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373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公德与和谐.docx

社会公德与和谐

李玉昆:

社会公德与和谐

  作者:

李玉昆  发布时间:

2009-02-2716:

33

 一、社会公德缺失的现实表现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呢?

我是做媒体的,本身也不是做理论研究的,我做的节目基本上都在探讨一些社会的热点话题。

做着,做着,有时候就会回顾一下这个热点话题都做了什么,讨论的是什么,听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总结,我发现听众反映特别热烈的一类话题是跟社会公德有关的。

  社会公德,其实大家在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的场合都接触到了。

现在社会公德的状态大家也是了解的,这里面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前两天曾经做过一个话题,说是某大学开学以后进来一批新学生,给大家什么印象呢?

就好像进来一批愣头青,没规矩。

中午到食堂去吃饭,总有个先来后到吧?

先来的就先买,后来的就后买。

突然呼啦啦进来一批人,据说还穿着军训的衣服,上来不排队,直接往窗口这儿挤。

老生都觉得很奇怪,说我们都在这儿排队呢,应该排队。

这些人来一句,干吗要排队?

让人怎么说这些人呢?

按说大学生也算是社会的精英了,连到食堂买饭要排队、到公共场合要排队这种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类似的很多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在我们的节目中还探讨过这样的一个话题。

说有一批中国的考察团到德国去进行考察,算是出访。

考察团里所......略,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限范围收看会员

 一、社会公德缺失的现实表现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呢?

我是做媒体的,本身也不是做理论研究的,我做的节目基本上都在探讨一些社会的热点话题。

做着,做着,有时候就会回顾一下这个热点话题都做了什么,讨论的是什么,听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总结,我发现听众反映特别热烈的一类话题是跟社会公德有关的。

  社会公德,其实大家在社会公共领域、公共的场合都接触到了。

现在社会公德的状态大家也是了解的,这里面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我前两天曾经做过一个话题,说是某大学开学以后进来一批新学生,给大家什么印象呢?

就好像进来一批愣头青,没规矩。

中午到食堂去吃饭,总有个先来后到吧?

先来的就先买,后来的就后买。

突然呼啦啦进来一批人,据说还穿着军训的衣服,上来不排队,直接往窗口这儿挤。

老生都觉得很奇怪,说我们都在这儿排队呢,应该排队。

这些人来一句,干吗要排队?

让人怎么说这些人呢?

按说大学生也算是社会的精英了,连到食堂买饭要排队、到公共场合要排队这种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类似的很多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在我们的节目中还探讨过这样的一个话题。

说有一批中国的考察团到德国去进行考察,算是出访。

考察团里所有的成员都是领导干部,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党员。

到德国以后,工作之余,驻德国办事处的同志就请国内来的同志一块去吃饭。

到了德国一个不错的餐厅,因为觉得国内的同志没有来过德国,说让大家开开眼界,品尝一下正宗的德式西餐。

于是,大伙儿就点了很多的菜。

最后有一些菜没有吃完,留在桌子上了。

这个对咱们中国人来讲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咱们平时请亲朋好友吃饭,多点点菜也显示出对客人的热情、主人的风度。

他们刚要离开餐厅,就有一个德国的老太太起来,把他们拦住了。

他们就奇怪了,我们怎么得罪这位老太太了呢?

这老太太就跟他们说,你们既然吃不了这么多东西,为什么要点呢?

你们既然点了,又不吃,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当时,咱们驻德国办事处有位同志比较了解当地的风俗,他就解释,说他们刚从中国来,可能不太了解这儿的情况。

他还很客气,可是有一位国内去的同志就不太客气了。

对这个老太太就说了,老太太,桌上的菜我们都已经付了钱了,所以,你没有权利拦着我们,即使我们一口都不吃。

结果,这个老太太就不干了,马上掏出手机,给德国当地派出所打了一个电话,警察就来了。

哎呦,这个事就严重了。

他们就纳闷了,怎么吃个饭剩点东西还要招来警察啊?

后来人家就说,在德国很少见到像中国人这么吃饭的,点这么多菜,又不吃完,全剩在这儿。

在德国人看来,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

这个事情后来被曝光了,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感慨。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好像司空见惯的事情,怎么到国外就变成这样一种情况呢?

这是不是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

  说起种族歧视,还有一个例子可能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们在节目里曾经探讨过。

有一个中国旅行团到意大利,当时在意大利一个很好的酒店里。

这个酒店提供免费的早餐,早餐也都不错,有香肠、意大利饼、各种奶酪。

后来,中国的旅行团来用早餐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的待遇跟其他人的待遇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呢?

他们发现,白种人(也不一定是意大利人了)拿一个盘子就随便盛,可是中国人就只能吃给你盛好的那一份东西。

大家就觉得这是明显的种族歧视,中国人也是人啊,我们同样付了费了,凭什么白人就能够随便吃,我们中国人就只能吃盘里的一份餐?

于是愤愤然向酒店去投诉。

后来,经过了解发现,这个规定还真是针对中国人的。

不过,最早这个酒店确实没有说中国人不能随便吃只能吃个份餐,最早也是开放的。

可是,后来这个酒店发现受不了,怎么受不了呢?

说中国团一来之后,不知道怎么就这么饿。

人家一个早餐按说拿两个香肠、吃一个鸡蛋、喝一碗牛奶、吃两片面包也就够了吧。

咱们有的游客把人家半锅鸡蛋都倒到自己兜里带走,说是午饭有着落了。

于是,这个酒店一天的菜量不够,要做两天三天的菜量才够中国人来吃。

后来他们也觉得奇怪,说中国人个子也不大,怎么那么能吃呢?

于是,才会出台后来这样的规定,干脆你们就吃份饭吧,我们也保证你们的营养,保证你们热量。

因为实在是中国旅行团当中有一些人实在是太不自觉了,好像没吃过东西一样。

这个在国外怎么讲?

很丢脸。

  在我们节目的讨论当中,像这样的事情非常多。

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很多同胞当中当然有时候也包括我们自己会有这样的毛病?

你说这个事情说大也不大,都是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

可是,它给人的印象特别得糟糕。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实际上带给世界的是中国一个新的形象。

有的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非常少,还认为中国是不是留着辫子带着瓜皮帽那样的一种形象。

现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走出了国门,展示给世界新时代中国人的形象。

但是,这个新时代中国人的形象,有的时候也常常让人发现有那么一些缺陷。

这个缺陷就是在公众的场合,缺乏一种公德意识。

比如到旅游景点去,看哪群人喧哗的声音最大,说话的声音最大,那肯定是咱们的同胞。

这种事情已经发展到令人非常尴尬的地步了。

我曾经到英国学习过一年,当时也是参加英国的一些旅行团,其中就遇到了咱们的同胞。

这个同胞一上车之后,一看到我们也是中国人,马上很兴奋,就说,哎,你们也是北京来的啊,就开始跟我们聊上了,越聊越兴奋,越聊越越激动。

他乡遇故知,这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是没想到车上的司机最后就提醒,说你们能否把声音放低一些,说得很客气。

当时我们脸上也是热辣辣的,觉得怎么自己一不留神就让别人感觉到不舒服了。

二、造成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我刚才讲了这么多,其实都是一些现象,都是社会公德中发生的一些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我们在节目当中也曾经探讨过,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有专家的解释,有普通百姓的感受。

这里面,我首先讲几个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

在我看来,可能这些解释不完全正确,甚至可以用某种误区来形容。

  比如说,有这样一种解释,说现在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年轻人身上。

这些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说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所以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缺乏一种对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意识,所以才会造成一些公德的缺失。

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某大学的那些新生连买饭排队这样的道理都不懂,这不就是独生子女没有教养或者说不懂规矩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

其实,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在年轻人身上确实存在,甚至是比较严重的。

我们知道,很多的学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又要接着问一句了,是不是只有孩子们身上才有这些毛病呢?

是不是只有这些年轻的青少年身上才有这些毛病呢?

我们中年人、老年人、其他的人,甚至包括党员干部身上是不是就不存在这样一些毛病呢?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不是。

既然不是,既然这个毛病大家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那这个解释就不成立了。

  还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是比较常见的,认为公德缺失主要是因为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己主义泛滥,人都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讲道德。

这好像也能解释一些现象,但实际上呢,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

为什么呢?

我们在节目当中曾经讨论过一些话题。

比如说见死不救的问题,光天化日之下,大街上有人被抢了,被抢了之后呼救,旁边有很多的人,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救。

甚至出现有人落水之后,其他的人比如说他的亲属,因为不会水,央求周围的群众说谁会水谁下去救一下,有人就提出来说你给多少钱?

是啊,只认钱,这不是正好说明现在拜金主义的严重吗?

实际上,像这样一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就有了,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前,这种现象就有了。

  十九世纪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传教士叫明恩浦到中国来传教,呆了很长时间。

以他对中国人的观察,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人的特性》,详细记载了很多中国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其中就多次描述了中国人比较冷漠,对落水的人见死不救、冷眼旁观,有的甚至趁火打劫。

他还观察到,每一次着火的时候,总会有一堆人们在那儿看热闹,但是很少有人组队上去救火。

更有甚者,他还记述了这样的事情,有人在路的中间挖了一个坑,车辆过来以后就陷进去了,陷进去之后呢,就有假装是好心人的人出来抬这个车,抬完车就向车主要钱。

由此可见,见死不救,甚至坑蒙拐骗等情况早就有了。

二十世纪英国伟大的学者罗素曾经到中国进行访问,也观察过中国人的一些特点。

他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中国人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是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

这个明显的缺点在他看来就是自私、冷漠,而且是特别的自私、特别的冷漠。

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有一些不可理解。

  不仅仅是外国人,包括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实际上对这个问题也有所观察。

比如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维新变法的杰出人士梁启超先生,1902年就在文章中说: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者。

什么意思?

我们国家最缺的是什么呢?

其中之一,公德。

他接着讲,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然而于私德,事关《论语》、《孟子》诸书,道德所层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公德不及其一也。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中国历来道德文章很发达,而且对道德的认识、对道德的研究也不能说不早。

但是,这个道德偏重于私德,而不是公德。

我们看一看像《论语》、《孟子》这样的道德典籍,记载了中国人所遵从的道德原则,但是其中教导给我们的私德占绝大部分,十成里面占了九成,公德十成里面还不到一成。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45年在《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名著中也指出,中国的城乡生活当中,最大的毛病就是自私,扫清自己门前雪就算不错的了,还算是有公德的人;普通的人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一扔就完事了。

他说,引发这种公德心被自私驱走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网,由此导致中国的人伦关系、人际关系都是一个熟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血缘之间的亲属关系。

而我们过去传统的儒家所讲究的正好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他打了个比方,说这种关系网就好象把一个石头子投到一个水面上,于是产生一圈一圈的波纹。

离我们最近的当然是跟我们最亲的,稍微远一点的是跟我们次亲的,这样一圈一圈扩散开去。

中国人特别讲究的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圈子,特别在意的也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圈子。

一般来说,我们会看到很少有中国人会在他认识的人,或者会在他的亲朋好友中干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比如说随便吐痰,不守规矩,调皮捣蛋,坑蒙拐骗。

但是如果出了这个圈子,那就不好说了。

  另外一位当代的算是一位大儒的梁漱溟先生,他在1949年也说,公德恰为中国人所缺乏,往昔不大觉得,自与西洋人遭遇,乃深切感觉到。

其具体表现是缺乏法制精神,西洋人之执法与中国人之徇情,缺乏组织能力,缺乏纪律习惯、公共观念,乃至于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

什么意思呢?

就是讲公德恰好是中国人所缺乏的,过去还不大觉得,跟西洋人、跟欧洲人一对比就感觉到了,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缺乏法制的精神。

比如说西洋人崇尚执法、法制的精神,而中国人讲人情,讲人情世故。

中国人缺乏组织能力,像是一盘散沙,缺乏守纪律的习惯还有公共的观念,这些都是跟西方人不一样的。

当时,梁漱溟和另外一位思想大师熊十力,他们两个打过一次笔仗,就是探讨中国人公德观念为什么比较淡漠。

比如说熊十力曾经给梁漱溟写过一封信,进行探讨。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公德呢?

他说,家庭是万恶之源,衰微之本,无国家观念,无民族观念,无公共观念,而曰伦理本位,何异于中国社会呢?

他还说,孟子主张以孝治天下,坚守小康之壁垒、宗法思想,狭隘一团,未达天下为公之大道,什么意思呢?

根本就是讲中国人为什么会缺乏公德心,这里面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重有一定的关系。

家庭是万恶之源,因为中国人太讲家庭观念,所以,国家的观念、民族的观念、公共的观念相对就比较淡漠一些。

中国人考虑事情考虑更多的是不要影响自己的家庭,不要影响自己认识的亲朋好友和跟自己家庭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一个圈子。

一旦影响到这个圈子,自己会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外界的,也包括自己内心的一种谴责。

但是,这个圈子以外的东西考虑得很少。

  所以,早在我们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之前,一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外国的很多思想家就已经关注到了中国人公德心、公德观念比较淡漠的现象。

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到了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了,大家都认钱了,一切向钱看了,我们才会出现社会公德淡漠的情况,这种现象由来已久。

当然,对社会公德淡漠的解释还有一种认识,认为社会公德之所以淡漠,就是因为我们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对传统道德彻底否定,把传统的东西都丢了。

所以,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这些西方的垃圾才趁虚而入,造成今天中国道德沉沦的状态。

这种说法好象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中国历来是一个以道德伦理治国的社会。

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他们所著述的,除了针对国家社会的管理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讲人和人之间怎么来相处的这些伦理和道德的知识。

在中国文化当中,道德的地位也是特别的高。

中国人这么看重道德,如此讲道德,为什么还会出现公德薄弱、公德缺失的情况呢?

是我们过去的好传统丢了吗?

是过去先贤的教导我们都忘了吗?

但这样的一种解释,有时候似乎也很难说服人。

为什么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节目当中曾经请过社科院的一位教授,他是一位强烈主张在社会现实当中重举传统文化、重拾传统道德的人物,被称为新儒家。

这位学者写了很多的书、很多的文章,力主在我们的社会道德实践当中重举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价值观念。

但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极力鼓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人物出事了。

出了什么事?

这位老师后来被美国人抓了。

为什么要抓他呢?

就发现他和走私人口有关。

这位老师怎么走私人口了?

说他利用假结婚的方式先后把六个妇女带到了美国。

因为他本身是有美国护照的。

他利用假结婚的方式,结婚了就可以把一个女的带过去,带过去之后又离婚,离婚之后回来又找,又结婚,再过去。

这个事情东窗事发之后,大家都说,哎呀,你看看,你看看,道德沦丧,连鼓吹儒家道德、鼓吹传统道德的大师,道德品质都如此低下,你说说,传统道德已经沦丧到什么地步了?

实际上,我们在讨论当中,很多专家就指出来了,其实,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来衡量,这位老师的行为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

他帮助过的这六个女的个个都是跟他认识的,都是非常需要帮忙的,身世说白了都是很可怜的。

他看到这些人需要帮助,于心不忍。

自己如果能帮助的话为什么不帮助呢?

而且,自己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似乎也不违背美国的法律。

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他就一个又一个帮助她们实现了美国梦。

从朋友的角度、从亲戚的角度,这是一个大好人。

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恰恰证明这位学者是在实践着传统的道德,重亲情,讲义气,帮助自己的亲人,帮助自己的朋友,这是完全符合传统道德的。

由此可见,说因为传统道德失落才导致这种公德丧失,这样的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素质问题。

你看外国人,人家就是素质高,注意文明礼貌,个人讲卫生。

中国人就是素质低、素质差,就没办法。

这种解释就更牵强了。

为什么这么讲?

素质的高低,或者说在文明礼貌上表现出来水平的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看到今天很多的西方国家人模狗样的,非常讲究礼仪、卫生,在各个场合都非常有秩序,在几乎所有的道德实践领域都井井有条、非常合理。

不说所有的公民,至少是绝大多数的公民,社会公德意识都相当强。

甚至有人到了国外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有首歌叫《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哪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外才都是活雷锋呢。

在外国,助人为乐、热心帮助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令人感到非常温暖。

  那么,是不是外国人的素质天生就是高呢,欧美人的素质天然地就要比世界其它地方的人素质高呢?

也不是那么回事。

为什么呢?

有史料为证,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时候曾经到过中国,在中国呆了十几年,他对当时中国的描绘就有点像今天我们某些人描绘的欧洲一些国家,或者美国的一些地方差不多。

其中就讲到,他在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杭州人非常讲卫生,而且他不理解的是杭州人天天都要洗澡。

因为在那个时候,欧洲人是不洗澡的。

欧洲人认为洗澡不干净,洗澡容易生病。

当然了,也跟当时洗澡的条件、设备没有那么发达有很大关系。

这种观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

我们知道,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在位64年,这64年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是英国人最怀念的、最骄傲的一个时期。

因为在那个年代,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先进的或者是最文明的国家,他们自己认为是这样。

从1837年到1901年60多年的时间,当时的英国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日不落帝国,不可一世,在各个方面都认为“我是天下第一”。

但实际上,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1837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的时候,她的白金汉宫里竟然连洗澡的设备都没有,这是有据可查的,这就证明当时英国人是什么卫生习惯。

所以说,文明的习惯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还有意大利的一本书,是十七世纪关于宗教僧侣们行为准则的一本书。

其中有一条行为准则是这样的,你不要隔着桌子吐痰。

由此可见,至少在那个时候,在僧侣这样一个高贵阶层,吐痰还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行为,甚至到了说只有稍微一个限制,不要隔着桌子吐痰,就可以作为僧侣合格的一个行为准则了。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欧洲人也是吐痰的,这个吐痰的习惯性不全是咱们东方人或者是中国人的陋习。

由此可见,这些文明的习惯、卫生的习惯不是从来就有的,是跟社会整个发展的程度、整个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一步一步相适应的。

  当然,欧美社会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他们早就已经做到了。

这确实对社会的公德、社会的风气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中,博物馆、图书馆是很突出的。

在欧洲各国、各个城市,甚至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是图书馆。

博物馆、图书馆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你可以随便进去参观,也可以随便进去借书。

这个传统确实是欧洲人很早就有的。

我曾经去过英国很多的乡村,感觉非常诧异的就是博物馆的设立,几乎村村有自己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可能不大,很小,但是它记录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的演变。

这样的博物馆常常是免费的,或者门票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一点门票。

相反,这种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目前在中国还是比较新鲜的事情。

前不久,我去贵州省省会贵阳市,非常遗憾的是,在贵州的博物馆,我只看到了一些廉价家具的展销会,这中间的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当然,我们刚才讲到了是不是欧洲人历来就素质高、历来就文明,人家就是好,我们就是差,我们说了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我们今天存在的很多陋习在过去欧美人也有。

那么,我们就要讲了,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公德缺失的情况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这个答案有很多的学者都进行过研究,而且研究得非常深。

对这个话题,我显然是不太适合来做这方面的探讨。

不过,我想把我所了解到的学术界、学者的一些解释跟大家介绍一下,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那么,其中有一个解释,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当中,实际上对公德已经进行了非常好的解释。

公德主要是指社会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是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

主要包括几个领域:

一是礼貌公德。

就是我们相互各种各样的文明礼貌、文明礼仪。

二是爱心公德,就是我们所说的助人为乐,我们要同情弱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有困难的人。

三是环境公德。

这个环境公德又分为两种,一是爱护我们周围的公共设施。

比如说我们在看电影,或者在开会的时候,需要爱护桌椅,不要乱涂乱画,不要把水泼到椅子上等。

环境公德还有一种叫做保护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环保,这是从我们对公共环境的爱护,延伸、扩大到我们共同享有的一片绿地、一片森林、共同享有的空气、共同享有的社会等,把它扩展到这些自然对象方面,这叫做环境公德。

四是秩序公德。

主要指我们在公共场合要遵纪守法。

那么,什么叫公共空间、公共场合呢?

简单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些场合,有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大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员。

比如说今天开会的场合,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去看电影,每个人都是观众;我们去参观一个展览会,同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观众;我们去看一场球赛,我们坐公共汽车,这都是所谓的公共空间。

在这些公共空间存在的情况下,才谈得上说我们需要一种社会公德或者说规范来调节我们的行为。

  但是,有的心理学家就分析说,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样的公共生活、公共空间严格来说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

当时的情况是把社会划分成了无数的非常狭小的空间。

这种狭小的空间不是我们所指的公共的空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空间,所以很难说这个空间是属于私人的还是属于公共的。

中国社会有一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所有的空间,从道理上讲都是皇上的。

在古代时候,走到大街上,可能冷不丁就会遇到鸣锣开道的人,举出一个牌子:

肃静回避。

所以,这个大街也不是自己的公共空间,而是这些官老爷们的。

这个官老爷的空间是不是就纯粹是官老爷的空间呢?

还有比他更大的官老爷呢。

所以,在传统的社会当中,所谓公共空间这样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当然,也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隐私或者私人的空间。

中国过去就没有这样的概念。

中国传统上就认为家和国是一样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

那么,这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公共场合、公共空间、人人平等这样一种概念,就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由于在传统社会当中,不存在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所有的公民都能平等参与的公共生活、公共的空间,所以造成了在传统社会当中,中国人缺乏这种公共意识、公德概念。

中国有的道德,就像很多思想家形容的,是所谓私德。

这个私德不是光你自己,可能是你家庭内的伦理关系,或者放大的家庭,包括整个家族,包括你的亲友团,甚至再放大一点可以放大到国家。

因为国家也是一个大家庭。

当然了,这种放大在中国的社会常常是一种口头上的,是一种理论上的,真正能够实践这样的道德的君子在实际生活当中是非常少的,少之又少。

  那么,传统的公共空间的缺乏造成了传统社会中公共精神的缺乏。

这种缺乏非常普遍,普遍到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性格心理的特征。

这种缺乏公共精神的人格特征是今天中国社会公共精神、公共道德缺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说它是主要的原因,但起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就说到今天公德缺失里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就是说,中国过去其实也挺注重道德的,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有人就要问了,那中国人怎么会没有公德心呢?

你这不是冤枉人吗?

他们天天读四书五经,天天讲仁义道德,还会没有公德心吗?

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调节的不是一种行为,不是一个空间的事情。

那么,我们讲,中国传统的道德当中,有一些缺欠导致我们公德意识不能建立起来,其中一个就是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有问题。

我们今天讲的公德本质上是一个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但同时你别忘了,每个人也应该为这个公共空间尽一份义务。

但是,在我们传统道德当中,可能对这个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存在着欠缺,特别是对人应该尽的义务,我们的认识是欠缺的。

北京海淀区有一个人大代表专门做和谐社区发展研究的,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他到北京的各个社区去调查,几乎80%以上的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