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回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237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案教学回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教学回顾.docx

《教案教学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教学回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教学回顾.docx

教案教学回顾

教案教学回顾

【篇一:

五年级语文上册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回顾?

拓展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七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勿忘国耻”安排的,“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二是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

而“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个成语,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

“展示台”展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特别是要充分结合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优势进行。

如,请老红军、抗日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周年、“七?

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培养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

4、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教学重点

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要在学生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方法过程中随机训练和规范语言,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准备

1、查阅学生收集的资料,了解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建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便展示。

3、制作随堂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谈话引入

1、回顾本组课文,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

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一次次被强烈地撞击着。

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让我们至今隐隐作痛;“五壮士”壮烈豪迈的声音仿佛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那饱含深情的语句将我们的双眸润湿。

祖国曾经的屈辱,中国民众抗击侵略者的故事,同学们搜集了并条理清晰地整理在了资料积累本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

2、交流彼此搜集的资料,教师巡视。

从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切入话题,肯定学生搜集的资料,更加激发学生交流资料的兴趣。

二、交流搜集、整理资料的经验

1、刚才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资料。

老师到各个小组看了看,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资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经常被同学们恰当引用的资料所吸引,感到非常佩服。

2、你能谈一谈自己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好方法吗?

课件出示:

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经验交流

友情提示:

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可任选其一:

⑴搜集资料的途径。

⑵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⑶资料保存的方法,分类方法。

⑷资料的整理与运用。

3、小组交流。

交流资料前教师的友情提示,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参考,使学生的交流目的明确,指向清晰,不至于“一盘散沙”。

三、共享经验,平等交流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在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时的做法与经验。

资料积累: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位卑不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交流平台是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宽松而愉悦的氛围使其畅所欲言,不仅让学生习得了搜集、运用资料的方法而且提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鼓励搜集资料

同学们,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

同学们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应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激情导入

1、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为国捐躯、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日积月累的中16个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边读边巡视、纠正:

3、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成语的大致理解。

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提倡学生利用工具书。

4、根据自己的感悟,再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出自己的感觉。

从自由诵读,读对成语,到尝试理解并且根据自己的感悟再读成语都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感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领作用。

二、多种形式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赛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英雄的风度与气魄。

3、开火车读。

4、激励背诵:

⑴按文中的编排顺序背诵。

⑵分类背诵:

教师提示:

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

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豪情壮志、任重道远、再接再厉。

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

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

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披荆斩棘。

有表示英雄气概的,如:

力挽狂澜、中流砥柱、大义凛然、舍生取义。

5、小组赛背,评出优秀小组。

三、交流课外成语,拓展积累

1、鼓励学生读出搜集的成语:

预设:

一马当先一身正气万夫不当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正气凛然龙骧虎步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奋不顾身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昂首挺胸昂首阔步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战无不胜临危不惧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勇冠三军骁勇善战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大智大勇仰不愧天视死如归

2、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学生提供的成语,提倡其他同学积累。

3、读一读,背一背积累的成语。

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搜集与展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使他们对英

雄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尝试运用成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我们不仅要会背、会写,也要会用,请同学们用上书上或者你课外积累中的几个成语写一段话。

积累是运用的基础,为运用服务,利用已积累并感悟的成语进行写话训练。

实现了课程总目标中的建议──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展示台:

一、(收集英雄人物)参观烈士陵园

1、带领学生走入陵园,通过扫墓、敬献鲜花、默哀、读碑文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等活动。

再次让他们感觉到革命先烈的事迹并不遥远,就是这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争得了今天平安而幸福的生活。

2、写一写参观烈士陵园的感受:

(文体不限,可以是散文、诗歌等。

二、收集抗日老英雄讲战争时期的故事

老英雄讲完话可组织学生与之交流。

战争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请抗日老战士讲故事,现身说法,更能激发学生对战争的不满,向往和平的感情。

三、围绕“祖国的昨天和今天”举办展览

1、整理、提炼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要求:

主题鲜明,内容真实。

2、展示作品,同学评议出“最佳设计奖”。

展览的举办,手抄报的制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且更加关注学生获得收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附:

第七单元检测题

一、读拼音,写汉字。

()宝灰()()岖()望

()池()治仇()()失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梁山泊()停泊()湖泊()血泊()

三、组词。

珑()宏()侵()销()剔()吼()坠()雹()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举世闻()众星拱()玲珑()透亭台楼()诗情画()天南地()奇珍异()斩钉截()

五、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首:

a、头;b、第一;c、量词;d、领头人。

1、战士们昂首挺胸地跳下山崖。

()

2、我想写首诗来歌颂狼牙山五壮士。

()

胜:

a、赢;b、优美的;c、尽;d、超过。

3、我们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

4、我军终于胜利了!

()

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强烈热烈猛烈激烈

1、陈明讲故事时手舞足蹈,同学们鼓起了()的掌声。

2、冬天的寒风()地刮着。

3、上甘岭这场战斗打得非常()。

4、我不明白,他对这件事的反应会这么()。

七、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圆明园在北京西面,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

2、圆明园虽然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

3、《狼牙山五壮士》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故事。

()

4、五位壮士跳下悬崖是怕敌人追上来。

()

5、香港回归,洗刷了我国百年的耻辱。

()

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

八、把下列词语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

1、孙中山毛泽东郑成功诸葛亮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朝秦朝宋朝唐朝清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海河洋渠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篇句字词段

九、修改病句。

1、小琴是个机灵的人,这不,她又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了。

2、他兴致勃勃高兴地观看足球赛。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矗立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回望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感动激动)地说: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互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篇二:

《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教学设计】

《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自主复习,辨认人民英雄纪念浮雕回顾的历史事件,并用年代尺整理。

解读碑文,说出重要时间点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二)自主合作整理表格,知道百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阐述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感受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辨析观点,说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整理百年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2.难点:

辨析观点,说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学习法,整理历史事件和人物,构建知识框架。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论史结合,坚持论从史出,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历史观。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

(1)话起时政,关心社会。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使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本课使用当下刚发生的时政作为课堂导入,有效地打通课内与课外,打通历史与现实,实现课内的学习服务于课外的社会,课堂理论的学习服务于课外现实的生活。

引用“中国烈士纪念日”的设立,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下面教学环节的展开。

(2)注重史实,论从史出。

史实是史论的基础。

本课教师几乎不提供史实,学生史实来自于对已学知识的整理。

而整理史实的过程即为复习的过程,也是对史实的再认知过程。

作为一堂综合探究课,探究历史的能力需培养,但如没史实作为基础,如空中楼阁。

本课堂的设计,每一环节都要求学生将史论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

在第二环节中要求先整理百年事件,再评价影响,先整理百年人物,再概括作用。

第三环节中总结历史要求用史实加以说明,史观得出要求用史实去认证。

(3)适时开放,培养思维。

这是一堂综合探究课,必须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课在整理百年事件时,设问:

“你认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同时树立自己的史观。

在整理历史人物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影响。

在最后一环节时又通过铺设情境,要求学生认证观点和自主阐述观点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不足之处

本课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比较多,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完成得比较仓促。

特别是在第二环节在整理百年历史事件和百年历史人物时,学生所花的时间过多,致使第三环节感悟历史的时间不足,思维难以深入,课堂交流不足。

3.改进思考

第二环节中的两个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边填写表格边思考,填完表格时不用再给时间思考,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个别问题也可以尝试课前思考,课堂讨论的方式。

【篇三: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

莺暮朝

2、易写错字:

莺暮溪

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地满红花花满地,天连碧水水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二)、重点读背

流畅背诵:

地满红花花满地,天连碧水水连天。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二、理解运用: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对阅读文本有针对性地交流。

教学难点:

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

重复学习本单元的初的话,同学们!

你会说话吗?

(会)你能把话说好吗?

(底气不足)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重点放在怎样把话说的得体又得当,委婉而又不落俗。

(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

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

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

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

如: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

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

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

那位西方

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③引导学生读《周恩来外交史上的十五个机智幽默故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巧妙运用。

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妙用语言的魅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结合春联课件出示)

二、自读对联。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教师点拨: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

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

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

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

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

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写好“莺”注意草字头下面不应加点,“暮”下面是“日”字,特别是想“溪”字的左边,不要漏掉点。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

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

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

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晏子使楚》

2.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3.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根据10课后综合性学习要求做的手抄报。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板书设计:

日积月累

对联:

回文联、数字联

叠字联、顶针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