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891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完成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趣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

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

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

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

(同学评价)(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3、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

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课件出示):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对偶)  

4、读懂课文  

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

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们。

  

(1)、学生分组活动后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片,点拨释疑。

5.根据图片,试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

教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与朱元思书》,知道这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小品文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

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

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

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

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

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先总后分。

先总写:

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

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

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

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

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

①江水清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

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

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

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

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

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

除了直接写山。

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

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

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

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

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提示:

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师:

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

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

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

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

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

树木茂密

师:

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

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

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解答辅助:

比较下列两组景与本文景的异同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解析:

“蒸”表示洞庭湖面积之大,“撼”表明波涛气势之盛,此景带给作者的是想要有所作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思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带来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示的是神仙般悠闲的生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带给人的是宁静、安详,是闲居山林的归隐之意。

所以,不同的景所触发的人的情感是不同的,而不同心境的人面对同一景亦会生发不同的情。

吴均仕途失意,更有当时的环境作背景,面对此景自然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产生了归隐之意。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

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

(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

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

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

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

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

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总结归纳

问题:

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

1、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2、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

3、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4、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拓展延伸

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山水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

(吟诵山水诗文)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与朱元思书吴均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教学感悟:

 

22《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启发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导入新课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

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

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预习检测:

1、解题及认读字词

2、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

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解释下列词语:

何许:

什么地方因以为号焉:

就亲旧知其如此:

亲戚朋友

或置酒而招之:

有时造饮辄尽:

往、到;冰期在必醉:

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

竟不环堵萧然:

空寂的样子箪瓢屡空:

经常是空的

晏如也:

安然自若的样子颇示己志:

稍微不戚戚于贫贱:

忧愁的样子

不汲汲于富贵:

心情急切的样子俦:

辈、同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了就回家去,从不舍不得离开。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他却安然自若。

⑤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常写文章自我消遣,(从文中)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4、整体感知:

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

明确: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情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四、作业:

1、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学生试背课文(齐背)。

三、深入探讨课文。

1、学生朗读读文,分小组探讨:

(1)根据课文中的语句,用四字词语概括五柳先生的性格。

读“”这句话,我看到一个的五柳先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一个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常著文章自娱”“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自得其乐的五柳先生

“性嗜酒”“期在必醉”:

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环堵萧然”“晏如也”:

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忘怀得失”“不汲汲于富贵”:

一个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的形象:

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保持悠闲自适心情的隐者形象。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引用了古贤颜回的典故,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自《论语·雍也》

颜回身居陋巷,家贫如洗,却能勤奋好学,刻苦求读,因而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据说,当年颜回上学,总是第一个先到校。

有一次,孔子问他,为何吃饭那么快,来校那么早?

颜回笑而答日:

“回至家中勿需等,一碗香粥一张饼。

”孔子不信,后经了解,发现颜回每次回家,仅有一碗放在锅里的野菜汤充饥。

由于汤水冷却后表层有一张薄皮,颜回美其名日“麦饼”。

其艰苦精神可想而知。

颜回在无以给养的困苦环境里,能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发奋图强,刻苦攻读,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哪些句子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

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5)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6)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词汇。

本文的语言洗练,于平淡自然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试举例赏析。

(1)、示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明确:

开篇首句,两个“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可见他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表现了他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2)、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A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明确:

这两句表达了希望人类社会返朴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明确:

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在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五、拓展延伸。

训练点:

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各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

①适:

满足。

②融然:

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

同“蓄”。

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翻译: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明确:

只要懂得其中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2、从文中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是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六、课堂检测(见课件)

七、作业设置:

 1、背默全文。

2、五柳先生是怎样读书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读书方式?

八、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23马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常见实词词义,掌握通假字,积累文学常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背诵默写课文。

2、过程和方法: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研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

“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尽量做到当堂成诵。

(建议:

疏通全文请限于疑难词句,学生理解就行,不必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导入课文

1、(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

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教师补充: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作品及背景介绍

三、朗读时刻:

1、听课文录音后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2、疏通全文: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多音。

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争取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

   总结通假字、一字多义、重点句子翻译、重要词语的解释(见课件)

四、师生互动,初步探究本课

1.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2.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