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428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docx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四)推行“体验学习”活动

    “体验学习”活动不仅要在学校,而且要在家庭、社区、乡村、大自然中广泛推行。

它要求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定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每年都有7至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

如文部省与农林水产省合作,设立“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让儿童利用暑假到农村居住2周左右,以进行自然体验、环境学习和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等;与环境厅联合,在全国开展让儿童担任国立公园管理员,以进行环保和导游等自然体验活动为目的的“儿童公园管理员事业”。

1997年文部省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注:

吴忠魁.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1,(4).)在全国范围开展让青少年走向野外去进行自然体验活动,规定7月20日至8月19日为“青少年野外教育体验活动月”,由国立青少年教育设施和各都道府县在自然界组织各种野外探险活动,其中有专为那些因厌学而苦恼的儿童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办的“青少年野外教室”,以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和学习的兴趣。

    1999年日本终身学习审议会以“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培养日本儿童之心”为题发表咨询报告,强调要扩大社区儿童的生活体验机会,扩充社区儿童的游戏场所,建立社区儿童体验活动的支援体制,纠正过度的课后补习行为,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此外,文部省已向国会提议,应从法律角度规定中小学生每年要有2周的社会服务时间,高中生要有1个月的社会服务时间,以增强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意识。

三)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做到“自理、自律、自主、自强”,是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本推行“体验学习”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开展一些磨炼学生意志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中小学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生存训练,也可组织学生开展负重越野赛跑和吃苦夏令营活动,让他们经受困难的磨炼,增强意志,培养自主能力。

      (四)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德育渗透,就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科学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如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物理学知识在建立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上的作用,重视物理学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等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1.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德育方针

    日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加强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临时教育审议会明确提出了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的教育方针之后,1994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继承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思想,提出了培养“生存内力”的思想,强调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

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又以15届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

进入新世纪,面对社会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进一步继承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心灵教育的思想,确定了“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方针。

德育方针的适当调整,有效指导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日本德育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满足人们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2.强调兼收并蓄的德育内容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既关注世界的发展,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

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引进和吸收,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国情加以适当改造,彻底吃透和消化。

与此同时,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

    3.采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德育途径

    在日本,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开展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班级活动、学生议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田野考察和社会服务活动等。

这些活动与德育课相辅相成,是开展德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这些特别活动中,力争达成四个目标:

    第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并充实其个性;

    第二,要养成独立和勤于实践的精神,以实现生活的完善;

    第三,加深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四,提高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4.重视社会力量对德育的作用

    日本教育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和企业的作用。

利用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德育进行宣传导向。

图书馆、俱乐部等公共场所经常开展各项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把学校德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的一种重要形式。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本的家庭德育绝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校通常都发给家长记录家庭德育的笔记本,家校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日本也强调企业道德建设对学生的影响。

在企业职员中形成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协作、为集体奉献的企业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提高职员的道德素质来影响学校的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5.小学和中学德育有很好的一致性和较好的衔接性

    日本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大纲,在内容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都由目标、内容和计划要求三部分构成。

小学和中学道德大纲在内容分类及制定计划的要求方面,都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为:

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注重行为指导;小学与中学的德育内容既有统一的范围又有明确的层次;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强调联系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使得具有权威性的大纲既有相对的统一性,又有很强的灵活性。

    然而,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军国主义思想对德育仍然具有伪劣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对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反省。

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

“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

”但是,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不良影响,日本的民主化德育并不顺利。

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在新保守主义政治的引领下,日本的政治逐渐呈现保守化和右倾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日本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政策和霸权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问题,都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道德思想阴魂不散,对当前日本德育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如今,我国的德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德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绩的同时,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军国主义思想对德育仍然具有伪劣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对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反省。

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

“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

”但是,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不良影响,日本的民主化德育并不顺利。

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在新保守主义政治的引领下,日本的政治逐渐呈现保守化和右倾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日本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政策和霸权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问题,都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道德思想阴魂不散,对当前日本德育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如今,我国的德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德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点、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

日本中小学的德育强调培养独立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丰富个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二)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合德育的内容

借鉴日本德育的方式,学校德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外,还应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任课教师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渐提升道德水平,成为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此外,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因此,学校不应错过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时机。

合理设计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内容,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三)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中小学德育并不是把学生关在课堂内进行道德灌输,而是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日本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对于我国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道德内化

日本中小学德育通过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着重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由于受长期重灌输、轻疏导模式的影响,导致了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

借鉴日本这一做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真正成为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从而促进德育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化。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多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和网络

这是日本中小学实施德育的关键方式。

目前,我国借鉴这一做法,一方面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指导,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德育理念,掌握一定的德育技巧和方法。

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和企业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和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德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使德育的各项措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创建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塑造中小学生灵魂的德育合力。

 

本篇文章来源于百科网络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网址:

2第一次:

1947年,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首次开设了社会科,注入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直接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道德教育的任务。

第二次:

1958年,第一次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道德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大和民族的神道教理论结合在一起,重在培养日本国民尊重人的精神。

第三次:

1977年,颁布《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以法规文件的形式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及特别活动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德育课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

第四次:

1989年,主要围绕德育的现代性进行改革,把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围绕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重组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2001年,,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在文部省制定的《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中得到认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

“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内涵,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律、同情他人、热爱自然、对超越个人力量的东西有敬畏之情、尊重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热爱乡土和国家的精神与态度。

日本中小学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其教材和内容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等等,围绕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五方面的美德,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是培养青少年的宽容、责任、诚实、见义勇为、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等。

这种道德课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采用讨论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比如对于日常生活,老师常常把它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来参与讨论。

两人打架,老师会让同学们分析讨论打人者的感受、被打者的感受,通过事实告诉学生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这一做法既抓住了教育时机,又让学生们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实效性非常显著,如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难以忘怀。

除了道德课程外,还开设了特别活动课程。

特别活动课类似于我国的第二课堂,是道德课程的补充和深化,但它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是道德课程的附属。

通过特别活动课传达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把德育内容具体化。

如:

为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优秀品质,特别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饲养小动物,实行小饲养员制度,轮流值日进行,如果喂养不精心,小动物就会死掉。

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生命是如此脆弱,从而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活,特别活动课因为适合孩子的特性而深受欢迎,教育的实效性也非常显著。

80年代后期,日本普遍削减了各科教学内容和学时数,在此背景下,特别活动课由于其实效性显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日本的渗透式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在特别活动课中体现的非常显著,而且在社会、家庭的教育中也毫不逊色,德育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渗透性,可以说是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渗透式教育最典型的例子如:

日本自二战结束后就在国内中小学实行供餐制,即每天师生要在学校免费共进一次午餐,以保证在战后粮食仅缺的情况下儿童营养的基本需要。

这一制度于1954年不仅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详细规定了儿童的营养标准。

供餐制度的实行,不仅说明了日本政府对教育的超前考虑和重点保证,而且这种供餐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强化了个人与集体的连带关系,容易蕴育极强的凝聚力,让学生在团队温暖的氛围中体验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这种法律化的渗透方式更容易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在家庭教育中,日本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主要表现在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

日本的学校没有太多的关于尊敬师长、体贴他人等礼节与言行举止的教育,大多数礼仪和行为习惯是自小在家里养成,如收到礼物,大人就一定要孩子表现出诚挚的谢意,否则就不能得到这份礼物。

家长对孩子自小就进行谦恭有礼的教育,如:

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该说什么、对长辈开口先说什么、对老师要怎样、对同学要怎样等等,都会抓住时机一一进行教导。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了自觉的行为,一旦有人有不良行为发生,马上就会遭到他人的批评和谴责,从而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这种全方位的渗透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课程也十分强调要与各种社会考察活动相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但由于条件所限,实效性并不理想。

我国的德育课程大多只限于课堂,教育手段比较单一,教育内容由于偏离生活较远而显得空洞、乏味。

仅有的第二课堂也往往局限于智力的开发与传授,孩子们在第二课堂上所做的几乎都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种种作业,这些整齐划一的作业容易使孩子们失去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阻隔了孩子的自由梦想,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渗透体系还有待完善,在这一方面或许日本德育渗透教育体系可以给我们以借鉴。

3德育教育应尊重个性、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生活需要拓展新的视野,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德育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二战后,随着民主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教育民主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个性教育。

进入80年代以后,个性化教育在教改中喊得最响。

如1984~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交的四份教改报告均披露了有碍个性化教育的弊端,如“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观和创造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这些人往往缺乏作为日本人的责任感……所有这些,都是由于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僵硬、刻板所造成的。

”从此,日本更是把个性化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视为8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在实践中,日本学校课堂有着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日本的学校课堂不是纪律井然有序,规规矩矩,行为受到严格的约束,甚至回答问题也要异口同声,统一标准,而是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甚至是离题万里,他们的行为自由、表情丰富,正是在这种“乱七八糟”中,学生的个性、想象力、主动性、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外日本学校的课余时间很充裕、很宽松,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娱乐活动,在宽松愉快的游戏中,他们敢想、敢说、敢干,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才能的充分施展和创造力的增强。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消除西方渗透的个人中心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日本在强调尊重个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意识等,把个性教育予以完善。

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个性培养,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使孩子们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对于道德教育本身而言,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也容易得到社会的理解与认同,更进一步增强了道德教育在学校、社会中的地位,从而形成道德教育的良性循环,二战以后日本教育的成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又成为日本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1953年开始,日本文部省积极推行国际理解教育实验计划,在德育教育中要求:

“尊重并正确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用的人”。

他们认为:

“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日本政府要求中小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并与之友好相处,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在这一点上,日本德育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国的德育教育内容也一定要与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相联系,与不断完善的法律相适应,与时代相适应,与现实生活相适应。

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和理解,才能真正走出空洞说教的误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专题二公民的道德生活3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教案

 

08级思教四班

杨静

102240802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专题二公民的道德生活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真正懂得什么是良好的社会公德。

确立“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要求学生学会合作,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分小组进行讨论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社会公德的重要内涵,确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观念。

六、教法分析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活中的社会公德。

2.课堂讨论法。

关于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公德,开展课堂讨论,进而明确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七、教学手段

通过课件向同学展示现实生活的事例。

观看视频为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观看社会公德公益广告《让座》《环保广告》《遵守交通法规》

问题:

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相比,这些短片所表达的道德要求,所针对的人群有什么特点?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公德的显著特点:

全民性

(二)深入重点

问题:

分析文中四种观点,谈谈遵守公德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公德的文明人?

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问题: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些文明礼貌的表现或与之相反的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

材料导入:

“草根环保名人”王者鲲、"有事找黄皮匠"社区补鞋匠黄和平助人为乐。

联系实际,我们应该怎么做.

有公德,讲文明、求和谐

克服私心,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

奉献爱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遵守公德,人人有责。

九、小结

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主板书: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二.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三.有公德,讲文明、求和谐

副板书: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