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919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docx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

 

设计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

 

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

 

在的;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存在意识的变化发

 

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

它对社会存在,

 

 

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

 

起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b)

 

(1)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

类社会

的基

本矛

 

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的基本矛盾。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

当生产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当

 

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它对生产力的发展

 

起。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实现方式:

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4、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

 

是:

 

(2)性质:

 

的矛盾

 

(3)实现方式:

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a)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1)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

 

是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a)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已全心全意为服务,一切向负责,虚心向

 

自已,

 

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

 

从群众中来,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b)

 

是的重要保证,也是

 

的重要保证。

 

例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之所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

 

发展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正确的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2.作为领导干部,要把政绩观的立足点放在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而不是为了“作秀”,捞取政治资本。

这因为()

 

A.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我们应坚持为人民服务

B.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政治资本”

 

C.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树

 

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人们活动的根本动力和目的

 

例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老一辈人崇尚“无债一身轻”,而新一代年轻人则崇尚“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这说明()

 

A.社会存在的性质由社会意识的性质体现B.社会

 

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的变化影响社会存在的变化D.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4.“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这一论断表明()

 

A.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B.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C.工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D.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例5.为了落实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国各级公安局长每年都要开门接访,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

这是因为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根本保证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

 

曲折的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落脚点④落实以人为本是当前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A.③④B.②③C.①④

 

D.①③

例6.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服务职能。

从历史唯

 

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以下哲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社会是物质的

 

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例7.在新形势下,由于经济状况、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矛盾,给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这表明()

 

A.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社

 

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D.社

 

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例8.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这说明()

 

A.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B.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

 

 

例9.“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规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这种观点错在()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例10.2007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

“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B.人民群众是

 

社会发展的动力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D.个人利益

 

的满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一、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

 

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这就是价值观。

 

2.人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a)

 

(1)人的价值的内涵。

人的价值就在于,就在于

 

对,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

 

的需要。

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2)人的价值的评价。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

 

看他的。

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

 

贡献。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贡

 

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c)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

 

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活动具有重要的导

 

向作用。

一是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的含义。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

 

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

 

②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

 

为。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①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

 

认识。

 

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就必须坚持,遵循,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

(c)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的变化而不同,把

 

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

 

念。

 

(4)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d)

 

①我们要站在的立场上,把作为最

 

高的价值标准。

 

②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

 

足,因为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③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

 

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

 

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当个人的利

 

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作

 

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根本途径)(c)

 

A、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

 

之路。

 

B、积极投身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c)

 

A.社会提供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人的

 

生存、发展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

 

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然后,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

 

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最后,人的价值,

 

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只有正确处理关系,才能

 

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B.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

 

追求。

人的个性表现于对,而不应表

 

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c)主观条件:

 

A、需要发挥,需要、的精神。

 

B、需要发展自己的,全面提高。

C、需要

 

坚定,坚持的指引。

 

例1.近几年来,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西部建设,找到了用武之地,走出了成功的就业、创业之路。

 

说明()①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②人生价值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③实现人生

 

价值必须为社会多作物质贡献④个人素质对于实现人生

 

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例2.就业是民生之本。

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

是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们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

 

响。

有些人在择业时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

而不考

 

虑“我能干什么”。

以至于在求职时四处碰壁。

这说明()①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②价值观不同,人

 

们对客观事物评价就不同③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④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就业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③D.②③

 

例3.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

“人的天赋就象火

 

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

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

 

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从人生价值观的

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因是()

 

A.实践能决定认识B.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C.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D.劳动是

 

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例4.据某省大学生就业状况白皮书的调查显示:

基层、非国有单位和中小企业将成为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不下去”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最突出的因素。

这说明

 

()

 

A.价值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决定作用B.个人职

 

业的选择决定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C.就业择业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D.个人对职

 

业的认识决定着就业结果

 

例5.胡锦涛同志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

 

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因此()

 

A.人们所站的立场不同,但都是可以为人民服务

B.立场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可以相同

 

C.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应该

 

以少数人的利益为核心

 

例6.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

 

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精业”。

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认识了现象

 

就能认识本质

 

C.人的观念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D.认识的

 

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例7.“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是奥运文宣的一大亮点,琅琅上口的广告语悄然给人们的言行带来

变化;国骂少了,取而代之的是“WelcometoBeijing。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B.一切事

 

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C.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D.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例8.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

 

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

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例9.在四川大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抗震救灾英雄,如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

 

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获

 

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在地

 

震灾民庇护所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灾区孤儿喂奶,却“狠

 

心”把自己才6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

这些事迹表明()①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

 

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生的价值③人生的唯一价

 

值是对社会的贡献④人生的真正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和满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例10.2008年的抗灾救灾精神可以提炼为:

临危不惧、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科学决策、沉着应对的理性精神,服

 

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理解包容、同舟共济的和谐精神。

为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学习集中体现这些精神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的事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全社会精神境界。

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学习抗灾救灾精神,是因为

 

()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

用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C.抗灾救灾精神是引导公民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D.抗灾救灾精神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例11.2007年,我国对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

 

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公民授予“道德

 

模范”荣誉称号,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

 

给予帮助。

这主要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实现

 

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C.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D.评

 

价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的精神贡献

 

例12.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

 

它()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例13.一生襟怀未曾开。

”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B.实现人生

 

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D.人生价值

 

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14.“忠孝”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

在封建的等级社会,“忠孝”往往意味着效忠皇上或儿子无条件服从父

 

亲。

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孝”也不

 

是“愚孝”,而是地位平等下的法律和道德义务。

“忠孝”在不

 

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表明()

 

A.经济利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B.价

 

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D.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例15.一个人。

一匹马。

一条路。

20多年,王顺友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

 

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

从人生价值看,上述材料表明()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

高个人素质B.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

 

成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的立场,

 

都会导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

 

例16.大量事实表明,在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碌碌无为一生,有的人为人民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成长环境不同B.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同C.命

 

运不同D.家人的支持不同

 

例17.“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

 

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

”从价值观上看这段话体现

 

的观点是()

 

A.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重要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B.只有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才拥有美好的人生

 

C.有劳动就有人生价值的实现

 

D.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例18.一般说来,能力卓越的人,更有可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但有人认为,能力卓越的人,对世界的潜在危险会更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B.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机遇

 

C.体现出正确价值观对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

 

D.没有任何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

 

例19.有一句广告语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句广告语启示我们()

 

A.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B.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

 

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C.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必然

 

抹杀人的个性发展

 

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例20.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们经历了一个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现在的“退耕还林”的变化发展过程。

这体现了()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随意性B.人的价值

 

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点D.价值

 

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