

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

饭,动词,吃。

疏食即粗粮。

曲肱:

肱,由肩至肘的部位,泛指胳膊。

曲肱,即弯着胳膊。

先生说:

“吃粗粮,喝水,弯起胳膊枕着头,快乐也在里头啊。

不合乎“义”而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第七则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七则【赏析】孔子的“安贫乐道”。

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

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

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坦,开朗,直率。

长戚戚:

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总是忧愁、哀伤。

第八则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八则【赏析】孔子的坦荡胸怀。

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

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九则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

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一日:

一旦,表假设。

归仁:

归,归顺。

仁,即仁道。

目:

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事:

从事,照着去做。

颜渊问什么是“仁”。

先生说:

“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

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为“仁”了。

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它的具体要点。

”先生说:

“不合乎礼不要看,不合乎礼不要听,不合乎礼不要说,不合乎礼不要动。

”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第九则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九则【赏析】仁是孔子的人生哲学的基础,也是孔子伦理教育思想的根本。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主体,礼是外在的功用,二者紧密结合。

【感悟】“谨于言,慎于行。

”,第十则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得:

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孔子说:

“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

少年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第十则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第十则【赏析】孔子的清心寡欲。

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孔子的仁阅读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

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

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

那就是“仁”。

论语里多次提到“君子”品性,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等等。

请将有关语录整理出来,联系日常的为人处世,讨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明确:

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